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将通识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育人、就业、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分析高职教育领域下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从通识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活动体验、环境熏陶和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提出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必要性;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44-02
2016年12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个教育类型,更应注重其可持续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培养高职人才、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高职健康发展,已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了使高职教育培养出具有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且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下开展通识教育能否实现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其内涵做出了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所有内容。
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下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更具有“专门化”、“技能化”、“职业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强调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通识教育的价值恰恰能对这种弊端进行矫正。因此,笔者认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在高职教育中实行通识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
(1)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是基本的宗旨。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判断力。”可以看出如果高职院校仅仅实行专业教育,过分强调高职的应用性和岗位性,培养出来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将通入教育融入其中有利于培养出素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但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中,因种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遇到更换职业的情况。在这种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专业技能的过度专精、过分单一,不仅无益于职业的转换,甚至会成为职业转换的绊脚石。因此,注重“广”、“博”学习的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使学生更能适应职场的转换。通识教育将为个人的终身学习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培养学生长期发展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高等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是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开始相互交叉与融合,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在慢慢相互结合和渗透。并且一些大的工程项目、科研课题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告诉我们,一定的职业分工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应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樣的职业,其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意志、兴趣的人,不能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下如何实施通识教育
(1)确立通识教育理念
对于完善和优化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树立恰当的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片面的、发展是被动的,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首要任务是“育人”,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做事,让学生“成才”,成为一个适应岗位需求的有技能的人才。但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教育,而忽略学生基本知识的获得和基本素质的养成,造成学生除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精通外,其他的知识、素养一无所知。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要求高职院校改变那种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通识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更代表了教育的创新理念。
(2)完善通识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不能以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作为完整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应设置一些以人为核心整合自然、社会的课程,并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改变传统的专业“學科本位”课程观,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以“通专”结合的教育观为指导来进行课程改革,推动通识和专业内容相互渗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高职院校中可以将通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模块,设置一些《大学语文》、《职业生涯与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当然了,通识教育的实施不是单单通过开通选课实现的,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体现,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程体系和外部环境。 (3)从活动中体验
从活动中体验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除设置通识课程外,实践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從课堂、而且从丰富的社会中获得知识,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社会及人生意義。实践教学是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的运用知识于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包括企业实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环节。如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义工服务活动”、“大学生下乡”、举办“大学生人文艺术节”等等。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加强,增加了师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建立社会责任感。
(4)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也是一个文化环境,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一个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师生时刻感受到通识教育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环境是将通识教育贯彻到校园中的具体体现,如学校可以组建公益服务类、体育运动类、文化艺术类的学生社团等方式,使通识教育有具体的载体和平台进行,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5)建构通识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的推行,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育者队伍。因此对师资的严格要求,是保证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深厚的通识文化功底、宽阔的文化基础、专业的训练背景。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视野、文化教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同程度,决定着学校通识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但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对专业的高度重视,能承担通识教育的师资非常短缺,而且通识课程的教师往往处于学校的边缘化,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不高。为了保证高职通识教育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须重视通识课程教师的选拔工作,提高通识课程的地位,调动教师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出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养、能胜任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
四、结束语
总之,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职业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让受教育者接受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不可有所偏废,彻底摈弃那种功利化的工具性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重视通识教育不是要削弱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高职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努力做好通识教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艳红.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途经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15.
[2]盛光希.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2009(9):20-24.
[3]彭振宇.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J].教研理论,2007(2):11-15.
[4]杜志强.高职教育视域下的通识教育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6):37-40.
[5]邢运凯.论高职教育主体下的通识教育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70-72.
[6]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4(3):91.
[7]王建永.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综合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1-7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必要性;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44-02
2016年12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个教育类型,更应注重其可持续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培养高职人才、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高职健康发展,已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了使高职教育培养出具有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且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下开展通识教育能否实现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其内涵做出了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所有内容。
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下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更具有“专门化”、“技能化”、“职业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强调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通识教育的价值恰恰能对这种弊端进行矫正。因此,笔者认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在高职教育中实行通识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
(1)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是基本的宗旨。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判断力。”可以看出如果高职院校仅仅实行专业教育,过分强调高职的应用性和岗位性,培养出来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将通入教育融入其中有利于培养出素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但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中,因种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遇到更换职业的情况。在这种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专业技能的过度专精、过分单一,不仅无益于职业的转换,甚至会成为职业转换的绊脚石。因此,注重“广”、“博”学习的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使学生更能适应职场的转换。通识教育将为个人的终身学习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培养学生长期发展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高等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是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开始相互交叉与融合,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在慢慢相互结合和渗透。并且一些大的工程项目、科研课题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告诉我们,一定的职业分工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应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樣的职业,其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意志、兴趣的人,不能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下如何实施通识教育
(1)确立通识教育理念
对于完善和优化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树立恰当的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片面的、发展是被动的,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首要任务是“育人”,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做事,让学生“成才”,成为一个适应岗位需求的有技能的人才。但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教育,而忽略学生基本知识的获得和基本素质的养成,造成学生除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精通外,其他的知识、素养一无所知。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要求高职院校改变那种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通识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更代表了教育的创新理念。
(2)完善通识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不能以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作为完整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应设置一些以人为核心整合自然、社会的课程,并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改变传统的专业“學科本位”课程观,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以“通专”结合的教育观为指导来进行课程改革,推动通识和专业内容相互渗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高职院校中可以将通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模块,设置一些《大学语文》、《职业生涯与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当然了,通识教育的实施不是单单通过开通选课实现的,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体现,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程体系和外部环境。 (3)从活动中体验
从活动中体验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除设置通识课程外,实践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從课堂、而且从丰富的社会中获得知识,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社会及人生意義。实践教学是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的运用知识于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包括企业实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环节。如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义工服务活动”、“大学生下乡”、举办“大学生人文艺术节”等等。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加强,增加了师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建立社会责任感。
(4)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也是一个文化环境,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一个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师生时刻感受到通识教育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环境是将通识教育贯彻到校园中的具体体现,如学校可以组建公益服务类、体育运动类、文化艺术类的学生社团等方式,使通识教育有具体的载体和平台进行,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5)建构通识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的推行,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育者队伍。因此对师资的严格要求,是保证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深厚的通识文化功底、宽阔的文化基础、专业的训练背景。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视野、文化教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同程度,决定着学校通识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但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对专业的高度重视,能承担通识教育的师资非常短缺,而且通识课程的教师往往处于学校的边缘化,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不高。为了保证高职通识教育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须重视通识课程教师的选拔工作,提高通识课程的地位,调动教师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出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养、能胜任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
四、结束语
总之,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职业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让受教育者接受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不可有所偏废,彻底摈弃那种功利化的工具性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重视通识教育不是要削弱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高职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努力做好通识教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艳红.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途经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15.
[2]盛光希.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2009(9):20-24.
[3]彭振宇.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J].教研理论,2007(2):11-15.
[4]杜志强.高职教育视域下的通识教育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6):37-40.
[5]邢运凯.论高职教育主体下的通识教育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70-72.
[6]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4(3):91.
[7]王建永.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综合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