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技术的地位及作用

来源 :高等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哈贝马斯与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和运用科学技术。
  关键字:法兰克福学派;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即通过对社会生产活动、文化活动、消费活动的渗透,与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使得科学技术也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这给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致使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的考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理论
  
  在众多的研究和讨论中,具有独到见解的要数法兰克福学派,他们认为在二次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在走向目的化,工具理性逐渐统治社会的价值理性,并以前者为中心使两者合二为一。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科技的运用超越了生产和经济的范围而进入到社会治理领域。一方面他们承认,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终结,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技术决定论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同意说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技术“终结”了意识形态职能,而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了新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否定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反之它本身执行了意识形态的职能,或者说,科学技术是新的意识形态,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作辩护。他们在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中来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
  其第一代人物霍克海默最早提出了科学是意识形态的观点。他指出,“科学之所以是意识形态,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但他对此并没有更多的发挥。随后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具体的阐述和发挥。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和统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他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的当代科学技术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们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他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创造出了一个富裕的社会,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了一种起一体化作用的政治统治制度。它为特定的历史规划所固有的目标服务,作为一种总体体系、一种文化形式,在为现存社会的合理性辩护中,代替了传统上的意识形态地位。科学技术理性先验地适用于维护社会统治,它排斥个别性、特殊性,要求普遍性、共性,其本质是统治的合理性。它导致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单面的社会,人失去了最宝贵的一面,即否定性和批判精神。因此,马尔库塞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不能造成真正自由和民主的社会,反而由于预先封闭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阻碍了人类向自由解放发展。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职能的理论,由霍克海默提出,经马尔库塞发展,到哈贝马斯时真正达到了系统化。他提出科学技术是“新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用两句话概括了科学技术在发达工业社会的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他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文中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本身以普通的实证论思想的形式,表现为技术统治的意识,代替被废除了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
  
  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不同理解
  
  1、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哈贝马斯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家。他把“科学技术化”、“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结成一体”[31l”视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根据和重要标志。
  哈贝马斯提出的这一观点并不是为了推崇、歌颂科学技术的作用,而是在于揭露其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效应,对之展开批判。在他看来,科学技术之所以产生着消极的政治效应,主要在于:它履行意识形态功能。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成员一样,他也从否定的意义上理解意识形态的含义,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其主要功能就是顺应既定的社会存在。他说到“科学技术今天具有双重功能,它们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一方面作为生产力,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另一方面它作为意识形态,则实现了对人的统治。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的科学技术从来就是意识形态的观点不同,他强调只有在现代社会中,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时,它才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化”、“合法化”的影响等方面。
  这里便要引入哈贝马斯关于人的行为的划分,即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劳动,即工具行为合理化,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因为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则意味着“人的解放,个体化和自由”,而工具行为的合理化则意味着“技术控制力的扩大”。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致使工具行为越来越合理化了,人的劳动完全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技术的合理性成为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同时,交往行为变得越来越不合理化了。这样,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首先,“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也即政治活动日益技术化;其次,科学技术日益侵入和“渗透到非政治化的广大居民的意识中,可以使合法性的力量得到发展”;再次,由于群众政治意识的非政治化致使公众舆论也日益非政治化。最终,在“技术统治论”的笼罩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逐步摆脱了合法性危机。
  
  2、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无独有偶,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地位,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同样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并将此理论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
  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表明它必须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并同其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科学技术的这一特点,绝不会随着它在生产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的凸现,成了第一生产力而有所改变,它不会也不可能独立地创造价值。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它是价值、社会财富的唯一创造者与源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不是唯一的生产力。马克思说过:“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 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可见,除科学技术以外,劳动和自然同样也是生产力的源泉和社会财富的源泉,这一点,也不会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改变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产力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性地反思了生产力系统中的科技作用,指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在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历史性地发展变化的。他强调必须正视科技在社会生产力中的这种历史性变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邓小平从世纪末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中,认识到科技发展水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我国自身的实力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并以此定位来制定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为建立循环的、良好的“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化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正确认识、评价和运用科学技术
  
  对于科学技术社会地位的上升和出现社会新功能的变化,我们应当予以正确认识和评价,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直以来,马克思都是把科学技术当作先进的力量来看待,对其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作用,也给予积极的肯定,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最终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运用。而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现象的发生,他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制度本身。因此,科学技术不仅不是人的异化的根源,反而为消除非人的社会环境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滥用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它会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然而我们又不能同哈贝马斯一样将之简单地归因于科技本身。很大程度上,科技的滥用是社会制度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因而必然会产生科技发展束缚和压制人的“异化”现象,但这决不是科技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在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前提。
  在我国初步实现现代化的今天,我党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社会与人的统一和协调的发展。这个时期,仅仅在“工具理性层面”上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完善的,它需要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充实社会经验和人文知识。因此可以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看作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将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认同与超越,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把作为手段的科学技术与作为目的的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统一起来,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它是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重大发展。此外,科学技术以人类认识的成果,如科学技术观、科技文化观等精神形态存在,一方面它们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它们又与社会的政治实践、法律实践、道德实践和其他的文化实践相结合,为经济基础服务。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受到政治、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的重要制约作用,因此不可能形成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服务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既不能转变为社会和人发展的目的本身,也不应成为控制和支配人及其社会的工具,我们应努力使其发展成为促进而不是限制人类自由的必要条件。
其他文献
摘 要:儿童音乐教育的普及要从培养儿童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始。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  关键词:学习兴趣;耐心;鼓励  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洌为第二位,作为艺术教育的代 表。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更明确无误的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
期刊
摘 要: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加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巨大力量。要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校园,彰显大学校园活力,必须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校园文化软实力;和谐校园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期刊
摘 要:人类社会发展的此在阶段即商品经济时代,经济以其特立独行的方式强化着社会个体意识,这无疑是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原动力的时代,物的有用性被夸张到极致,生命存在的自得性荡然无存,物的权威统治着一切,于是我们面临着道德滑坡伦理丧失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理性经济人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感性道德人一起构成商品经济时代特有的对立局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实现二者的价值统购从而结束这个时代的尴
期刊
摘 要:Sakai是2004年兴起于美国的一项基于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在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章由我国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优秀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问题入手,简单介绍了Sakai,以及目前在国际和国内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其在教育中应用的优势,并预测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Sakai;CMS;开源软件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课程管理系统(CMS
期刊
摘要: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它对教学活动主体及其行为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了保证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高校应建立、健全独立的考试监督机构,并建立和完善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对考试工作建立全程的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考试质量;考试管理;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是把握合格人才质量的重要关口,具备检查评价、教育激励、反馈调控和培养督导等功能,同时,考试又是一项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动态系统
期刊
摘 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使用口头语言进行会谈,教育者可通过受教育者的表情、形体语言以及言语表达情况有效的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真实心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持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如何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这就要把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
期刊
摘 要:个人行为中吸烟、不合理的膳食、缺乏运动以及不洁性生活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重要因素。在大学生中进行促进健康教育,对提高我国整个民族的健康状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清华大学的健康促进教育给我国其它学校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建议全国各高校,大力加强此方面的教育,以实际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人类的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促进健康教育;个人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其中华裔学生的比例日益增高,他们具有不同于一般外国留学生的特点。本文从华裔留学生的特点、进行短期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管理和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华裔留学生;短期汉语教学;留学生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在全球逐渐兴起了“汉语热”,高校国际间合作交流不断发展,因此来华的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华裔子女所占的比例也
期刊
摘 要: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保证项目目标管理的实现。如何才能既快又好的做好工程造价的审核,特别是预结算的审核呢?现分以下三方面详述。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管理;预算;结算    一、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设工程预结算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针对个体实际情况展开,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走向专业化。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规划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