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要让学生谈到数学学习的感受,多数学生会用枯燥、乏味、难等描述。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因其思维、逻辑等特点,的确是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学科,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灌输教学,更让数学增加枯燥性、乏味感。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主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82-01
笛卡尔指出“数学是知识的工具”。然而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灌输、习题的训练,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数学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对数学的学习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由不喜欢上升到听不懂、做不会,最后逐渐放弃。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和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规律,探讨数学课堂到底该怎么上,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一、注重导入,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合理、趣味、新颖的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导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達成。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导入的设计的精彩、方法的独特,让导入奠定有效课堂的基础。
常态的课堂上,多数教师会忽略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升和毫升》的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讲解,从“升”和“毫升”是两个容积单位、对升和毫升的换算采用“给”的方式,小学生在课间玩耍,很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不如运用等一等、缓一步的教学策略,而是先创设情境而有效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给出三个杯子,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一个被子盛水最多?你认为哪一个盛水最少?你有方法验证你的猜想?”这样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深入教学二者的换算等,这样,学生才会对即将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融入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更新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融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六大解放”,倡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此,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以操作为主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做”,提高操作能力,促其“做中学”“学中做”。
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教师给出让学生取出长度不同的小棒,摆出三角形,再对组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进行两个之和、两个之差,与另一个进行比较,这样,三角形三边关系在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构建,发展了学习能力。
三、运用趣味教学,为课堂增趣加味
一直以来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也浓。新、奇、趣等的事物对于儿童而言,具有无穷的魅力。为此,数学教学中,融入趣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趣味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应改变严师的形象,与学生愉悦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之效。此时,教师的幽默、智慧,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枢纽。如教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关内容时,课堂之初,教师可以这样活跃课堂氛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不论是两位数、三位数,还是多位数,老师都可以一下说出你们给出的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你们信吗?不信的话,可以一个学生给出任何一个数,老师在一秒内给出答案,其他学生可以用计算器验证……”话刚落音,有同学说“吹牛,不可能”。于是,大家纷纷说出他们认为足够大、足够难的数,老师给出答案、同学验证后,面面相觑,也急切想知道老师的妙法是什么。于是,巧妙引出教学的主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趣味教学,为数学知识增趣,为课堂教学提效。趣味教学的方法很多,游戏、故事、生活实例、世界名题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主要方法。教学中,灵活运用,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为小学数学教学保“鲜”,为数学课堂增趣。
总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题材新颖、生活色彩浓郁、知识点较为详细,也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数学耗时耗力而低效的现状,不断为课堂教学增添一些保鲜剂,让数学课堂“鲜”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推动数学课堂最高效。
参考文献:
[1]张守军.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40-141.
[2]解飞飞.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探微[J].华夏教师,2019(15):4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主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82-01
笛卡尔指出“数学是知识的工具”。然而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灌输、习题的训练,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数学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对数学的学习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由不喜欢上升到听不懂、做不会,最后逐渐放弃。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和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规律,探讨数学课堂到底该怎么上,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一、注重导入,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合理、趣味、新颖的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导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達成。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导入的设计的精彩、方法的独特,让导入奠定有效课堂的基础。
常态的课堂上,多数教师会忽略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升和毫升》的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讲解,从“升”和“毫升”是两个容积单位、对升和毫升的换算采用“给”的方式,小学生在课间玩耍,很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不如运用等一等、缓一步的教学策略,而是先创设情境而有效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给出三个杯子,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一个被子盛水最多?你认为哪一个盛水最少?你有方法验证你的猜想?”这样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深入教学二者的换算等,这样,学生才会对即将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融入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更新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融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六大解放”,倡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此,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以操作为主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做”,提高操作能力,促其“做中学”“学中做”。
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教师给出让学生取出长度不同的小棒,摆出三角形,再对组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进行两个之和、两个之差,与另一个进行比较,这样,三角形三边关系在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构建,发展了学习能力。
三、运用趣味教学,为课堂增趣加味
一直以来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也浓。新、奇、趣等的事物对于儿童而言,具有无穷的魅力。为此,数学教学中,融入趣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趣味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应改变严师的形象,与学生愉悦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之效。此时,教师的幽默、智慧,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枢纽。如教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关内容时,课堂之初,教师可以这样活跃课堂氛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不论是两位数、三位数,还是多位数,老师都可以一下说出你们给出的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你们信吗?不信的话,可以一个学生给出任何一个数,老师在一秒内给出答案,其他学生可以用计算器验证……”话刚落音,有同学说“吹牛,不可能”。于是,大家纷纷说出他们认为足够大、足够难的数,老师给出答案、同学验证后,面面相觑,也急切想知道老师的妙法是什么。于是,巧妙引出教学的主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趣味教学,为数学知识增趣,为课堂教学提效。趣味教学的方法很多,游戏、故事、生活实例、世界名题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主要方法。教学中,灵活运用,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为小学数学教学保“鲜”,为数学课堂增趣。
总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题材新颖、生活色彩浓郁、知识点较为详细,也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数学耗时耗力而低效的现状,不断为课堂教学增添一些保鲜剂,让数学课堂“鲜”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推动数学课堂最高效。
参考文献:
[1]张守军.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40-141.
[2]解飞飞.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探微[J].华夏教师,2019(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