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可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言语体验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语文课堂应该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活动。
然而,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深化思想等等,,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言语思维,学生总是处于大量的聆听和寻找问题答案中学习,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进行言语体验。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一、多点朗读,在琅琅书声中感悟语言
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言语,进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离不开学生自我的多次朗读。因而,笔者以为,课堂中应多一点朗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在教学中,我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感悟语言,品情悟意。1、初读。因为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给予学生充裕时间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登时”等等。理解了词语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内容。2、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如当学生抓住关键句体会到严监生病情严重后,引导学生把体会送到句子里读出来。当学生找出描写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三句话时,我让学生自由读着三句话,想一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潜心涵咏中学生会感受到严监生内心的变化过程。3、精读。欣赏课文精华,让学生反复吟咏、体味,与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品读之时,情与意也得以升华。教学中,当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纷纷作出猜测时,我与学生也来猜想严监生的内心活动,继而追问“你们说的这些心理活动作家写进文章了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文意,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在语言的感悟中,实现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二、多一点揣摩,在品味交流中言意兼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语,反复咀嚼词语所表达的含义,通过言语的比较、追索、联想,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学生内心鲜明的画面,让学生在品情悟意中,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达到言意兼得。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抓住了“摇了两三摇” “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越发指得紧了”“只是指着不动”“两眼睁的滴溜圆”,引导学生比较言语运用的差异,体会严监生的内心的着急、生气、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在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感受严监生的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剩下什么?”体会严监生的绝望。“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不论是采用比较、追索、还是联系生活或者展开联想,这种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要立足于语言本身的。言语的揣摩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使语言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三、多一点迁移,在随文练笔中运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
《临死前的严监生》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我为此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出示短文:
我的弟弟是个贪吃鬼。
那天,妈妈做了弟弟最爱吃的香葱面。菜刚上来,弟弟就忍不住了,狂吃起来。爸爸妈妈看呆了。
师:这篇小短文写得如何?哪里不足呢?你会怎么修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懂得抓住弟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弟弟贪吃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把小练笔的训练当作一个重要的言语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是高层次的言语体验。这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吸收,内化,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一种新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今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四、多一点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延伸体验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还应该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延伸。因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结课时,激发学生:《儒林外史》中还刻画了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人物。(课件出示)如从小爱读书爱画画,长大后不愿做官的王冕,中了举人后发了疯的范进,代人参加各种考试,天天吹牛的匡超人……课外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品人物描写,精彩无限。
教师在课文学习的兴致处,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与兴趣,进行有效课外升华拓展。实现言语体验的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上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相信学生。只有不断实践,真切的言语体验,方能把握言语的密匙,形成言语运用能力。
然而,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深化思想等等,,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言语思维,学生总是处于大量的聆听和寻找问题答案中学习,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进行言语体验。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一、多点朗读,在琅琅书声中感悟语言
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言语,进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离不开学生自我的多次朗读。因而,笔者以为,课堂中应多一点朗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在教学中,我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感悟语言,品情悟意。1、初读。因为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给予学生充裕时间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登时”等等。理解了词语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内容。2、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如当学生抓住关键句体会到严监生病情严重后,引导学生把体会送到句子里读出来。当学生找出描写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三句话时,我让学生自由读着三句话,想一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潜心涵咏中学生会感受到严监生内心的变化过程。3、精读。欣赏课文精华,让学生反复吟咏、体味,与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品读之时,情与意也得以升华。教学中,当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纷纷作出猜测时,我与学生也来猜想严监生的内心活动,继而追问“你们说的这些心理活动作家写进文章了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文意,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在语言的感悟中,实现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二、多一点揣摩,在品味交流中言意兼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语,反复咀嚼词语所表达的含义,通过言语的比较、追索、联想,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学生内心鲜明的画面,让学生在品情悟意中,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达到言意兼得。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抓住了“摇了两三摇” “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越发指得紧了”“只是指着不动”“两眼睁的滴溜圆”,引导学生比较言语运用的差异,体会严监生的内心的着急、生气、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在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感受严监生的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剩下什么?”体会严监生的绝望。“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不论是采用比较、追索、还是联系生活或者展开联想,这种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要立足于语言本身的。言语的揣摩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使语言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三、多一点迁移,在随文练笔中运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
《临死前的严监生》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我为此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出示短文:
我的弟弟是个贪吃鬼。
那天,妈妈做了弟弟最爱吃的香葱面。菜刚上来,弟弟就忍不住了,狂吃起来。爸爸妈妈看呆了。
师:这篇小短文写得如何?哪里不足呢?你会怎么修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懂得抓住弟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弟弟贪吃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把小练笔的训练当作一个重要的言语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是高层次的言语体验。这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吸收,内化,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一种新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今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四、多一点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延伸体验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还应该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延伸。因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结课时,激发学生:《儒林外史》中还刻画了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人物。(课件出示)如从小爱读书爱画画,长大后不愿做官的王冕,中了举人后发了疯的范进,代人参加各种考试,天天吹牛的匡超人……课外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品人物描写,精彩无限。
教师在课文学习的兴致处,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与兴趣,进行有效课外升华拓展。实现言语体验的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上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相信学生。只有不断实践,真切的言语体验,方能把握言语的密匙,形成言语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