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得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治理面临着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大气治理的整体实效性,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大气治理的重大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大气治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从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提出了大气治理的实现路径及有效策略,希望对大气治理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治理 问题 路径
1 引言
大气治理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在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持续加快,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的背景下,大气环境治理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必须宏观审视当前大气治理现状与现存问题,并采取有效方法与策略,切实提高大气治理效果。文章就此展开了探讨。
2 大气治理的重大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大气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先后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治理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开展了高频化、多轮次的生态环境保护督查,通过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气治理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天数明显增多。尽管如此,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煤炭、电力、石油等传统能源依旧是满足社会生产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能源,污染物排放超高,加之机动车保有量连年攀增,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大气治理制度建设缺失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大气治理依旧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大气治理客观现状,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突出大气治理的长效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扎实做好大气治理工作,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与地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
3 大气治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缺乏系统科学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手段
大气治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特征,需要运用科学防治技术与防治手段进行强化治理。但纵观当前大气治理实际,普遍存在着防治技术与手段科学性不足,相关科研攻关进展缓慢等共性问题,制约着大气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不足,尽管短时期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大气治理成效,但依旧停留在相对浅层次意义层面,工业企业排放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城市供暖污染等环节治标不治本,大气污染反弹现象突出,大气治理的艰巨性增大[2]。
3.2 缺乏行之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
在大气污染防治实践中,科学有效的防治机制具有关键性的保障作用,可充分统筹协调大气污染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但从当前现状来看,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大气治理手段与方式相对单一,各部门各自为战,无法凝聚参与各方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尽管国家在大气治理顶层设计中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但由于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不健全衍生而来的政策性理解问题、人员综合素养问题,在大气治理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3.3 缺乏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大气治理工作涉及诸多方面要素,需要始终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群防群治。实践表明,在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大气治理相关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均缺乏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传统保守陈旧的大气治理观念阻碍着相关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由于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社会宣教不到位,无法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大气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大气治理始终处于尴尬被动的发展局面[3],前期取得的大气治理成果难以得到及时巩固。
4 大气治理的实现路径及有效策略探讨
4.1 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条件,在当前大气治理难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必须立足于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为大气治理相关措施与策略的制定提供制度保障,使大气治理的具体行为活动有据可依。对于大气治理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必须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其具体职责、权利与义务固定下来,用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约束大气治理行为方式,持续规范大气治理相关行为,构建权责对等的大气治理责任体系。法律法规是大气治理的重要制度表现形式,必须基于当前大气治理客观需求,结合工业化发展阶段特征,推进大气治理立法,构建一套完整化、体系化、系统化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大气污染行为。
4.2 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合理开发环境新能源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各类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阻碍。因此,必须结合污染企业结构、污染物类型、污染时段等基础数据,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渐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现代化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最大限度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无法通过加装空气净化设备或高效除尘装置而达到排放标准的高污染性企业,予以逐步引导关闭。同时,要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积极开发新型能源,摆脱对电力、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依赖,采用更加环保、更加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太阳能、燃气等替代性能源[4]。
4.3 强化科学防治技术与手段,创建完善自动化监测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科学防治技术与手段,在大气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提高大气治理效果,加快推进大气治理进程的基础与根本。因此,要通过运用科学防治技术与手段,加大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将现代科技转换为促进大气治理效果的强大力量。创建完善的大气治理监测体系,配置先进监测软硬件设施设备,实现对大气污染状况的动态化、随时化监测与分析,为大气治理具体措施的制定通过可靠参考。充分发挥无线传感器技术网络环境监测系统的实际效能,对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进行分层分级,搭建大气治理数据模型,总结大气污染源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提高大气治理自动监测站的分布密度,第一时间为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监测信息。
4.4 强化社会宣教,提升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提高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与环保意识,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大气治理实践中来,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污染与能耗。要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在大气治理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有效行使大氣治理监督权,积极同破坏大气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作斗争,为优化大气治理效果奠定群众基础[5]。要制定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给予补偿,配建足够的充电桩,规划设定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环保出行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频次,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5 结语
综上所述,受体制机制、能源结构、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大气治理实践中依旧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制约着大气治理的实际成效,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大气治理的客观现状出发,精准把握导致大气污染问题的多方面原因,创新大气治理理念,优化大气治理措施,强化大气治理效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取得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秦皇岛市环境监控中心 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庞军,王俊儒,樊永强,等.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与污染综合防治的几点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10):124-126.
[2]林旭红.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技术控制要点[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8(4):54-55.
[3]王博,郭宏智,李金求.郑州粉土粉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9(7):99-101.
[4]张涛.土压平衡盾构三线叠落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4):52-53.
[5]田继涛,黄晓华,张言中.土压平衡盾构刀盘的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9(7):53-54.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治理 问题 路径
1 引言
大气治理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在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持续加快,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的背景下,大气环境治理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必须宏观审视当前大气治理现状与现存问题,并采取有效方法与策略,切实提高大气治理效果。文章就此展开了探讨。
2 大气治理的重大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大气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先后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治理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开展了高频化、多轮次的生态环境保护督查,通过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气治理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天数明显增多。尽管如此,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煤炭、电力、石油等传统能源依旧是满足社会生产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能源,污染物排放超高,加之机动车保有量连年攀增,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大气治理制度建设缺失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大气治理依旧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大气治理客观现状,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突出大气治理的长效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扎实做好大气治理工作,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与地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
3 大气治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缺乏系统科学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手段
大气治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特征,需要运用科学防治技术与防治手段进行强化治理。但纵观当前大气治理实际,普遍存在着防治技术与手段科学性不足,相关科研攻关进展缓慢等共性问题,制约着大气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不足,尽管短时期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大气治理成效,但依旧停留在相对浅层次意义层面,工业企业排放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城市供暖污染等环节治标不治本,大气污染反弹现象突出,大气治理的艰巨性增大[2]。
3.2 缺乏行之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
在大气污染防治实践中,科学有效的防治机制具有关键性的保障作用,可充分统筹协调大气污染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但从当前现状来看,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大气治理手段与方式相对单一,各部门各自为战,无法凝聚参与各方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尽管国家在大气治理顶层设计中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但由于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不健全衍生而来的政策性理解问题、人员综合素养问题,在大气治理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3.3 缺乏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大气治理工作涉及诸多方面要素,需要始终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群防群治。实践表明,在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大气治理相关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均缺乏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传统保守陈旧的大气治理观念阻碍着相关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由于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社会宣教不到位,无法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大气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大气治理始终处于尴尬被动的发展局面[3],前期取得的大气治理成果难以得到及时巩固。
4 大气治理的实现路径及有效策略探讨
4.1 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条件,在当前大气治理难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必须立足于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为大气治理相关措施与策略的制定提供制度保障,使大气治理的具体行为活动有据可依。对于大气治理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必须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其具体职责、权利与义务固定下来,用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约束大气治理行为方式,持续规范大气治理相关行为,构建权责对等的大气治理责任体系。法律法规是大气治理的重要制度表现形式,必须基于当前大气治理客观需求,结合工业化发展阶段特征,推进大气治理立法,构建一套完整化、体系化、系统化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大气污染行为。
4.2 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合理开发环境新能源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各类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阻碍。因此,必须结合污染企业结构、污染物类型、污染时段等基础数据,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渐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现代化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最大限度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无法通过加装空气净化设备或高效除尘装置而达到排放标准的高污染性企业,予以逐步引导关闭。同时,要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积极开发新型能源,摆脱对电力、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依赖,采用更加环保、更加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太阳能、燃气等替代性能源[4]。
4.3 强化科学防治技术与手段,创建完善自动化监测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科学防治技术与手段,在大气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提高大气治理效果,加快推进大气治理进程的基础与根本。因此,要通过运用科学防治技术与手段,加大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将现代科技转换为促进大气治理效果的强大力量。创建完善的大气治理监测体系,配置先进监测软硬件设施设备,实现对大气污染状况的动态化、随时化监测与分析,为大气治理具体措施的制定通过可靠参考。充分发挥无线传感器技术网络环境监测系统的实际效能,对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进行分层分级,搭建大气治理数据模型,总结大气污染源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提高大气治理自动监测站的分布密度,第一时间为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监测信息。
4.4 强化社会宣教,提升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提高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与环保意识,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大气治理实践中来,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污染与能耗。要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在大气治理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有效行使大氣治理监督权,积极同破坏大气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作斗争,为优化大气治理效果奠定群众基础[5]。要制定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给予补偿,配建足够的充电桩,规划设定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环保出行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频次,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5 结语
综上所述,受体制机制、能源结构、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大气治理实践中依旧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制约着大气治理的实际成效,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大气治理的客观现状出发,精准把握导致大气污染问题的多方面原因,创新大气治理理念,优化大气治理措施,强化大气治理效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取得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秦皇岛市环境监控中心 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庞军,王俊儒,樊永强,等.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与污染综合防治的几点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10):124-126.
[2]林旭红.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技术控制要点[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8(4):54-55.
[3]王博,郭宏智,李金求.郑州粉土粉砂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9(7):99-101.
[4]张涛.土压平衡盾构三线叠落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4):52-53.
[5]田继涛,黄晓华,张言中.土压平衡盾构刀盘的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9(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