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改素质教育之我见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l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语文是基础学科,直接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状况。因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学校学科教学中重中之重,应注重素质教育,讲究策略,进行教育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创新 策略 探究
  全球化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之重任。语文是基础学科,直接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状况。因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学校学科教学中重中之重,应注重素质教育,讲究策略,进行教育创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不单单满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改革,才能形成课内与课外,主体与主导,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达到预期之教育效果。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认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诵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有效方法是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总结,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理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他文献
“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教育界流行的口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后援团,在它们的主阵地一—课堂教学中,如何抓好“双基”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以创造性的教带动的创造性的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本身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如果一位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按部就
期刊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法国作家法朗士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的责任在于把学生的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使这种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采取适当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真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的热情和毅力,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发
期刊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笔者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其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
期刊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考模式也转为“3+X”,其中“X”指文科中的史地政,理科中的物化生,此模式下考题日渐注重创新,注重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考核。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新的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 培养 策略 生物教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X”的文理小综合模式高考
期刊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课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
期刊
【摘要】英语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却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视。大学英语教师应贯彻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学以致用等原则,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并综合运用再现法、演绎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语法教学 原则 方法  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语法教学的现象日益突显。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这要求教师把
期刊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有求知欲。反之,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那么怎
期刊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21世纪一代新人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按着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整合创新的思路,力争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上有所进步,有所创造,有所发现。  一、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其自身的潜力,也有积极的个性。人的这种潜力和个性对学习的成功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现代教育强调开发人的个性潜能,促
期刊
【摘要】语法水平体现着学习者构造和理解外语语言的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而语法教学在外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外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学习外语语法知识,在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因材施考地采取分层教学及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学习者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始终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从而提升其运用外语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育 语法教学 分层教学  外语语法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
期刊
【摘要】建造智慧课堂的关键在于,提供真正意义的多媒体教室和应有尽有的教师工具箱,从而变现一站式混合型学习体验。智慧课堂是基于“互联网+自媒体”的快速点名、教学常态录播、随堂测、学生互评以及教与学的实时反馈,既能支持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和社交化学习,还应支持多样化考核评价,包括作业评分量表、学习活动完成度分析、成绩分析的电脑自动化,相关技术问题的切实解决,现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智慧课堂 多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