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大学生是祖国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本文将从大学问艰苦奋斗精神培育依据、原则、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一、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奋斗的人生幸福。人在劳动中发挥最大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典型表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提高人与自然共存能力,将劳动与智力、美德等结合则是一大有利途径。中国教育届也号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一生都围绕着奋斗,马克思的人生也充满奋斗色彩。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全人类解放事业,无论是遭到迫害,还是挨饿受冻,马克思都不曾放弃。马克思曾讲宗教是现实的反映,是对人精神的麻痹,不能从根本上带领人脱离苦海。只有艱苦奋斗,只有实践,才能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激励大学生的斗志,给予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关于奋斗思想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思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经验的总结中而得出来的。
习近平提出青年是社会主力军,担当重任。青年要矢志不渝地艰苦奋斗,要明白幸福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我们幸福,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幸福。我们祖国发展到今天,是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一步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广大青年一定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青年作为社会力量之一,青年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要重视对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使青年的身上尽可能体现优良的行为作风和行为习惯。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奋斗思想的理论
古代人民通过实践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培养起艰苦奋斗精神。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艰苦奋斗和大自然作斗争。随着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出艰苦奋斗思想。艰苦奋斗包括勤俭节约、脚踏实地和自强不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巨。勤俭节约有利于财富的积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勤俭节约还和国家兴亡紧密相关。历史上存在国君奢侈浪费、民不聊生、国家灭亡的事实。在艰苦年代,除了勤俭节约,还要脚踏实地。因为唯有劳动能创造价值。古人云“经世致用。”经世就是要有远大目标,致用就是要脚踏实地。因此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自强不息,即使遭遇打击,也不放弃。千里之木始于毫木。
二、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原则
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要注重培育效果,要遵循一定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需要和认知进行培育。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在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时,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而是要建立情景、或者举办活动,让大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时,要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尽可能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建立起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大学生尽可能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曾有学生对那些舍小家顾大家的行为不理解,认为他们是不负责任。对于这类学生,我们不能进行批评,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
(二)生动性原则
大学生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在培养时仍对学生进行灌输,则理论信念将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作中,教师可以使用体现战斗精神的事迹和博物馆。例如,英雄的真实事迹。换句话说,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形式。这些资源的显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文本,音频或视频。简而言之,形式应丰富多样。勤奋精神应该与现实相吻合,这也体现了勤奋精神的生动性。必须将奋斗精神赋予时代力量。我们不能要求大学生不要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过着艰难的生活。贫穷并不意味着辛勤工作,先进并不意味着奢侈和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应对当今所谓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生动性原则要求真理。这里的真相不仅在于内容应真实,而且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它不能为营造艰苦奋斗精神营造虚假气氛。这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树立形象。
(三)循序渐进原则
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循序渐进原则一是指教育不可以冒进。教育不能一开始就拔高到一定程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为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可以认知新内容。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最好的教育状态就是学生有所悟。因此,在教授过程中,既要教授和学生认知水平贴近的内容,又要教授以学生现有认知不能思考到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为此,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被教育者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应被教育者所把握。然后教育者选择能够让学生有所共鸣的内容,又要选择能够让学生有所启发的内容。
三、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应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对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该让大学生各抒己见。并且可以为大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大学生去自主完成。对于不积极的大学生,或者需要引导其树立良好三观的大学生,不可以冒进。对于这类学生,要先建立起信任关系。然后慢慢地去了解该学生的想法。笔者曾经有一位学生,学习上不思进取。笔者通过去和该学生平等交流,后来发现该学生是因为觉得他家经济较好,不需要努力也可以过上舒服的生活。对于这种学生,就要引导他正确认识父母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他应该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去赢得他人的尊重。
(二)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要对教学有激情,如果教师对教学都没有激情,那又如何影响学生。笔者曾经有过失败的教学经历,在笔者的课堂上,有学生直接说出了无聊。笔者受到了打击,事后询问学生。学生反映到笔者的课堂无趣,笔者不幽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丰富教学形式,但是教学形式只是辅助作用,教师首先要对教育提起兴趣,要对教学有一定的自在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轻松自如。如果教师自身不太会放松,那就可以借助外在,比如寻找有教育意义的但是生动有趣味的内容播放给学生观看。最后,教师最好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将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穿插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至于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拓宽问答渠道
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对教师有所防备,不容易对教师袒露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应该在私下建立问答渠道,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和学生建立起沟通。比如利用树洞这样的工具,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接收到学生想法时,要正确地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需要成长的。这样就不会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一味否定,而忽视对学生观点的理解,最后引起学生反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关键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一、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奋斗的人生幸福。人在劳动中发挥最大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典型表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提高人与自然共存能力,将劳动与智力、美德等结合则是一大有利途径。中国教育届也号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一生都围绕着奋斗,马克思的人生也充满奋斗色彩。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全人类解放事业,无论是遭到迫害,还是挨饿受冻,马克思都不曾放弃。马克思曾讲宗教是现实的反映,是对人精神的麻痹,不能从根本上带领人脱离苦海。只有艱苦奋斗,只有实践,才能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激励大学生的斗志,给予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关于奋斗思想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思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经验的总结中而得出来的。
习近平提出青年是社会主力军,担当重任。青年要矢志不渝地艰苦奋斗,要明白幸福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我们幸福,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幸福。我们祖国发展到今天,是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一步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广大青年一定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青年作为社会力量之一,青年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要重视对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使青年的身上尽可能体现优良的行为作风和行为习惯。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奋斗思想的理论
古代人民通过实践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培养起艰苦奋斗精神。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艰苦奋斗和大自然作斗争。随着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出艰苦奋斗思想。艰苦奋斗包括勤俭节约、脚踏实地和自强不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巨。勤俭节约有利于财富的积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勤俭节约还和国家兴亡紧密相关。历史上存在国君奢侈浪费、民不聊生、国家灭亡的事实。在艰苦年代,除了勤俭节约,还要脚踏实地。因为唯有劳动能创造价值。古人云“经世致用。”经世就是要有远大目标,致用就是要脚踏实地。因此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自强不息,即使遭遇打击,也不放弃。千里之木始于毫木。
二、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原则
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要注重培育效果,要遵循一定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需要和认知进行培育。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在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时,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而是要建立情景、或者举办活动,让大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时,要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尽可能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建立起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大学生尽可能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曾有学生对那些舍小家顾大家的行为不理解,认为他们是不负责任。对于这类学生,我们不能进行批评,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
(二)生动性原则
大学生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在培养时仍对学生进行灌输,则理论信念将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作中,教师可以使用体现战斗精神的事迹和博物馆。例如,英雄的真实事迹。换句话说,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形式。这些资源的显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文本,音频或视频。简而言之,形式应丰富多样。勤奋精神应该与现实相吻合,这也体现了勤奋精神的生动性。必须将奋斗精神赋予时代力量。我们不能要求大学生不要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过着艰难的生活。贫穷并不意味着辛勤工作,先进并不意味着奢侈和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应对当今所谓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生动性原则要求真理。这里的真相不仅在于内容应真实,而且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它不能为营造艰苦奋斗精神营造虚假气氛。这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树立形象。
(三)循序渐进原则
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循序渐进原则一是指教育不可以冒进。教育不能一开始就拔高到一定程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为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可以认知新内容。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最好的教育状态就是学生有所悟。因此,在教授过程中,既要教授和学生认知水平贴近的内容,又要教授以学生现有认知不能思考到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为此,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被教育者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应被教育者所把握。然后教育者选择能够让学生有所共鸣的内容,又要选择能够让学生有所启发的内容。
三、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应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对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该让大学生各抒己见。并且可以为大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大学生去自主完成。对于不积极的大学生,或者需要引导其树立良好三观的大学生,不可以冒进。对于这类学生,要先建立起信任关系。然后慢慢地去了解该学生的想法。笔者曾经有一位学生,学习上不思进取。笔者通过去和该学生平等交流,后来发现该学生是因为觉得他家经济较好,不需要努力也可以过上舒服的生活。对于这种学生,就要引导他正确认识父母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他应该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去赢得他人的尊重。
(二)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要对教学有激情,如果教师对教学都没有激情,那又如何影响学生。笔者曾经有过失败的教学经历,在笔者的课堂上,有学生直接说出了无聊。笔者受到了打击,事后询问学生。学生反映到笔者的课堂无趣,笔者不幽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丰富教学形式,但是教学形式只是辅助作用,教师首先要对教育提起兴趣,要对教学有一定的自在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轻松自如。如果教师自身不太会放松,那就可以借助外在,比如寻找有教育意义的但是生动有趣味的内容播放给学生观看。最后,教师最好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将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穿插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至于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拓宽问答渠道
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对教师有所防备,不容易对教师袒露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应该在私下建立问答渠道,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和学生建立起沟通。比如利用树洞这样的工具,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接收到学生想法时,要正确地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需要成长的。这样就不会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一味否定,而忽视对学生观点的理解,最后引起学生反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