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之后,谁来写一本新的台湾文学史,是台湾文学界许久的猜谜和等待。
台湾新文学史
2011年会是未来回顾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先有作家宋泽莱的《台湾文学三百年》,后有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时间上是不是巧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给了文学界一个答案。
以“新文学史”为名,政治大学台文所所长陈芳明经过漫长十二年的整理爬梳,危楼夜读,终于在2011年11月交出一部《台湾新文学史》。所谓“新”,陈芳明意指现代的到来。在这个界定下,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始自189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时期,经历了战前日文书写与战后中文书写两大阶段,穿越过日据的殖民时代,战后的特殊时期(“历史过渡期”、“现代主义期”、“乡土文学期”、“思想解放期”),来到一九八七年解严后多元蓬勃的后殖民时期。两大书写阶段同样面对政治权力的干预,语言政策的阻挠,因为“考察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台湾作家,都可发现他们的作品留下了被损害的伤痕,也可发现作品中暗藏抵抗精神”,从这个角度,“要建构一部台湾新文学史,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而应该注意到作家、作品在每个历史阶段与其所处时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这也成了撰写新文学史的最大挑战,“这本书写得如此艰难,就在于它不能摆脱政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只专注于美学的挖掘与探索”,而作为一个本土派论者,陈芳明坦承“毕竟还有一些意识型态的幽灵在作祟”,所以“非得让本土成为一种历史的雄辩不可,也非得让台湾成为鲜明的文学意象不可”,那成为一种执念,苦苦纠缠不去。
这也决定了陈芳明版《台湾新文学史》的基调,他以殖民地文学来定位整个台湾新文学运动,“正是站在这种后殖民史观的立场上,台湾文学史的建构才获得它的着力点与切入点。”
这部新文学史,陈芳明将之献给“牵引我走入台湾文学”的叶石涛先生,并“谨呈”“最早让我尝到诗的滋味”的余光中,与“教导我如何从事文学批评”的齐邦媛。
一部文学史赢得掌声,也必然面对争议,陈芳明早已准备接受各方人马的赐教和“踢馆”。最大的争论恐怕出在“再殖民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锦树为文指出,“除了满足本土情感,(再殖民论)对文学的解释帮助不大”。争议还包括譬如,白先勇、陈映真被归属“流亡文学”;以“影响论”为由把张爱玲写进台湾文学史;高举“纯文学”的标准,未把影响巨大的金庸、琼瑶、三毛纳入台湾文学史。以上都是对陈芳明的大哉问,也预留论述空间给下一部文学史。
宋泽莱的《台湾文学三百年》,时序上以郁永河《裨海纪游》起算到今时今日,运用的理论则是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后设历史学”和弗莱(Northrop Frye)的“神话原型文学批评论”,并依此把台湾文学画分为“传奇文学时代”、“田园文学时代”、“悲剧文学时代”、“讽刺文学时代”、“新传奇文学时代”。“文学历史阶段的观念”乃是《台湾文学三百年》的最重要的主轴,因此宋泽莱评论的作家有限,所评论的也不一定是有名的作家,以此区“意识形态、长篇累牍、编年体制、古今一致的流水账历史叙述”。
撰写台湾文学史之时,陈芳明欣喜发现,一如华人流行音乐,近二十年来,全球华文作家都选择在台湾出版他们的最佳作品,新人作家也选择在台湾参加文学竞赛,据此以“华文文学重镇,就在台湾”为结论,预告一个文学盛世的开始。
与钱有关的选题
胡淑雯《太阳的血是黑的》当是“文学盛世”中留下的一片绚丽风景。
2006年,胡淑雯在累积十一年的新闻记者、妇女运动和新闻编辑经验之后,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哀艳是童年》,以十二篇散文般私密叙述性格的小说,写出我/女人成长的伤痛与断裂,坦然无畏碰触大时代之下的性别、族群以及社会阶级议题。五年后,她交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的血是黑的》,这之前她以“不想出版一本在现实面前站不住脚,甚至连头都抬不起来的书”为由,亲手摧毁了另一部即将出版的小说,重新深度阅读卡缪(Albert Camus)《异乡人》、卡夫卡(Franz Kafka)《变形记》、纳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洛丽塔》、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欲望街车》等等经典作品,终于交出《太阳的血是黑色的》。她写一系列生活在台北,却无法加入资本主义浪潮的畸零人、输家、无法言说的人、没有发言权的人,总括来说,就是穷人。用胡淑雯自己的诠释,她的目的,是动用某种且“性感”且“酷”的写作策略,把那些自觉很潮、很拽、很有品味的读者吸引进来,让他们去看看那些从来不曾消失的、古老的、贫穷者的岁月。
其实我们怎会不知贫穷者的岁月?“总统”暨“立委”大选进入最后关口,两党候选人用情最深的就是钱、钱、钱,筹募选举经费是钱,加码老农年金是钱,罕见疾病争取健保医疗给付是钱,让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下台的两亿元“梦想家”舞台剧,也是钱。
如果我们这么在意钱,我们一定很贫穷。
有选举,就要谈钱的重新分配,分配的公平正义,就有选举书。选举书也无非是一纸候选人“让人民都赚钱”的保证书。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的《从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在排行榜上直逼《贾伯斯传》。某种程度,蔡英文的人生一路顺遂没有精彩曲折如电影的故事——这点没有人可以胜过陈水扁,但其神秘、清新的形象,很有助于把她人生的第一本书卖给信众。马英九推出的是从一百集“治国周记”精选出来的《倾听与对话:感动台湾人的16个故事》,16个故事,包括名人如黄春明、魏德圣、吴季刚、陈长文,也有市井小民、外籍配偶和新移民,由远流出版社出版。经营台湾馆颇有成效的远流,在出版马英九的书时很有那么一种肯定马英九“我是台湾人”的味道。
资深媒体人周玉蔻写了一本《双英解密:不为人知的蔡英文和马英九》。蔡英文和马英九,两人都是出身名校的大学教授,都有法律人性格,都有某种自谦也掩饰不了的自负,都是与民众有距离也正在学习“民间语言”的精英,“怎么看都像双胞胎兄妹”,周玉蔻如是说。
这一场即将来的大选胜负仅在咫尺之间,即便是最神准的观察家都不敢言结果如何,却一致认为,台湾就算“改朝换代”,二次“政党轮替”,也不可能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了。
这也是一场安静的选举,蔡英文和马英九都不是讲话很吵的人,不属于噪音制造者,换句话说,选举没有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版和阅读,一仍如常地默默进行着。
与故事有关的书籍
怀念与追寻是融和新旧世代的新兴书种,譬如纪录片导演瞿筱威的《留味行》。云门赞助的流浪者计划催生过《转山》,现在则有《留味行》,其源头是“重返祖母逃难路线”,这一条路线,绵延过越南河口、昆明、苗寨、腾冲、成都、重庆、南京、杭州、上海,以及台湾的彰化、台北,逃难的女人以饮食、以味道留下的记忆的线索,又从线索扩散成为一则时代的故事。
又譬如艺术学者杨凯麟写他疯狂搜藏台湾民艺品历程的《祖父的六抽小柜》。一切从祖父的六抽小柜开始。那一年,杨凯麟从法国返回隔违八年的台湾,回到嘉义老家,发现老家的家具俱往矣,唯祖父生前珍爱的一座六抽小柜样貌完整,他将小柜带回居所,从此开启民艺收藏之路,收藏不只收藏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思想实践,例如他睡的是红眠床,一屋子桧木老家具散发出岁月涤荡后的静谧光彩,暗合某种平静与品味的追求。
胡淑雯、蔡英文、马英九、瞿筱威、杨凯麟,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说故事。以下的书,也都是故事、故事和故事。
对建筑师金光裕来说,为慕容王朝写几本历史小说是终极梦想,这个梦想,在他自幼读章回小说时就已萌芽,后经过十五年的构思,十年的“说书”,五年的写作加一年修改,从五十万字凝缩成二十万字,正是“台湾新世代最强的历史武侠之作”——《七出刀之梦》。
《青花瓷的故事》出自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之手。青花瓷,这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发明,造成了世界史上一项规模最大的文化转型,最后以英国下午茶形态与生民大众生活发生关系。青花瓷是一则故事,包含了人类欲望、创新发明、艺术风格、工业间谍、商业竞争、殖民势力,高潮迭起暗流汹涌,当然,也成了周杰伦的流行音乐。
青花瓷很流行,而高堤耶就是流行本尊。“坏男孩”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就等于玛丹娜(麦当娜)的马甲外穿,除此之外,高堤耶有什么故事?他如何颠覆时尚?背后思维为何?这中文世界的第一本传记《时尚顽童高堤耶》肩负了“总算可以认识高堤耶”的使命。
“电影书”是好生意,这个月最受瞩目的是布莱德·彼特(Brad Pitt)主演的《魔球》(又译作《点球成金》)。定位为棒球与管理书的真实故事《魔球》,之前靠的是作者迈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这个名字吸引读者,此君写的金融报导《老千骗局》乃是国际畅销书,赢得无数粉丝,追着他的每一本书看。现在,能否把《魔球》推向另一波高潮,找到不知路易斯何许人也的新读者,靠的是布莱德·彼特这位好莱坞万人迷。
一个平凡人从人性的沉沦和挫折中“重获新生”,踏上重返本质的旅程,寻求失落的完整性和内在的疗愈,这是新心灵小说《众神的学校》说的故事。世界就是你内心的外在反应,你,才是唯一能够改变世界的人,说起来,在这个“找自己”大流行的时代,所有的心灵书都在讲同一件事,譬如“一个冒险故事”的《圣境预言书》。
《圣境预言书》系列消失多年后重现江湖, 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心灵书”、“新时代书”犹是墙角孤单的几朵小花,如今,已然交相繁殖成一座花园了。
台湾新文学史
2011年会是未来回顾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先有作家宋泽莱的《台湾文学三百年》,后有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时间上是不是巧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给了文学界一个答案。
以“新文学史”为名,政治大学台文所所长陈芳明经过漫长十二年的整理爬梳,危楼夜读,终于在2011年11月交出一部《台湾新文学史》。所谓“新”,陈芳明意指现代的到来。在这个界定下,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始自189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时期,经历了战前日文书写与战后中文书写两大阶段,穿越过日据的殖民时代,战后的特殊时期(“历史过渡期”、“现代主义期”、“乡土文学期”、“思想解放期”),来到一九八七年解严后多元蓬勃的后殖民时期。两大书写阶段同样面对政治权力的干预,语言政策的阻挠,因为“考察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台湾作家,都可发现他们的作品留下了被损害的伤痕,也可发现作品中暗藏抵抗精神”,从这个角度,“要建构一部台湾新文学史,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而应该注意到作家、作品在每个历史阶段与其所处时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这也成了撰写新文学史的最大挑战,“这本书写得如此艰难,就在于它不能摆脱政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只专注于美学的挖掘与探索”,而作为一个本土派论者,陈芳明坦承“毕竟还有一些意识型态的幽灵在作祟”,所以“非得让本土成为一种历史的雄辩不可,也非得让台湾成为鲜明的文学意象不可”,那成为一种执念,苦苦纠缠不去。
这也决定了陈芳明版《台湾新文学史》的基调,他以殖民地文学来定位整个台湾新文学运动,“正是站在这种后殖民史观的立场上,台湾文学史的建构才获得它的着力点与切入点。”
这部新文学史,陈芳明将之献给“牵引我走入台湾文学”的叶石涛先生,并“谨呈”“最早让我尝到诗的滋味”的余光中,与“教导我如何从事文学批评”的齐邦媛。
一部文学史赢得掌声,也必然面对争议,陈芳明早已准备接受各方人马的赐教和“踢馆”。最大的争论恐怕出在“再殖民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锦树为文指出,“除了满足本土情感,(再殖民论)对文学的解释帮助不大”。争议还包括譬如,白先勇、陈映真被归属“流亡文学”;以“影响论”为由把张爱玲写进台湾文学史;高举“纯文学”的标准,未把影响巨大的金庸、琼瑶、三毛纳入台湾文学史。以上都是对陈芳明的大哉问,也预留论述空间给下一部文学史。
宋泽莱的《台湾文学三百年》,时序上以郁永河《裨海纪游》起算到今时今日,运用的理论则是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后设历史学”和弗莱(Northrop Frye)的“神话原型文学批评论”,并依此把台湾文学画分为“传奇文学时代”、“田园文学时代”、“悲剧文学时代”、“讽刺文学时代”、“新传奇文学时代”。“文学历史阶段的观念”乃是《台湾文学三百年》的最重要的主轴,因此宋泽莱评论的作家有限,所评论的也不一定是有名的作家,以此区“意识形态、长篇累牍、编年体制、古今一致的流水账历史叙述”。
撰写台湾文学史之时,陈芳明欣喜发现,一如华人流行音乐,近二十年来,全球华文作家都选择在台湾出版他们的最佳作品,新人作家也选择在台湾参加文学竞赛,据此以“华文文学重镇,就在台湾”为结论,预告一个文学盛世的开始。
与钱有关的选题
胡淑雯《太阳的血是黑的》当是“文学盛世”中留下的一片绚丽风景。
2006年,胡淑雯在累积十一年的新闻记者、妇女运动和新闻编辑经验之后,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哀艳是童年》,以十二篇散文般私密叙述性格的小说,写出我/女人成长的伤痛与断裂,坦然无畏碰触大时代之下的性别、族群以及社会阶级议题。五年后,她交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的血是黑的》,这之前她以“不想出版一本在现实面前站不住脚,甚至连头都抬不起来的书”为由,亲手摧毁了另一部即将出版的小说,重新深度阅读卡缪(Albert Camus)《异乡人》、卡夫卡(Franz Kafka)《变形记》、纳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洛丽塔》、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欲望街车》等等经典作品,终于交出《太阳的血是黑色的》。她写一系列生活在台北,却无法加入资本主义浪潮的畸零人、输家、无法言说的人、没有发言权的人,总括来说,就是穷人。用胡淑雯自己的诠释,她的目的,是动用某种且“性感”且“酷”的写作策略,把那些自觉很潮、很拽、很有品味的读者吸引进来,让他们去看看那些从来不曾消失的、古老的、贫穷者的岁月。
其实我们怎会不知贫穷者的岁月?“总统”暨“立委”大选进入最后关口,两党候选人用情最深的就是钱、钱、钱,筹募选举经费是钱,加码老农年金是钱,罕见疾病争取健保医疗给付是钱,让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下台的两亿元“梦想家”舞台剧,也是钱。
如果我们这么在意钱,我们一定很贫穷。
有选举,就要谈钱的重新分配,分配的公平正义,就有选举书。选举书也无非是一纸候选人“让人民都赚钱”的保证书。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的《从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在排行榜上直逼《贾伯斯传》。某种程度,蔡英文的人生一路顺遂没有精彩曲折如电影的故事——这点没有人可以胜过陈水扁,但其神秘、清新的形象,很有助于把她人生的第一本书卖给信众。马英九推出的是从一百集“治国周记”精选出来的《倾听与对话:感动台湾人的16个故事》,16个故事,包括名人如黄春明、魏德圣、吴季刚、陈长文,也有市井小民、外籍配偶和新移民,由远流出版社出版。经营台湾馆颇有成效的远流,在出版马英九的书时很有那么一种肯定马英九“我是台湾人”的味道。
资深媒体人周玉蔻写了一本《双英解密:不为人知的蔡英文和马英九》。蔡英文和马英九,两人都是出身名校的大学教授,都有法律人性格,都有某种自谦也掩饰不了的自负,都是与民众有距离也正在学习“民间语言”的精英,“怎么看都像双胞胎兄妹”,周玉蔻如是说。
这一场即将来的大选胜负仅在咫尺之间,即便是最神准的观察家都不敢言结果如何,却一致认为,台湾就算“改朝换代”,二次“政党轮替”,也不可能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了。
这也是一场安静的选举,蔡英文和马英九都不是讲话很吵的人,不属于噪音制造者,换句话说,选举没有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版和阅读,一仍如常地默默进行着。
与故事有关的书籍
怀念与追寻是融和新旧世代的新兴书种,譬如纪录片导演瞿筱威的《留味行》。云门赞助的流浪者计划催生过《转山》,现在则有《留味行》,其源头是“重返祖母逃难路线”,这一条路线,绵延过越南河口、昆明、苗寨、腾冲、成都、重庆、南京、杭州、上海,以及台湾的彰化、台北,逃难的女人以饮食、以味道留下的记忆的线索,又从线索扩散成为一则时代的故事。
又譬如艺术学者杨凯麟写他疯狂搜藏台湾民艺品历程的《祖父的六抽小柜》。一切从祖父的六抽小柜开始。那一年,杨凯麟从法国返回隔违八年的台湾,回到嘉义老家,发现老家的家具俱往矣,唯祖父生前珍爱的一座六抽小柜样貌完整,他将小柜带回居所,从此开启民艺收藏之路,收藏不只收藏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思想实践,例如他睡的是红眠床,一屋子桧木老家具散发出岁月涤荡后的静谧光彩,暗合某种平静与品味的追求。
胡淑雯、蔡英文、马英九、瞿筱威、杨凯麟,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说故事。以下的书,也都是故事、故事和故事。
对建筑师金光裕来说,为慕容王朝写几本历史小说是终极梦想,这个梦想,在他自幼读章回小说时就已萌芽,后经过十五年的构思,十年的“说书”,五年的写作加一年修改,从五十万字凝缩成二十万字,正是“台湾新世代最强的历史武侠之作”——《七出刀之梦》。
《青花瓷的故事》出自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之手。青花瓷,这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发明,造成了世界史上一项规模最大的文化转型,最后以英国下午茶形态与生民大众生活发生关系。青花瓷是一则故事,包含了人类欲望、创新发明、艺术风格、工业间谍、商业竞争、殖民势力,高潮迭起暗流汹涌,当然,也成了周杰伦的流行音乐。
青花瓷很流行,而高堤耶就是流行本尊。“坏男孩”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就等于玛丹娜(麦当娜)的马甲外穿,除此之外,高堤耶有什么故事?他如何颠覆时尚?背后思维为何?这中文世界的第一本传记《时尚顽童高堤耶》肩负了“总算可以认识高堤耶”的使命。
“电影书”是好生意,这个月最受瞩目的是布莱德·彼特(Brad Pitt)主演的《魔球》(又译作《点球成金》)。定位为棒球与管理书的真实故事《魔球》,之前靠的是作者迈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这个名字吸引读者,此君写的金融报导《老千骗局》乃是国际畅销书,赢得无数粉丝,追着他的每一本书看。现在,能否把《魔球》推向另一波高潮,找到不知路易斯何许人也的新读者,靠的是布莱德·彼特这位好莱坞万人迷。
一个平凡人从人性的沉沦和挫折中“重获新生”,踏上重返本质的旅程,寻求失落的完整性和内在的疗愈,这是新心灵小说《众神的学校》说的故事。世界就是你内心的外在反应,你,才是唯一能够改变世界的人,说起来,在这个“找自己”大流行的时代,所有的心灵书都在讲同一件事,譬如“一个冒险故事”的《圣境预言书》。
《圣境预言书》系列消失多年后重现江湖, 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心灵书”、“新时代书”犹是墙角孤单的几朵小花,如今,已然交相繁殖成一座花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