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低常儿童的鉴别与分类
低常儿童也称智力落后儿童或弱智儿童。这是指因大脑发育损伤而引起的认知活动持续障碍的儿童。他们的智能发展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均大大低于同年龄的儿童的水平。
(一)低常儿童的鉴别
我们不能随意地把学习成绩差的儿童看做低常儿童,确定儿童为智力落后一般要根据精神(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或特殊教育教师的诊断,前者能作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状况的结论,后者则能作出关于儿童认知活动和社会适应状况的诊断。
在行为水平上诊断弱智儿童通常根据如下两项标准:
1、智能低下,智商在70以下;
2、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即他们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生活上不能自理,不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跟班学习极其困难等。
(二)低常兒童的分类
根据低常儿童的活动能力水平和日常表现,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轻,中、重三级:
1、轻度的:生活能自理,能从事简单的劳动,有连贯的语言,但学习吃力,特别是掌握数概念和进行计算有困难。
2、中等程度的:生活能半自理,动作基本上顺利或部分有障碍,只会说简单的字词或极少的生活用语,数概念缺乏或极其简单。
3、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动作有困难,缺乏语言,或只会发单音,不识数。
二、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人们开始使用智力测验时,从当时的医学术语中借用了“白痴”、“痴呆”等分类标志,用于测验得分最低的人身上。但是,从科学的观点上看,使用这些名词来标记智力落后的儿童是不妥当的。所谓低常儿童就是指在胚胎期或出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智力落后的儿童。划分低常儿童的标准:有的以智商的观点,即凡智力测验所得智商在70以下的儿童;有的以社会适应力的观点,也即社会生活能力低的儿童;也有的以两种观点兼顾,即智商和社会适应力两方面都低下的儿童。更为科学的划分低常儿童的标准依据应当是以智力水平是否低于同年龄的儿童为主要指标+同时参照其他因素。
(一)发展的起点低
(二)发展的速度慢
(三)最终达到的水平低
(四)低常儿童是可变的
三、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低常儿童
低常儿童的教育问题确是父母最感棘手的一件事。因为正常小孩一教就会,一学就懂,而对智力落后的小孩,有时教几十次还是收效甚微,所以家长对这些孩子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溺爱,在生活上完全包办代替。喂饭、穿衣、擦屁股等一概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等于剥夺了儿童学习的机会,使原本落后的儿童,能力发展更为落后;另一种是放弃,认为这类孩子教不会,对他们失去信心,听之任之,并渐渐地冷落他,怨声载道,造成孩子身心的伤残。这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一)低常儿童的早期干预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连贯系统的教育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可以控制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和排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其实,智力落后儿童并非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只要及时早期干预,这些儿童的能力仍然能够得到发展。不过,早期干预应注意如下几点:
1、尊重孩子,正面教育。
2、着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3、经常参加户外活动。
4、强调个体能力水平。
(二)对待低常儿童要积极热情
这部分儿童并不是什么都低常,要尽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积极因素,要让他们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许多研究表明,由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要求和交往等产生的社会刺激,可以促使低常儿童的智力发展。对待他们不能歧视,应避免用“白痴”一类带侮辱性的词来称呼他们。要适当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对他们进行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在多于正常儿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健全的人。
(三)减少情感上的挫折
低常儿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遭到情感上的挫折,从而使他们变得胆小怯懦,沉默寡言,甚至完全自闭。因此,要尽量减少这种挫折,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早年。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
要真正使儿童得到发展,就要从小给以良好的环境影响和系统连贯的教育干预。所谓环境影响,对于儿童来说首先是家庭的影响。家庭对于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待人处世、生活习惯,以及对子女的要求和为子女所创造的生活、文化环境等,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
1、提供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一般来说,低常儿童在家里总会受到冷落与忽视,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得不到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低常儿童,再教也是低常,故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给儿童讲故事,不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导致低常儿童缺乏这种锻炼言语的机会。因此,在低常儿童发展的早期,父母就应多为这些儿童提供言语锻炼的机会。
2、丰富生活经历,广泛开展活动
通常,低常儿童在家里,父母羞于带他们出去。在一般学校里,被排斥在许多有趣的活动之外,因此会丧失很多发展语言的经历。而对于儿童来说,只有有趣的经历和活动才会激发他们将情感、经验和愿望表达出来,才会有言语发展的动力。因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助于低常儿童言语的发展。
(五)要区别不同程度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轻度迟缓者称为可教育者,对他们的教育以参加一般的社会生活为目标。通常对他们采取以下教育措施。
(1)在正常儿童班级中跟班学习。
(2)在正常儿童学校中为他们建立特殊教育班。
(3)设立专门的弱智学校。
2、中等迟钝者称为可训练者,他们在特殊学校中接受各种自我照料技能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在职业训练方面,他们往往在“保护工厂”中工作,在熟悉的教师和专业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生产技能,为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准备。
3、严重迟钝的儿童,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妥善地护理并防止发生意外。
总之,即不要把有些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看作低常儿童。学习困难固然是低常儿童的一种重要表现,但不能把这种表现同低常儿童划等号。这类儿童的脑发育和智力发展并不异常,只是在行为表现方面稍低于一般水平,学习落后常常是由不良环境或不适当的教育造成的。至于那些因顽皮而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以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那就更不应视作低常的了。[3]
低常儿童也称智力落后儿童或弱智儿童。这是指因大脑发育损伤而引起的认知活动持续障碍的儿童。他们的智能发展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均大大低于同年龄的儿童的水平。
(一)低常儿童的鉴别
我们不能随意地把学习成绩差的儿童看做低常儿童,确定儿童为智力落后一般要根据精神(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或特殊教育教师的诊断,前者能作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状况的结论,后者则能作出关于儿童认知活动和社会适应状况的诊断。
在行为水平上诊断弱智儿童通常根据如下两项标准:
1、智能低下,智商在70以下;
2、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即他们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生活上不能自理,不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跟班学习极其困难等。
(二)低常兒童的分类
根据低常儿童的活动能力水平和日常表现,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轻,中、重三级:
1、轻度的:生活能自理,能从事简单的劳动,有连贯的语言,但学习吃力,特别是掌握数概念和进行计算有困难。
2、中等程度的:生活能半自理,动作基本上顺利或部分有障碍,只会说简单的字词或极少的生活用语,数概念缺乏或极其简单。
3、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动作有困难,缺乏语言,或只会发单音,不识数。
二、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人们开始使用智力测验时,从当时的医学术语中借用了“白痴”、“痴呆”等分类标志,用于测验得分最低的人身上。但是,从科学的观点上看,使用这些名词来标记智力落后的儿童是不妥当的。所谓低常儿童就是指在胚胎期或出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智力落后的儿童。划分低常儿童的标准:有的以智商的观点,即凡智力测验所得智商在70以下的儿童;有的以社会适应力的观点,也即社会生活能力低的儿童;也有的以两种观点兼顾,即智商和社会适应力两方面都低下的儿童。更为科学的划分低常儿童的标准依据应当是以智力水平是否低于同年龄的儿童为主要指标+同时参照其他因素。
(一)发展的起点低
(二)发展的速度慢
(三)最终达到的水平低
(四)低常儿童是可变的
三、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低常儿童
低常儿童的教育问题确是父母最感棘手的一件事。因为正常小孩一教就会,一学就懂,而对智力落后的小孩,有时教几十次还是收效甚微,所以家长对这些孩子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溺爱,在生活上完全包办代替。喂饭、穿衣、擦屁股等一概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等于剥夺了儿童学习的机会,使原本落后的儿童,能力发展更为落后;另一种是放弃,认为这类孩子教不会,对他们失去信心,听之任之,并渐渐地冷落他,怨声载道,造成孩子身心的伤残。这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一)低常儿童的早期干预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连贯系统的教育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可以控制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和排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其实,智力落后儿童并非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只要及时早期干预,这些儿童的能力仍然能够得到发展。不过,早期干预应注意如下几点:
1、尊重孩子,正面教育。
2、着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3、经常参加户外活动。
4、强调个体能力水平。
(二)对待低常儿童要积极热情
这部分儿童并不是什么都低常,要尽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积极因素,要让他们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许多研究表明,由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要求和交往等产生的社会刺激,可以促使低常儿童的智力发展。对待他们不能歧视,应避免用“白痴”一类带侮辱性的词来称呼他们。要适当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对他们进行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在多于正常儿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健全的人。
(三)减少情感上的挫折
低常儿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遭到情感上的挫折,从而使他们变得胆小怯懦,沉默寡言,甚至完全自闭。因此,要尽量减少这种挫折,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早年。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
要真正使儿童得到发展,就要从小给以良好的环境影响和系统连贯的教育干预。所谓环境影响,对于儿童来说首先是家庭的影响。家庭对于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待人处世、生活习惯,以及对子女的要求和为子女所创造的生活、文化环境等,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
1、提供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一般来说,低常儿童在家里总会受到冷落与忽视,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得不到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低常儿童,再教也是低常,故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给儿童讲故事,不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导致低常儿童缺乏这种锻炼言语的机会。因此,在低常儿童发展的早期,父母就应多为这些儿童提供言语锻炼的机会。
2、丰富生活经历,广泛开展活动
通常,低常儿童在家里,父母羞于带他们出去。在一般学校里,被排斥在许多有趣的活动之外,因此会丧失很多发展语言的经历。而对于儿童来说,只有有趣的经历和活动才会激发他们将情感、经验和愿望表达出来,才会有言语发展的动力。因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助于低常儿童言语的发展。
(五)要区别不同程度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轻度迟缓者称为可教育者,对他们的教育以参加一般的社会生活为目标。通常对他们采取以下教育措施。
(1)在正常儿童班级中跟班学习。
(2)在正常儿童学校中为他们建立特殊教育班。
(3)设立专门的弱智学校。
2、中等迟钝者称为可训练者,他们在特殊学校中接受各种自我照料技能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在职业训练方面,他们往往在“保护工厂”中工作,在熟悉的教师和专业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生产技能,为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准备。
3、严重迟钝的儿童,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妥善地护理并防止发生意外。
总之,即不要把有些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看作低常儿童。学习困难固然是低常儿童的一种重要表现,但不能把这种表现同低常儿童划等号。这类儿童的脑发育和智力发展并不异常,只是在行为表现方面稍低于一般水平,学习落后常常是由不良环境或不适当的教育造成的。至于那些因顽皮而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以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那就更不应视作低常的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