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柳河县三源浦中心校)
最近在县级现场会上听了两节小学五年级德育课,内容都是让学生学习有关与人“友好合作”的知识教学(课题——团结友爱)。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大胆创编教材内容,设计出了多个蕴含“团结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活动设计形式很新颖,内容也很有教育意义。遗憾的是,两位教师的设计仅仅停留在使学生“感悟”每项活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上,却没有让学生进而“明确”每项合作活动所反映的是什么“合作”技能,以及如何掌握这种“合作”技能。所以,看过课之后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只“画龙”而没有“点睛”。现整理三则课堂教学活动实例评析如下。
一、用头颈接力传球游戏
教师选择男、女各一组学生,每组六名学生。游戏规则是每组第一人用手将皮球放在自己的右侧肩上,用头颈夹住后传给本组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再用头颈传给第三个人,如此完成接力傳接,最后一人接过球后方可用手将球取下放入球筐内,在规定时间内记下每个小组传递的皮球数量,多者获胜,整个竞赛在欢快的音乐中进行。竞赛开始之前教师仅仅让每个小组的两名学生演示用头颈传递球的过程,游戏结束后教师采访获胜方:“为什么能够获胜?”回答是“因为我们大家团结合作了,所以获胜”;而失败方的学生将失败原因归咎于“我们没有团结合作”,教师认可了学生的回答。
(评析:竞赛的设计很有趣,但是师生的回答都是不准确的。本课中失败方在整个竞赛中,每个人参与合作的热情都是非常高和友好的,只不过由于其中两名学生因没有掌握接球和传球的技术要领,一人使皮球掉在了地上一次,一人传接速度很慢,影响了整个团队的传接速度而落后另一个团队三个球。分析此游戏中成功的关键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接球和传球的技术要领,保证在自己身上不出现传珠和接球失误的同时,尽量快速完成传递过程,即合作学习要素中的“个体责任”。如果竞赛前教师能让每个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接球和传球练习,并注意提示学生在竞赛中尽量避免紧张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竞赛场面就可能更激烈一些。)
笔者认为,在竞赛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语应当明确本项活动的内涵:两个队在合作过程中都非常友好,获胜的关键除了团结一心外,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保证自己承担的责任能够实现(在传递球的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还要有一定的传递速度),只有这样全队才能取得胜利。同时,希望落后方下次继续努力。
二、搬移办公桌
教师先指定一名身体比较矮小的学生,让其将教师的办公桌从讲台左侧移至讲台右侧的教室门口,这名学生没有能够搬动桌子。随后教师又指名另一名高个子学生上前来搬动桌子,这名学生仍然没有搬动桌子。这时教师让两名学生试着将桌子抬起来移走,两名学生随即将桌子移至了教室门口。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简短谈话:
师:你们为什么能够搬走了?
生:靠的是合作。
师:一个人力量再大也搬不走,通过与人合作就能搬走了。
(评析:这项活动设计很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与有关“合作”知识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很深刻,但是师生的谈话内容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本项活动时,教学目标的定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像这样的活动需要与人“合作”。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进一步利用本次活动蕴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明确:当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时,就应当想到要采取与人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什么任务都要考虑与人合作去完成。那样的话,人的独立性就会淡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也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两人抬水
教师指定一名身材较小的女生到讲台前,让其将一个盛满水的水桶(约25千克)移至教室门口,这名女生没有提动水桶。之后又请上一名高个子男生,让两人共同抬水。步骤分两步进行,首先教师将水桶置于一根木棍的中央,让两名学生开始抬水,结果因女生力气小没有抬起来而失败。之后教师让两人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看到的是男生将水桶移至接近自己握棍的位置,然后两人将水桶按教师要求成功抬至教室门口。随后师生谈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师:两位学生在第二次合作中取得了成功,其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合作中需要团结友爱的精神。
师:很好,合作中需要关心同伴。
(评析:本项活动中明显突出了合作中需要“团结友爱”的教育内容,但是活动的过程同时也蕴含着这样的教育内容,需要让学生明确:合作能使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或工作得以完成,但是在合作中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是不同的,为了很好地完成合作任务,每个人都要学会关爱他人,勇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使合作过程愉快,并圆满地完成合作任务。)
编辑 鲁翠红
最近在县级现场会上听了两节小学五年级德育课,内容都是让学生学习有关与人“友好合作”的知识教学(课题——团结友爱)。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大胆创编教材内容,设计出了多个蕴含“团结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活动设计形式很新颖,内容也很有教育意义。遗憾的是,两位教师的设计仅仅停留在使学生“感悟”每项活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上,却没有让学生进而“明确”每项合作活动所反映的是什么“合作”技能,以及如何掌握这种“合作”技能。所以,看过课之后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只“画龙”而没有“点睛”。现整理三则课堂教学活动实例评析如下。
一、用头颈接力传球游戏
教师选择男、女各一组学生,每组六名学生。游戏规则是每组第一人用手将皮球放在自己的右侧肩上,用头颈夹住后传给本组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再用头颈传给第三个人,如此完成接力傳接,最后一人接过球后方可用手将球取下放入球筐内,在规定时间内记下每个小组传递的皮球数量,多者获胜,整个竞赛在欢快的音乐中进行。竞赛开始之前教师仅仅让每个小组的两名学生演示用头颈传递球的过程,游戏结束后教师采访获胜方:“为什么能够获胜?”回答是“因为我们大家团结合作了,所以获胜”;而失败方的学生将失败原因归咎于“我们没有团结合作”,教师认可了学生的回答。
(评析:竞赛的设计很有趣,但是师生的回答都是不准确的。本课中失败方在整个竞赛中,每个人参与合作的热情都是非常高和友好的,只不过由于其中两名学生因没有掌握接球和传球的技术要领,一人使皮球掉在了地上一次,一人传接速度很慢,影响了整个团队的传接速度而落后另一个团队三个球。分析此游戏中成功的关键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接球和传球的技术要领,保证在自己身上不出现传珠和接球失误的同时,尽量快速完成传递过程,即合作学习要素中的“个体责任”。如果竞赛前教师能让每个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接球和传球练习,并注意提示学生在竞赛中尽量避免紧张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竞赛场面就可能更激烈一些。)
笔者认为,在竞赛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语应当明确本项活动的内涵:两个队在合作过程中都非常友好,获胜的关键除了团结一心外,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保证自己承担的责任能够实现(在传递球的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还要有一定的传递速度),只有这样全队才能取得胜利。同时,希望落后方下次继续努力。
二、搬移办公桌
教师先指定一名身体比较矮小的学生,让其将教师的办公桌从讲台左侧移至讲台右侧的教室门口,这名学生没有能够搬动桌子。随后教师又指名另一名高个子学生上前来搬动桌子,这名学生仍然没有搬动桌子。这时教师让两名学生试着将桌子抬起来移走,两名学生随即将桌子移至了教室门口。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简短谈话:
师:你们为什么能够搬走了?
生:靠的是合作。
师:一个人力量再大也搬不走,通过与人合作就能搬走了。
(评析:这项活动设计很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与有关“合作”知识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很深刻,但是师生的谈话内容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本项活动时,教学目标的定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像这样的活动需要与人“合作”。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进一步利用本次活动蕴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明确:当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时,就应当想到要采取与人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什么任务都要考虑与人合作去完成。那样的话,人的独立性就会淡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也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两人抬水
教师指定一名身材较小的女生到讲台前,让其将一个盛满水的水桶(约25千克)移至教室门口,这名女生没有提动水桶。之后又请上一名高个子男生,让两人共同抬水。步骤分两步进行,首先教师将水桶置于一根木棍的中央,让两名学生开始抬水,结果因女生力气小没有抬起来而失败。之后教师让两人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看到的是男生将水桶移至接近自己握棍的位置,然后两人将水桶按教师要求成功抬至教室门口。随后师生谈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师:两位学生在第二次合作中取得了成功,其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合作中需要团结友爱的精神。
师:很好,合作中需要关心同伴。
(评析:本项活动中明显突出了合作中需要“团结友爱”的教育内容,但是活动的过程同时也蕴含着这样的教育内容,需要让学生明确:合作能使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或工作得以完成,但是在合作中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是不同的,为了很好地完成合作任务,每个人都要学会关爱他人,勇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使合作过程愉快,并圆满地完成合作任务。)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