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薄俊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他坚持“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根本方向不动摇,牢牢扎根语言实践的沃土,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对话交流、朗读感悟、品评互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形象,进行语言实践,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窥一斑而知全豹。笔者取一个角度,以《鹿和羊》一课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体味他教学的精妙之处,感受其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由部分推及整体,把认识的触角伸向其教学思想更为深广的地方,以逐步靠近他以“发展性课堂教学”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本质之处,
聚焦“一个点”:找准语言发展的落点
师:汉字是十分美观而严谨的文字。书写的时候“一点”都不能够有差错,不然的话就可能是个错字或者是别字。
(出示生字:凯、葱、捕、杀、其、饥、退、惨、染、旦)
师:在这些词语中,哪些字书写的时候要特别当心。别多写一点,或少写一点呢?
生:“葱”字要防止少写一点,
师:是的,爸爸妈妈做菜时要放点“葱”,还要切成一段一段的,这里好像一段葱落在上面。怎么记住它呢——“葱花点点”。
生:“退”里面是一点,不是捺。
师:对,这也是要注意的。
生:“染”字的“九”上不可多一点,不能写成“丸”字。
师:“九”字上面加一点是“药丸”的“丸”。记住——“染房里不卖药丸”。
生:“捕”字当心漏了一点。
思考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些生字因“初次见面”印象不深,以后书写经常出错。纠正过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字形,留下长久印象。但在指导识字写字的时候,尚须讲究方法,毕竟大多数生字是由熟悉的部件组成,学生记忆起来并不困难。教学中要筛选整合,提炼重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些生疏的、容易混淆的生字上面,突出识字教学的重点。在这个案例中,薄老师把关注点集中在几个重点字上面,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让学生注意到了“葱”“染”两字的写法。教师的点拔富有启发、富有情趣,给人难忘的印象。联系整个教学过程,“多一点”与“少一点”的书写提示与前面提出的书写要求中的“一点都不能有差错”刚好暗合,可谓匠心独运,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亮“点”。
如果说上述案例中对“点”的关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落点”的思想贯穿于薄老师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薄老师对“点”情有独钟,用他的话来讲,“与其全面开花,不如来个重点突破”“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河”。面铺得太宽,教学时间有限,师生精力受到牵制,教学势必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难以深入到住。抓住一两个重点组织教学,就可达到深入探究、有效突破的目的。细细体味,“点”的意义有三。①“举一反三”的代表性质。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得到发展,发展的关键是获得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可能性。没有这个“转化”,学到的知识是死的。甚至不一定是真知。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具有“举一反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通过“点”的优化。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取得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②“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教师教学有教路,学生学习才有学路。重点词句、关键语段在教学中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连带作用。抓住关键点,以此统帅全篇内容的教学,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有了抓手,教学思路也就一目了然。③“掘地三尺”的深化意义。写文章忌平铺直叙,要突出重点,要有细节描写,要有重点段落。阅读教学也要有“点”的深入。抓住具有“深化”意义的“点”,悉心体察,细细玩味,由此开掘出的汩汩泉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滋养作用。
铺设“一条路”:展开语言发展的过程
师:读第二段第一句,大家想想,狼对人们喜爱的鹿下这样的毒手,进行这样的暗算,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人们会说些什么话?
生:狼太可恶了。
生:狼真是罪大恶极。
生:狼实在太凶残、太贪婪了。
(语气一般)
师:这怎么叫“恨”呢?
生:我要把狼全部消灭。
生:我们要去捕杀狼。
师:这是普通的“恨”。
生:我要扒了它的皮,抽了它的筋。
师:“恨”在心里。
生:我要为鹿报仇雪恨。
生:我要把狼全部杀死。
师:有点恨了。
生:血债要用血来还。我决心把狼全部消灭。
师:越来越恨了。
师:请哪位读一读“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一生读,声音很响)
师:不一定声音响就是恨。(教师范读)
(生再读,语气一个比一个到位)
师: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要读出对狼痛恨的语气。
(学生齐读,读出了对狼的痛恨)
思考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是第二段中的一个句子,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读好句子。读出感情。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薄老师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说“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人们会怎样说”,通过揣摩想象。挖掘句子的内涵。酝酿“恨狼”的感情;再让学生读句子,把积聚的感情用朗读的方式外化表达。“说”“读”两个教学环节,体现了由说到读,由内在情感驱动到外在朗读表现的发展思路。通过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说出“恨”的内容,读出“恨”的语气,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恨狼的感情在逐步加深。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好,体现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观摩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生的表现一上来就非常出色。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一开始的表现不怎么好,甚至还没有进入状态,但随后的表现越来越好,一个比一个读得好,一个比一个答得好。第一种情况,要么是学习难度较低,要么是学生已经都会了。而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或者会给人虚假的感觉。第二种情况,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好到好。经历了一个发展提高的过程,这是真实课堂的具体体现。“真实”的课堂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展开,为展开这个过程,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①精心设计。文章的阅读是有规律的,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有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深入研究文本的内在规律。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给学生铺设层层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②善于引导。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学习活动的质量。情绪状态高涨时,学生的表现特别出色,甚至会有超水平的发 挥。而在情绪状态不佳时,即便十分简单的问题,也少有人起来回答。学生的情绪状态与教师的启发引导密切相关。教师要做好启发、激发、调动、引导等工作,不断给学生树立新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处于赶超的状态。③目标指向。课堂教学是一个向外展开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发展之路,有了目标,行进才有了方向,行进才有了意义。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在抛出一个问题,或进行某项训练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像书法中的“笔意”那样,走在“笔路”之前,方能取胜。
编织“一张网”:创造语言发展的空间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中的哪些变化是你原本没有想到的,让你感到意外,甚至是惊讶的。先准备一下,等一会儿请你用上“居然”这个词告诉大家。
(给几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进行准备)
生:鹿居然死去了六万只。
师:能否完整一点。
生: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居然死去了六万只。
师:是否还可以这样讲: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每年居然死去三万只,这比增长的速度还要来得快。
生:现在整个森林居然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迅速消退,枯黄在迅速蔓延。
师:还可以说:随着鹿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森林里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居然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生:鹿生儿育女,居然超过了十万只。
生:当地居民居然组成了狩猎队。
师: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在25年的时间里,共杀死了六千多只狼。他们对狼的残忍居然达到这种程度,超过了狼对鹿的残忍。
生:在鹿的后面,居然跟着随时准备下毒手的狼。
师:我们以为鹿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危险。
师:这么多的“居然”,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句话:“……小鹿居然成了……”“……狼居然成了……”
生:我们一向认为可爱、善良的小鹿居然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
生:我们一向认为无恶不作、十分可恶的狼居然对鹿有保护作用。
师:看来,看问题、做事情都不能片面固执,要全面地看待问题,要知道动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就是“生态平衡”。(板书:生态平衡)
思考
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回顾的教学环节,通过回顾总结课文、提炼文章主旨,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在这里,薄老师给了学生一个说话的句式——用“……居然……”作为支架,用课文内容(部分内容)进行填充,说一段话。这个句式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网”了进去。学生在用“居然”说话时,先要寻找课文相关内容,再要对找到的内容进行组织调整,这里有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有情感态度的投入。在反复用课文内容说话时,各种信息碎片,通过“居然”得到了融会和组合,实现了由内容整合到意义构建的发展。让学生从中悟到了这样的道理:要全面看待问题,要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说话练习,有效地回顾总结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阅读教学中要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要立足教材,努力拓宽语言实践的空间,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编织一张语言实践的网,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各种表达方式,,编织语言训练网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语言空间要有立足点,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语言发展的空间要有立足点,这立足点就是文本语言。教学中要是文本内容,通过研读教材,从中选取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提供语言发展的空间。立足文本,就可把发展语言同理解文本结合起来,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说有思路,说有目的,②语言空间要有整体性 阅读是从文本语言中获取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个别到一般、局部到整体的意义构建过程。个别的意义不能代替全部的意义,局部的理解不能代替整体的理解给出对话空间,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意义,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③语言空间要个性化。文本具有自身的语言个性,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同样也有自身的语言个性;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继续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无论是表达的内容,还是语言习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要尊重语言个性,让学生有准备地说,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言语的基础上,还要规范其语言,通过评价、校正等手段对语言习惯进行修正,让学生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语言。
责任编辑 徐纯军
聚焦“一个点”:找准语言发展的落点
师:汉字是十分美观而严谨的文字。书写的时候“一点”都不能够有差错,不然的话就可能是个错字或者是别字。
(出示生字:凯、葱、捕、杀、其、饥、退、惨、染、旦)
师:在这些词语中,哪些字书写的时候要特别当心。别多写一点,或少写一点呢?
生:“葱”字要防止少写一点,
师:是的,爸爸妈妈做菜时要放点“葱”,还要切成一段一段的,这里好像一段葱落在上面。怎么记住它呢——“葱花点点”。
生:“退”里面是一点,不是捺。
师:对,这也是要注意的。
生:“染”字的“九”上不可多一点,不能写成“丸”字。
师:“九”字上面加一点是“药丸”的“丸”。记住——“染房里不卖药丸”。
生:“捕”字当心漏了一点。
思考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些生字因“初次见面”印象不深,以后书写经常出错。纠正过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字形,留下长久印象。但在指导识字写字的时候,尚须讲究方法,毕竟大多数生字是由熟悉的部件组成,学生记忆起来并不困难。教学中要筛选整合,提炼重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些生疏的、容易混淆的生字上面,突出识字教学的重点。在这个案例中,薄老师把关注点集中在几个重点字上面,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让学生注意到了“葱”“染”两字的写法。教师的点拔富有启发、富有情趣,给人难忘的印象。联系整个教学过程,“多一点”与“少一点”的书写提示与前面提出的书写要求中的“一点都不能有差错”刚好暗合,可谓匠心独运,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亮“点”。
如果说上述案例中对“点”的关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落点”的思想贯穿于薄老师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薄老师对“点”情有独钟,用他的话来讲,“与其全面开花,不如来个重点突破”“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河”。面铺得太宽,教学时间有限,师生精力受到牵制,教学势必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难以深入到住。抓住一两个重点组织教学,就可达到深入探究、有效突破的目的。细细体味,“点”的意义有三。①“举一反三”的代表性质。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得到发展,发展的关键是获得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可能性。没有这个“转化”,学到的知识是死的。甚至不一定是真知。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具有“举一反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通过“点”的优化。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取得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②“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教师教学有教路,学生学习才有学路。重点词句、关键语段在教学中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连带作用。抓住关键点,以此统帅全篇内容的教学,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有了抓手,教学思路也就一目了然。③“掘地三尺”的深化意义。写文章忌平铺直叙,要突出重点,要有细节描写,要有重点段落。阅读教学也要有“点”的深入。抓住具有“深化”意义的“点”,悉心体察,细细玩味,由此开掘出的汩汩泉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滋养作用。
铺设“一条路”:展开语言发展的过程
师:读第二段第一句,大家想想,狼对人们喜爱的鹿下这样的毒手,进行这样的暗算,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人们会说些什么话?
生:狼太可恶了。
生:狼真是罪大恶极。
生:狼实在太凶残、太贪婪了。
(语气一般)
师:这怎么叫“恨”呢?
生:我要把狼全部消灭。
生:我们要去捕杀狼。
师:这是普通的“恨”。
生:我要扒了它的皮,抽了它的筋。
师:“恨”在心里。
生:我要为鹿报仇雪恨。
生:我要把狼全部杀死。
师:有点恨了。
生:血债要用血来还。我决心把狼全部消灭。
师:越来越恨了。
师:请哪位读一读“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一生读,声音很响)
师:不一定声音响就是恨。(教师范读)
(生再读,语气一个比一个到位)
师: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要读出对狼痛恨的语气。
(学生齐读,读出了对狼的痛恨)
思考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是第二段中的一个句子,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读好句子。读出感情。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薄老师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说“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人们会怎样说”,通过揣摩想象。挖掘句子的内涵。酝酿“恨狼”的感情;再让学生读句子,把积聚的感情用朗读的方式外化表达。“说”“读”两个教学环节,体现了由说到读,由内在情感驱动到外在朗读表现的发展思路。通过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说出“恨”的内容,读出“恨”的语气,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恨狼的感情在逐步加深。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好,体现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观摩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生的表现一上来就非常出色。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一开始的表现不怎么好,甚至还没有进入状态,但随后的表现越来越好,一个比一个读得好,一个比一个答得好。第一种情况,要么是学习难度较低,要么是学生已经都会了。而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或者会给人虚假的感觉。第二种情况,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好到好。经历了一个发展提高的过程,这是真实课堂的具体体现。“真实”的课堂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展开,为展开这个过程,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①精心设计。文章的阅读是有规律的,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有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深入研究文本的内在规律。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给学生铺设层层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②善于引导。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学习活动的质量。情绪状态高涨时,学生的表现特别出色,甚至会有超水平的发 挥。而在情绪状态不佳时,即便十分简单的问题,也少有人起来回答。学生的情绪状态与教师的启发引导密切相关。教师要做好启发、激发、调动、引导等工作,不断给学生树立新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处于赶超的状态。③目标指向。课堂教学是一个向外展开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发展之路,有了目标,行进才有了方向,行进才有了意义。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在抛出一个问题,或进行某项训练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像书法中的“笔意”那样,走在“笔路”之前,方能取胜。
编织“一张网”:创造语言发展的空间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中的哪些变化是你原本没有想到的,让你感到意外,甚至是惊讶的。先准备一下,等一会儿请你用上“居然”这个词告诉大家。
(给几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进行准备)
生:鹿居然死去了六万只。
师:能否完整一点。
生: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居然死去了六万只。
师:是否还可以这样讲: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每年居然死去三万只,这比增长的速度还要来得快。
生:现在整个森林居然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迅速消退,枯黄在迅速蔓延。
师:还可以说:随着鹿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森林里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居然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生:鹿生儿育女,居然超过了十万只。
生:当地居民居然组成了狩猎队。
师: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在25年的时间里,共杀死了六千多只狼。他们对狼的残忍居然达到这种程度,超过了狼对鹿的残忍。
生:在鹿的后面,居然跟着随时准备下毒手的狼。
师:我们以为鹿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危险。
师:这么多的“居然”,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句话:“……小鹿居然成了……”“……狼居然成了……”
生:我们一向认为可爱、善良的小鹿居然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
生:我们一向认为无恶不作、十分可恶的狼居然对鹿有保护作用。
师:看来,看问题、做事情都不能片面固执,要全面地看待问题,要知道动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就是“生态平衡”。(板书:生态平衡)
思考
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回顾的教学环节,通过回顾总结课文、提炼文章主旨,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在这里,薄老师给了学生一个说话的句式——用“……居然……”作为支架,用课文内容(部分内容)进行填充,说一段话。这个句式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网”了进去。学生在用“居然”说话时,先要寻找课文相关内容,再要对找到的内容进行组织调整,这里有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有情感态度的投入。在反复用课文内容说话时,各种信息碎片,通过“居然”得到了融会和组合,实现了由内容整合到意义构建的发展。让学生从中悟到了这样的道理:要全面看待问题,要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说话练习,有效地回顾总结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阅读教学中要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要立足教材,努力拓宽语言实践的空间,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编织一张语言实践的网,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各种表达方式,,编织语言训练网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语言空间要有立足点,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语言发展的空间要有立足点,这立足点就是文本语言。教学中要是文本内容,通过研读教材,从中选取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提供语言发展的空间。立足文本,就可把发展语言同理解文本结合起来,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说有思路,说有目的,②语言空间要有整体性 阅读是从文本语言中获取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个别到一般、局部到整体的意义构建过程。个别的意义不能代替全部的意义,局部的理解不能代替整体的理解给出对话空间,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意义,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③语言空间要个性化。文本具有自身的语言个性,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同样也有自身的语言个性;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继续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无论是表达的内容,还是语言习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要尊重语言个性,让学生有准备地说,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言语的基础上,还要规范其语言,通过评价、校正等手段对语言习惯进行修正,让学生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语言。
责任编辑 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