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多元感悟文本内容,直观感受语言情感色彩,从而生发语言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语文的重要内容。而关于朗读教学,不同的体裁朗读教学方法不同。鉴于小学生的阅读以记叙文为主,本文探究了关于记叙文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记叙文;朗读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以记叙文为主,而且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记叙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和细节;能够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情感,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同情向往等感受。面对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记叙文朗读上下一番功夫,令学生主观能动地朗读出文本的整体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心理和气氛环境,在整体上和细节上全面把握文本,从而生发出自己的情感意志。那么,立足记叙文,教师具体该如何开展朗读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朗读要突出整体环境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含的要素要多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体裁,除了社会背景、事件环境、情节故事以外,人物语言、性格特点也是重要要素。但是,人物语言、性格特点都是推动故事情节的手段,在大的环境和背景之下产生。鉴于此,在朗读记叙文时,学生就可以“偷工减料”,舍去一些要素,着重突出整体环境,从环境去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从而减轻朗读压力,建立朗读自信,同时获取文本关键信息,整体提升朗读效率。
例如,在朗读教学《将相和》时,由于文本较长,朗读时间也会较长,全部朗读下来学生往往感觉身心疲惫且没有获得东西。在学生感受到长篇朗读的“不好”之后,我适时指出了突出整体环境的朗读方法,指导朗读,过程如下:
首先,指导学生略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整个布局;其次,引导学生朗读“完璧归赵”、“秦王击缶”和“负荆请罪”几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省略经过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着重体会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由因果自主推导了故事的经过,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和想象性,而且深刻理解了文本。相比以前的朗读方法,学生感受到了突出整体环境朗读的优越性,提高了朗读能力。
二、朗读要表现人物心理
朗读是一种代入情感、代入视听的阅读,属于阅读的一种方式。既然是阅读,在记叙文阅读中把握人物语言、理解人物心理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个记叙文中人物部分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进而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思想。所以,记叙文朗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放大人物部分的朗读,用声调的起伏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从而生动理解文本,提高朗读质量。
例如,在朗读教学《猎人海力布》时,学生通篇朗读下来一点触动都没有,原因在于没有感受、体验、经历海力布担心、焦虑、纠结和释然的心理变化。鉴于此,我传授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声调、语速、停顿的变化着重朗读海力布的语言,从中把握、表现人物的心理。比如,“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萬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一句,学生要读出海力布的恳求、卑微的心理状态;又比如,“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一句,学生要读出苍凉、悲壮、释然的心理。而通过着重人物描写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走向,理解了文本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记叙文朗读中,学生一定要表现出人物心理,提高朗读质量。
三、朗读要把握情节节奏
记叙文的朗读除了突出人物心理、环境气氛以外,把握故事情节也是重要的部分。记叙文一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将情节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高潮、有低谷叙事作品,所以,记叙文的朗读要把握情节节奏,朗读的情绪要随情节起伏跌宕,用声音自然抒发作者的情感,用声音推演出作品的主题。
例如,在朗读教学《穷人》时,面对曲折的故事情节,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情节节奏,用一定的起伏来表现情节,从而在声音中听出文本的主题和意图。比如开头三段描述了恶劣的海上环境和桑娜的担心,在朗读的时候,学生的声音一定要激动、高亢,用以突出海浪的汹涌和桑娜因担心而狂跳的心脏;又比如桑娜探访邻居并抱走两个婴孩的情节中,朗读的时候学生的声音一定的要透出低沉、彷徨和不确定,让人真得感受到死亡,感受到婴孩的不幸;再比如桑娜与渔夫对话的情节中,学生的朗读要夹杂着紧张、试探、犹豫和平和,突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与奉献精神。而通过把握情节节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升了朗读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水平。所以,记叙文的朗读中学生要学会把握情节节奏。
总之,记叙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的重点工程。教师要关注记叙文朗读,提出恰当而有效地朗读记叙文的方法,促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实现高水准的朗读教学,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余翠花.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2).
[2] 梁玮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0(4).
关键词:小学;语文;记叙文;朗读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以记叙文为主,而且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记叙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和细节;能够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情感,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同情向往等感受。面对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记叙文朗读上下一番功夫,令学生主观能动地朗读出文本的整体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心理和气氛环境,在整体上和细节上全面把握文本,从而生发出自己的情感意志。那么,立足记叙文,教师具体该如何开展朗读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朗读要突出整体环境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含的要素要多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体裁,除了社会背景、事件环境、情节故事以外,人物语言、性格特点也是重要要素。但是,人物语言、性格特点都是推动故事情节的手段,在大的环境和背景之下产生。鉴于此,在朗读记叙文时,学生就可以“偷工减料”,舍去一些要素,着重突出整体环境,从环境去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从而减轻朗读压力,建立朗读自信,同时获取文本关键信息,整体提升朗读效率。
例如,在朗读教学《将相和》时,由于文本较长,朗读时间也会较长,全部朗读下来学生往往感觉身心疲惫且没有获得东西。在学生感受到长篇朗读的“不好”之后,我适时指出了突出整体环境的朗读方法,指导朗读,过程如下:
首先,指导学生略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整个布局;其次,引导学生朗读“完璧归赵”、“秦王击缶”和“负荆请罪”几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省略经过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着重体会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由因果自主推导了故事的经过,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和想象性,而且深刻理解了文本。相比以前的朗读方法,学生感受到了突出整体环境朗读的优越性,提高了朗读能力。
二、朗读要表现人物心理
朗读是一种代入情感、代入视听的阅读,属于阅读的一种方式。既然是阅读,在记叙文阅读中把握人物语言、理解人物心理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个记叙文中人物部分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进而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思想。所以,记叙文朗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放大人物部分的朗读,用声调的起伏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从而生动理解文本,提高朗读质量。
例如,在朗读教学《猎人海力布》时,学生通篇朗读下来一点触动都没有,原因在于没有感受、体验、经历海力布担心、焦虑、纠结和释然的心理变化。鉴于此,我传授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声调、语速、停顿的变化着重朗读海力布的语言,从中把握、表现人物的心理。比如,“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萬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一句,学生要读出海力布的恳求、卑微的心理状态;又比如,“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一句,学生要读出苍凉、悲壮、释然的心理。而通过着重人物描写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走向,理解了文本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记叙文朗读中,学生一定要表现出人物心理,提高朗读质量。
三、朗读要把握情节节奏
记叙文的朗读除了突出人物心理、环境气氛以外,把握故事情节也是重要的部分。记叙文一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将情节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高潮、有低谷叙事作品,所以,记叙文的朗读要把握情节节奏,朗读的情绪要随情节起伏跌宕,用声音自然抒发作者的情感,用声音推演出作品的主题。
例如,在朗读教学《穷人》时,面对曲折的故事情节,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情节节奏,用一定的起伏来表现情节,从而在声音中听出文本的主题和意图。比如开头三段描述了恶劣的海上环境和桑娜的担心,在朗读的时候,学生的声音一定要激动、高亢,用以突出海浪的汹涌和桑娜因担心而狂跳的心脏;又比如桑娜探访邻居并抱走两个婴孩的情节中,朗读的时候学生的声音一定的要透出低沉、彷徨和不确定,让人真得感受到死亡,感受到婴孩的不幸;再比如桑娜与渔夫对话的情节中,学生的朗读要夹杂着紧张、试探、犹豫和平和,突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与奉献精神。而通过把握情节节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升了朗读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水平。所以,记叙文的朗读中学生要学会把握情节节奏。
总之,记叙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的重点工程。教师要关注记叙文朗读,提出恰当而有效地朗读记叙文的方法,促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实现高水准的朗读教学,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余翠花.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2).
[2] 梁玮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