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班级的培养载体作用不断弱化。本文以此为背景,不断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一、学分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的规定学习年限的学年制。学分制改革通过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推动学校教学面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
二、学分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与任课教师,因此产生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弱化了传统班级观念,这就给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管理理念上的改变
在学年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下,部分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形成了管理者是主体的错误观念,认为管理者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以“管好学生”、“管住学生”、“不出问题”为管理目标,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过去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
(二)管理主体能力的要求
学分制确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学生只想完成学分而忽视了对自身价值的培养,从而造成自身道德素质的下降。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环境、学习状态各不相同,加大了学风建设、困难学生资助、学生心理问题、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难度,对学生工作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管理方式的挑战
学年制的学生管理是以班级为依托,逐步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管理工作体制,班级这一单位在传统学生管理方式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实现学分制之后,学生可以选不同课程、不同任课老师,所以上课时间、地点都不尽不同,同一班级的同学很难在一起上课。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弱化了班级的概念,降低了班级的作用,动摇了传统学生管理的基础,因此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地改变和调整。
三、学分制下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系构建
(一)轉变管理理念,助力学生成才
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给予教育管理者更广阔的空间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实现“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的转变。与此同时在管理理念上引入了班级共同体的理念,在班级成员平等交流与交往的基础上,确立班级共同愿景,提升班级凝聚力。
(二)提升自身能力,明确角色定位
学分制教育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在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展活动的表层工作,而应升华为学生个性塑造层面上的深层次教育。因此学生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学分制理论内涵、通识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还要充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持续使自己与之处于同一个话语体系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真正能够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其次,要提升“精致化”指导与服务能力。学分制改革要求辅导员必须因材施教地开展工作,提供“精致化”、“定制化”服务。辅导员要在服务中渗透管理,达到服务中融入教育的目标,就要改变过去单向的、统一的、强制性的教育管理方式。要想使得学生工作可以实现“私人订制”,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准确了解并掌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制度和规定,还要了解所负责学生的专业领域,包括专业课设置、培养计划、职业发展等,以便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最后,还要提升全方位的工作能力。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地面向小群体或个体进行工作,这必然会增加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量。所以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有合作能力,还要培养全方位、多维度合作的能力。无论是职业规划、心理教育还是党团建设,只有不断拓展丰富自己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主题活动。
(三)调整工作思路,健全班级管理体系
在管理主体上,过去的研究都将学生管理的重点落到辅导员身上,但是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导师成为实施专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因此,赋予学生专业导师部分学分管理职能,探索辅导员和专业课导师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协调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管理对象上,过去的研究仍然将研究对象定格在学年制的学生特点上。而在学分制改革的条件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但与此同时,学生时间管理观念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发展规划不足,执行力差等原因会导致盲目跟风、选课混乱、忙闲不均等不良现象,大量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要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特点,特别是在学分制背景下要切实增强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合理性。
在管理方式上,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更需要以学生为本,来进行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所以要立足于学分制的背景下,将共同体的理念引入到班级治理,逐步强化大学生的班级存在感和认同感,探索新时期的班级治理新模式和新路径。
学分制改革的举措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个制度,学生工作者也要必须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力度,特别是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我们需要充分遵循当今人才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于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成长的科学化模式,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艳红,鲍晓艳,斯日古楞,李金泉.完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56-59.
[2]刘钦锋.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刍议[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4):76-78.
一、学分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的规定学习年限的学年制。学分制改革通过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推动学校教学面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
二、学分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与任课教师,因此产生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弱化了传统班级观念,这就给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管理理念上的改变
在学年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下,部分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形成了管理者是主体的错误观念,认为管理者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以“管好学生”、“管住学生”、“不出问题”为管理目标,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过去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
(二)管理主体能力的要求
学分制确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学生只想完成学分而忽视了对自身价值的培养,从而造成自身道德素质的下降。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环境、学习状态各不相同,加大了学风建设、困难学生资助、学生心理问题、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难度,对学生工作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管理方式的挑战
学年制的学生管理是以班级为依托,逐步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管理工作体制,班级这一单位在传统学生管理方式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实现学分制之后,学生可以选不同课程、不同任课老师,所以上课时间、地点都不尽不同,同一班级的同学很难在一起上课。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弱化了班级的概念,降低了班级的作用,动摇了传统学生管理的基础,因此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地改变和调整。
三、学分制下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系构建
(一)轉变管理理念,助力学生成才
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给予教育管理者更广阔的空间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实现“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的转变。与此同时在管理理念上引入了班级共同体的理念,在班级成员平等交流与交往的基础上,确立班级共同愿景,提升班级凝聚力。
(二)提升自身能力,明确角色定位
学分制教育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在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展活动的表层工作,而应升华为学生个性塑造层面上的深层次教育。因此学生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学分制理论内涵、通识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还要充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持续使自己与之处于同一个话语体系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真正能够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其次,要提升“精致化”指导与服务能力。学分制改革要求辅导员必须因材施教地开展工作,提供“精致化”、“定制化”服务。辅导员要在服务中渗透管理,达到服务中融入教育的目标,就要改变过去单向的、统一的、强制性的教育管理方式。要想使得学生工作可以实现“私人订制”,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准确了解并掌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制度和规定,还要了解所负责学生的专业领域,包括专业课设置、培养计划、职业发展等,以便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最后,还要提升全方位的工作能力。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地面向小群体或个体进行工作,这必然会增加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量。所以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有合作能力,还要培养全方位、多维度合作的能力。无论是职业规划、心理教育还是党团建设,只有不断拓展丰富自己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主题活动。
(三)调整工作思路,健全班级管理体系
在管理主体上,过去的研究都将学生管理的重点落到辅导员身上,但是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导师成为实施专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因此,赋予学生专业导师部分学分管理职能,探索辅导员和专业课导师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协调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管理对象上,过去的研究仍然将研究对象定格在学年制的学生特点上。而在学分制改革的条件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但与此同时,学生时间管理观念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发展规划不足,执行力差等原因会导致盲目跟风、选课混乱、忙闲不均等不良现象,大量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要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特点,特别是在学分制背景下要切实增强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合理性。
在管理方式上,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更需要以学生为本,来进行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所以要立足于学分制的背景下,将共同体的理念引入到班级治理,逐步强化大学生的班级存在感和认同感,探索新时期的班级治理新模式和新路径。
学分制改革的举措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个制度,学生工作者也要必须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力度,特别是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我们需要充分遵循当今人才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于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成长的科学化模式,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艳红,鲍晓艳,斯日古楞,李金泉.完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56-59.
[2]刘钦锋.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刍议[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