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注意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强调朗读,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提高语感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捷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有偏重于分析段落、结构层次、语言文字的运用等理性逻辑分析的倾向,这对于初中生来讲,道理过于抽象,接受起来有难度。另一方面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灵活直接的直感形象思维,而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整体感知有很大帮助,要做到这点,朗读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语言思维能力。
听了许多的语文课,往往读得太少,孩子们在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中,晕头转向,找不着北。这种“讲风”充斥在许许多多的语文课堂里。
想起了鲁迅先生和他曾经读过七年书的“三味书屋”,想起了那位“极方正,质朴,博學”的寿镜吾老先生,他读书的样子真是令人赞叹——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想起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回忆恩师陈小溪这样教语文——
“在简单地讲解词语之后,他开始朗读或朗吟,读到或吟诵到妙处就停下来,说一声‘妙啊——嗯!’他并不说出妙在何处,但从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从他那喝彩般深情的语气,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化入诗中,深深地受到感动。此时的我,也无须追问妙在何处,感情同老师一起交融在诗中了。”
两位老先生真是可爱之至,真叫人敬仰,他们的课堂无法不让人喜欢,无法不让人心驰神往!这才是最成功的教法,这才是最高效的语文课堂!
记得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自失”一词意为“听得入神,忘了自己”,这个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迅哥儿”渐近赵庄,还未看到社戏,只是刚听到声音时极为入迷、极其向往的神态,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的情状。我就想: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读课文也能达到这种“自失”的程度,到这种忘我而又痴迷的程度,该有多好啊。
怎样才能做到“忘情、醉心”呢?首先语文教师要沉醉其中,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其次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化身为作者,就当此文出自于我之口、我之心。我们内心一定要被文章的文字深深地吸引,被那种魔力感召而不能自拔,才能读得入情入境,作者心中有情笔下才能有情,我们心中有情朗读才能有感染力。
听过韩军老师的两次课,印象最深的是他在2003年3月在徐州执教的观摩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韩军老师先范读了一遍课文,伴着哀婉悱恻的音乐,韩军老师用自己的朗读把全体听课的老师仿佛带进了那个冷酷如铁、黑暗如漆的社会,一起感受大堰河的慈爱、善良与勤劳,一起感受艾青对乳母的怀念、感激与悼念。读着读着,韩军老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伤感泪水,几至于失声痛哭,台下几百位听课的老师也流下了泪水。我想:韩军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同大堰河一样勤劳、无私、慈爱,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磨难,他是把自己当作艾青,否则绝不可能有如此动人心魄的效果。
这就是最成功的语文课!著名特级教师王崧丹所谓的“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说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我想: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生度过的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也应该是教师人生中难忘的生命经历,教师忘情地读、醉心地读,学生也愿意投入地读、忘情地读、醉心地读,用心灵去阅读心灵、用生命去感悟生命!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应该感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享受生命的绚烂与美丽。
要想全面搞好语文教学,大幅度地提高语文素质,朗读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语文老师要学会忘情地读、醉心地读!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有偏重于分析段落、结构层次、语言文字的运用等理性逻辑分析的倾向,这对于初中生来讲,道理过于抽象,接受起来有难度。另一方面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灵活直接的直感形象思维,而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整体感知有很大帮助,要做到这点,朗读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语言思维能力。
听了许多的语文课,往往读得太少,孩子们在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中,晕头转向,找不着北。这种“讲风”充斥在许许多多的语文课堂里。
想起了鲁迅先生和他曾经读过七年书的“三味书屋”,想起了那位“极方正,质朴,博學”的寿镜吾老先生,他读书的样子真是令人赞叹——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想起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回忆恩师陈小溪这样教语文——
“在简单地讲解词语之后,他开始朗读或朗吟,读到或吟诵到妙处就停下来,说一声‘妙啊——嗯!’他并不说出妙在何处,但从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从他那喝彩般深情的语气,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化入诗中,深深地受到感动。此时的我,也无须追问妙在何处,感情同老师一起交融在诗中了。”
两位老先生真是可爱之至,真叫人敬仰,他们的课堂无法不让人喜欢,无法不让人心驰神往!这才是最成功的教法,这才是最高效的语文课堂!
记得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自失”一词意为“听得入神,忘了自己”,这个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迅哥儿”渐近赵庄,还未看到社戏,只是刚听到声音时极为入迷、极其向往的神态,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的情状。我就想: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读课文也能达到这种“自失”的程度,到这种忘我而又痴迷的程度,该有多好啊。
怎样才能做到“忘情、醉心”呢?首先语文教师要沉醉其中,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其次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化身为作者,就当此文出自于我之口、我之心。我们内心一定要被文章的文字深深地吸引,被那种魔力感召而不能自拔,才能读得入情入境,作者心中有情笔下才能有情,我们心中有情朗读才能有感染力。
听过韩军老师的两次课,印象最深的是他在2003年3月在徐州执教的观摩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韩军老师先范读了一遍课文,伴着哀婉悱恻的音乐,韩军老师用自己的朗读把全体听课的老师仿佛带进了那个冷酷如铁、黑暗如漆的社会,一起感受大堰河的慈爱、善良与勤劳,一起感受艾青对乳母的怀念、感激与悼念。读着读着,韩军老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伤感泪水,几至于失声痛哭,台下几百位听课的老师也流下了泪水。我想:韩军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同大堰河一样勤劳、无私、慈爱,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磨难,他是把自己当作艾青,否则绝不可能有如此动人心魄的效果。
这就是最成功的语文课!著名特级教师王崧丹所谓的“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说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我想: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生度过的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也应该是教师人生中难忘的生命经历,教师忘情地读、醉心地读,学生也愿意投入地读、忘情地读、醉心地读,用心灵去阅读心灵、用生命去感悟生命!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应该感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享受生命的绚烂与美丽。
要想全面搞好语文教学,大幅度地提高语文素质,朗读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语文老师要学会忘情地读、醉心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