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大呼语文教学质量低下,亟待提高。现在,知识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如何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并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有效地扩大容量,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源头活水。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生活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源头活水
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人生在世的种种生活状况,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大。
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才能形成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既要有现实的体验,又要有想象力的发挥。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每天阅读和写作,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
学生读写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操作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运用,写自己的生活,自自然然地去淡化语法教学、词语教学和阅读分析教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责任感。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语文,认识世界,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足够的能力和信心。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关心,使学生的专长、自主精神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学习语文海阔天宽,语文无所不在,它在社会科学里,也在课余校外;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读书,看报,听广播,文艺体育科技;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加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都是语文学习。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学习就会永远充满活力。
二、 抓好语感训练,促进有效阅读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而又灵敏的感受,它通过快速的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敏锐地捕捉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情感基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甚至领会它的意境。指导学生用朗读、吟诵的方式阅读文章。朗读,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畅达感、分寸感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吟诵,是根据文章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讲究节奏韵律的一种吟读方法。吟诵玩其味,因声求气,因文悟道,传达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段,获得象感、意感、情感。在吟诵中接收、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语感能力也就逐步增强了。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切记体察。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借助联想和想象,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或者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趣,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或者增加、印证作者的相同感受等等,直到自己的语感与作者的不相上下,也就深得文章的旨趣了。
在阅读中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街灯想到明星,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河,天河中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明了作者对光明的未来及自由幸福的执著追求。引导学生依文联想和想象,不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体味中语感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三、 倡导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泯灭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持续发展,应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精神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彼此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这样才有利于探究的顺利进行,而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对于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让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观点,善待批评,学会相互理解、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地倾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引燃课堂思维的火花。教师充分地倾听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才能的培养。
(作者单位: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
一、 生活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源头活水
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人生在世的种种生活状况,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大。
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才能形成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既要有现实的体验,又要有想象力的发挥。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每天阅读和写作,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
学生读写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操作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运用,写自己的生活,自自然然地去淡化语法教学、词语教学和阅读分析教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责任感。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语文,认识世界,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足够的能力和信心。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关心,使学生的专长、自主精神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学习语文海阔天宽,语文无所不在,它在社会科学里,也在课余校外;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读书,看报,听广播,文艺体育科技;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加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都是语文学习。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学习就会永远充满活力。
二、 抓好语感训练,促进有效阅读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而又灵敏的感受,它通过快速的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敏锐地捕捉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情感基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甚至领会它的意境。指导学生用朗读、吟诵的方式阅读文章。朗读,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畅达感、分寸感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吟诵,是根据文章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讲究节奏韵律的一种吟读方法。吟诵玩其味,因声求气,因文悟道,传达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段,获得象感、意感、情感。在吟诵中接收、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语感能力也就逐步增强了。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切记体察。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借助联想和想象,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或者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趣,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或者增加、印证作者的相同感受等等,直到自己的语感与作者的不相上下,也就深得文章的旨趣了。
在阅读中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街灯想到明星,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河,天河中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明了作者对光明的未来及自由幸福的执著追求。引导学生依文联想和想象,不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体味中语感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三、 倡导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泯灭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持续发展,应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精神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彼此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这样才有利于探究的顺利进行,而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对于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让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观点,善待批评,学会相互理解、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地倾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引燃课堂思维的火花。教师充分地倾听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才能的培养。
(作者单位: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