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freedo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培训机构通过“手把手提能力、面对面研课堂、实打实深融合”等方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助力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
  一、“助力深度融合”的现状
  1.缺乏对教师需求进行调研
  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前,没有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某个学科教学领域应达到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以及实际存在的不足把握不准确;与参训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培训设置的课程及内容不符教师需求。
  2.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培训是因人设课,而不是依据主题、课程找人,结果是专家一言堂,或纯技术讲授,培训方式单一,课程之间缺少逻辑关系,专题讲座和单元活动之间缺乏逻辑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湮灭教师的积极性,达不到培训预期效果。
  3.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内容不分学科,“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同教龄、职称、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经常混编在同一个班培训,不能结合学科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供具有学科特色的培训。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相脱节,缺少相关性、适度性与有效性。
  4.缺少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及后续的专业支持与服务
  教师培训时很少去思考在现实中怎么去运用,自然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在现实中应用时,由于存在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学任务繁重等多重因素,加之教研指导与培训没能朝着同一方向推进深度融合,没有发挥“研训一体”的整合效应,使得培训后续巩固、激励与专业服务得不到支持,发挥不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激情。
  二、“助力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个基本属性。[1] 因此,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不仅局限教师需求的满足上,而是要如何引导需求着手,从注重供给到注重合理供给的方面考虑,如何助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助力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拥抱”,助力教师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助力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培训前,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深入中小学校,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接受能力、课堂融合能力等专项调研,分析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现状和问题,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能力的分层、分学科、递进式的培训项目和课程体系。通过“手把手提能力、面对面研课堂、实打实深融合”等适合成人学习特性的培训方式进行,帮助参训教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又有效地促进参训教师培训后行为的发生和改变,使培训实效得以更好地落实。在培训的内容设计上,摒弃对技术进行割裂培训的传统方式,建立“理念、模式、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立体式培训内容。采取传统面对面的集中式培训与基于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教研室、教科所及教师培训等机构、学科教师参与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采取学习—实践—反思,“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培训路径(如图1),以实现学习成果的“零存整取”,搭建教师成长“立交桥”,促进教师实现“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和“内在素质转化外在行为”的三个转化,助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能力。[2]
  三、“助力深度融合”的实践
  1.手把手提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是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关键,面对来自于技术的挑战,教师只有走出自己实践的舒适地带,刷新和重启自己,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
  遵守 “易用”、“实用”、“创新”原则设置培训课程,按照“主题—模块—专题”的层级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3] 将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技术困惑、疑难,作为参训教师学习活动的视觉聚焦点和内容重点,通过“案例”形式呈现给参训教师,使他们身处真实情景,感知有用,在实践研讨中,激活经验,反思实践,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培训过程采取4W1H方式,让教师明白使用什么信息技术(What ),为什么使用这个技术(Why),何时采用(When),针对什么样的学生(Who),怎么去实施以及如何去评估(How),以避免在实践中滥用与误用。
  如:对数学学科教师,几何画板软件是最适合数学教师和学生用于数学实验与研究,简单易用,可以很好实现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当然要用好几何画板,关键在于弄清楚几何画板能做什么、怎么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要搞清楚几何画板的规律性的东西。研发的“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培训专题,培训内容从绘制基本图形入手,旋转、函数、动点等模块,通过典型案例,讲练结合、逐层突破。
  又如:旋转系列专题,从中心对称图形、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到任意图形旋转,逐层深入。案例除了来自文献检索、网络搜集外,还有很多由参训教师提供,这样真实地呈现他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践困惑和其他现实需求。[3]
  动点问题的绘制一直是困扰教师的技术难点。动态几何问题往往是将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相结合,综合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数形结合思想,能很好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动态几何问题”已成为一大热点题型之一。为此按单动点问题、双动点问题、速度为参数的双动点问题、变速运动的动点问题、同时出发不同时停止的双动点问题、运动过程中有停顿的动点问题、相遇后变速运动的动点问题等问题进行归类。通过案例演示—实践解决单点动、双点动、线动再到整个基本图形的动,从沿着直线动到在曲线上动到符合某个(或几个)运动条件的动,从常规的轴对称到中心对称再到非常规的动,教师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制作好的案例可直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正是基于“感知有用”的基础上做到“感知易用”,调动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何画板”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对问题的反映是在对学科知识理解基础上,甚至是利用学科知识本身来解决问题,因而使用“几何画板”制作出的课件更符合学科知识本身的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相反,是另一种强化和重构。
  2.面对面研课堂
  懂得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是搞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重要条件。要实现技术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真正融合,也必须重组或重建课程。因此,基于信息技术,致力于开发利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案例,在日常研修中注入技术基因同时,大力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融合)能力,从“会用”向“巧用”、“妙用”转变,将教学现实需求和技术优势、短板进行综合考虑。
  培训方式不再是简单传统化的专家的讲座,而是由专家和学员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知识的心智对话和技能学仿,培训的场所延伸到中小学课堂。“走出去,请进来”(如到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名校考察学习,邀请他们的专家过来讲座)、骨干教师示范等培训的形式,与此同时,采取“云服务”、“QQ、微信”等手段和工具,提供学习资源,发布培训项目,开展培训话题交流。
  如:“一题一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就是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合力开展的一系列专题研修活动,“数字化课堂”、“互动教学研讨”则邀请上海、杭州等地名校专家、一线教师进行理念引领、示范,为教师搭建展示研修成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平台。在课例研究观摩活动中,通过观摩、反思、交流、探讨等形式引领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助推教师融合能力的提高。
  又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专题培训中“最短路线问题的探索与应用”课例,教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问、思、辨、行的 “三步五环”教学模式,如下表,引起专家与学员共鸣。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应用几何画板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认知中产生冲突,在思维碰撞中体验了数学课堂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轻易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敲打敲打,“动一动”、“想一想”方式,在技术支持下进行尝试、探究活动,达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最短路线”这一类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这一课例很好诠释教师少教、数字化学习、更多的互动、开放观念的新课堂结构的课堂,把课堂推向更加灵动、个性和丰富的平台。
  互动教学研讨班的培训,由教师展示的《多边形》课例,则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与几何画板给学科教学带来的便捷与高效。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联想,利用几何画板鼓励学生探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有效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学结构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获得学习的快乐感与幸福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思考的不是 “用还是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概念、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与信息技术的使用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是“怎样用得更好”的问题,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用技术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4] 其核心是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保持应有的思考水平和强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3.实打实深融合
  培训只是给参训教师提供短暂的学习机会,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真正改进需要培训后的探索实践,需要培训后问题的碰撞和解决,需要培训后系统的跟踪指导。
  学校是教师行为转化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实践应用的主要阵地,助力融合必须在学校工作中体现。通过“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进“云课堂、云服务”,借助“互联网 ”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有效地推进区域课堂融合的常态化应用进程。
  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教育机构行使一定的教育教学指导、管理的职能,他们对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态度、要求直接影响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研室、教科所及教师培训机构等积极参与是实现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保障。学校应积极与信息技术中心、教研员、学校联合,利用网络、移动终端、面对面等方式,形成一个有效的培训后激励、巩固与支援平台,提供后续专业支持与服务,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常态化,促进参训教师不断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小学教育,2014,(7).
  [3]汪文华.教师培训: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的内涵与设计方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2):10-13.
  [4]“中小学数学课程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的研究”课题组.数学·信息技术·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62-94.
  责任编辑 无 忧
其他文献
<正> 我区于85年11月下旬开展了一次青年物理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参加地区比赛的十四位教师都是各县评选出的优秀代表。地区比赛规定初二教师讲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摘 要] 自主学习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历来倍受教育界关注。在“互联网 ”时代,把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协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需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构建个性化语言学习环境、重视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优化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习评估与反馈。  [关键词] 互联网 ;自主学习能力;措施  在“互联网 ”时代,
一阿基米德的推理也可以推广到作加速运动的密度均匀的液体中去。图1说明一力正作用在一定体积的密度均匀的液体上,此液体完全充满在一个正在作加速运动的刚体容器中。作用
词汇本身不仅仅是简单的语音、语形、语义结构体,词汇学习本身应该是语言结构体系中构建联系的过程,词汇教学与学习应是多维度的。“音形义”是一个单词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能相辅相成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英语语言中的词汇承载着明显的语法特征,语言能够准确地交流思想和情感,还需要依赖于具体的社会情境。  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 它是语言系统中最小的音形义的结合体。词汇的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王迈迈教授曾指
[摘要]乡村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体系的创新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师范定向生“学质”的评估机构由培育学校和生源县市教育局协作组成,克服以往培育学校和生源县市教育局独立独评的弊端,充分体现教育评估组织管理的系统性;二是评估体系既包含“课业”性成绩(课程成绩、教学技能)评估,又囊括“非课业”性成绩(自主学习、社团活动等)的评估,同时兼顾各县市的教育现状,克服以往只重视“课业”成绩的单一性评估。只有这样
[摘 要] 近年来,基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微课程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它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师生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副全新的图景。在此背景下,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下师生关系的不足,确立教师引导者、促进者和主体者的角色定位,对微课程中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课程;视阈;师生
[摘 要]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被总结为“费时低效”。“费时低效”英语学习状况源于对英语课程实施缺乏监控。中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缺乏对教材使用、教学计  划、教学实施和命题等方面的监控,导致课程实施不够合理高效。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组建课程实施监控组织,在教材使用、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和命题等方面加强监控,可以不断改进课程,让课程以最优化方式运行,有助于结束英语学习中“费时低效”的现象。  [关键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因此,在新版牛津小学英语五六年级教材中,新增设了Culture time文化板块:通过图片、照片和简要的文字说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
[摘 要]传统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学生对词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引入以“输出假说”为理论基础的任务型词汇游戏在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教师可以根据词汇学习的需求,设计出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游戏任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各种不同的词汇输出训练,使词汇教学充满趣味。任务型词汇游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词汇运用能力。  [关键
【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