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美的绝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典散文中,《项脊轩志》堪称悲情美的绝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首先是“悲”的背景。《项》开头写道:“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字里行间笼罩着衰旧、破败、局促、阴暗的气氛。这三句不但交代了项脊轩作为南阁子的过去,也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悲”的基调。
  对母亲和祖母的怀念,作者仍是置于“悲”的背景下:“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封建时代,名门望族之念、钟鸣鼎食之想于知识分子尤甚。归有光置身诸父矛盾之中,满腹家道衰败之感,其内心之悲也就不言而喻。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虽说未焚,而那种“劫后余生”式的庆幸和“悲”的底色却是掩饰不住的。人生居处有一次遭火就够呛的了,更何况“凡四”呢?若将此文前后割裂读之,此句系初作之尾。如此首尾呼应,使全文“悲”的气氛更加浓重。若把后续部分加进来,以整体读之,此句则再次为下文对妻子的回忆烘托出了“悲”的气氛。
  可以说,全文始终笼罩在“悲”的浓厚氛围中。
  
  (二)
  
  该文最重要而又最具艺术个性的是对三位女性亲人的悲情美的表现。有光八岁丧母(仅25岁),每忆及此,往往悲不自胜。《项》对母亲的回忆是借老妪之口完成的,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间接描写的方法,主要是母亲死得太早。他在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中说:“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可见这种方式选择的本身就包含着莫大的悲哀。再加之老妪对母亲的语言摹拟,给人以慈母音容宛在之感,当然就哽咽不禁了。
  少年丧母之悲,自是无法弥补,祖母的关爱尚可略慰一二,但不久祖母亦故去。在相继失去了两位至亲的女性尊长之后,功名尚如尘土一般没有起色。年轻的作者采取了较为直接、外显的方式来回忆祖母的疼爱和鼓励,再想想眼前的状况,“长号不自禁”实属在所难免。
  所幸的是归有光在23岁时娶了个淑女型的妻子:一个胸怀大志为前程苦读;另一个则“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红袖添香,堪慰生平。然而造物要逼迫他给原文再加一段更加精彩的文字,同时还要逼着他从“韩柳欧苏”那儿扛过中国散文的大纛,因而,有光是不能久享此福的。结婚才六年,而立不到,贤妻(不到25岁)又撒手人寰。中年丧爱妻、少年丧慈母、祖母,这种种悲哀,岂是语言能直接表达?词人毛泽东以“泪飞顿作倾盆雨”写之,南唐后主李煜则把无穷愁苦化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有明一代散文大师岂肯落后?恩格斯曾指出“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是的,在艺术欣赏心理中,主体不接受说服,只接受感动。归有光似乎更懂得语言艺术的真谛,于是以“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等冷静平淡之语写之。古人云:“悲莫大于心死。”连科举之事他都懈了,有哪一个性情中人读书至此会看不出作家因爱妻早亡而神散骨销、而几近崩溃了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含蓄倍至,真乃千古伤心之祖!睹树思人,能不悲夫?睹此树“亭亭如盖”之姿,忆贤妻“窈窕淑女”之形,敢无怀想?此树系“吾妻死之年所手植”,见树亦见其植树时情境,多么亲切!但一想到树越长越茂,伊人却越去越远,岂不痛煞!越思越睹,越睹越思,情何以堪?而此时偏在“妻”前冠一“吾”字,这一亲切的称呼之中,该深藏了多少才子的泪眼、痴男的柔情!
  应该明白:作者对三代女性亲人的悲情,不管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有所不同的。从“悲”的形式来看:母亲以“泣”,大母以“号”,妻子以“戚”(不明说);从“悲”的情感来看:母亲重“伤”,祖母述“恸”,妻子偏“思”。全文表现的重点在人,而项脊轩只是一个线索、一个背景(或曰舞台)。文中“多可喜”也是为“亦多可悲”服务的。不难看出:《项》的表现艺术确实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自然而然的地步,此所谓最高的艺术就是没有艺术。难怪清代黄宗羲说:“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诚哉斯言。
  
  (三)
  
  此外,“悲”的语言风格也是不可忽略的,与归氏同为“唐宋派”散文家的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一文中提出“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并认为这样的文字“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有光的创作正是此种美学思想的最好体现。《项》全文无一处着壮语,亦不见什么“美文”的痕迹,只是以清淡而纯乎自然的语言来写身边琐事,抒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笔下皆无的那一段至情。白描的语言和“悲”的情感竟是那么吻合,天衣无缝,读来令人美不胜收。在中国散文史上这是前不见古人的,而后如果说有来者的话,那就只有朱自清的《背影》可略与比肩了。
  同样是评价归有光的这种风格,曾国藩曾不无遗憾地说:“借(假设)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哉!”而黄宗羲则曰:“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愚以为:曾氏只是在作湘军统帅的豪言,而黄氏则洞察了至真至善的人性。此虽为志趣异而仁智别,但于文章二人识见之高低已判然矣。
  [作者通联:湖北监利一中]
其他文献
一次考场作文的完成,用时长者不超过一个小时,用时短者不少于半小时,当然我也见过二十分钟完成一篇作文的,其结果惨不忍睹。总之,考场上,时间紧,任务重,学生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一篇完整文章的完成,其难度不小。但无论有多难,一些必须有的步骤是一个不能省,否则极有可能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以下是一篇考场作文阅后指导的案例,以期解决考场作文形成的难点。   作文题呈现:   根据以
学生语文能力早期培养的实施,不仅仅是针对初中而言,而且是基于小学更早期。初中阶段,是学生在能力得到锻炼及形成的基础上所需要完成的一个过渡,衔接小学,过渡到高中的特殊阶段。对初中生而言,不仅需要完成小学所需要完成的中文词汇量,最基础的认字识字能力,同时也需要完成初中所需要达到的标准,从而为高中的语文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而初中语文能力的早期培养包括了在基于小学基础上扩大对识字、听说读写以及基本的自学能
素质教育并不讳言中小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试能力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在我们实施的中小学日常教育中,不要片面或过分夸大地渲染这种能力的意义,不要把它放在中小学教育中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否则,这种教育便是一种畸形的教育。同样,缺少了对应试能力内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一提及应试能力教育时,便将它与应试教育混为一谈。  实施中小学新课程
阅读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其往往是以“朗读”方式开展落实的,但受各种因素的影響,现阶段朗读并未真正、适切地落实到语文阅读课堂的实处,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不甚理想,甚至使学生闻“读”起“恶”。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成为了目前一线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和探究的问题。笔者作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初中生心里特征和认知需求,构建了朗读“五”阶梯
话题作文体裁不限,虽给考生作文自由发挥和自主创造留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文体范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他们面对话题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无法将作文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有许多学生只好将题就题,信手涂抹,写上一篇平庸之作交卷了事。针对此,本文试图从构思方面总结七种方式,希望广大考生见好择之,以应对作文考试。  联想(串联)式 根据文艺心理学家的诠释,联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回忆起有关
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提供一些注释。据笔者统计,2007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卷中,共给了64条注释,平均每套卷约3.5条;2006年17套试卷中共有注释63条,平均每套卷约3.7条。这些注释绝大部分是给文言文阅读文本和古诗鉴赏文本作注的,少数是给现代文阅读文本作注的。  众所周知,高考考场如战场,时间极其宝贵,命题者决不会无端耗费考生时间,因而,试卷上所给的任何一个字符都是有用意、有用途的,都是为考生能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以一个平民化的文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本文写于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将近有5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的学子们读着这篇课文走进北国故都恬静安谧、幽静深邃又带着悲凉的秋
现在有一类人叫“淘衣族”,顾名思义,就是买衣服的人。她们为了追求时尚品牌,觉得买正品不划算,就去市场淘“A货”。  “A货”的概念最早来自耐克公司。说的是耐克公司给厂家一千双鞋的生产任务,但一般会给一千一百双鞋的材料,为了防止货物外流,只给一千个鞋盒。那么装盒上柜的那一千双鞋就叫A鞋,而利用剩余材料做的流落出去的鞋子就叫B鞋。后来服装厂家借用了这个概念,把仿制的比较好的叫“A货”,不好的叫“B货”
文字是充满生命力的。因为穿越这些记录历史、承载生命的语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历史长河中生命个体挥洒过的生存轨迹。它或是鲜活生命的全程,或是剪辑出的某一个驿站。  走近唐朝大文豪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我们会看到那正是柳宗元生命历程中十年“湖南永州一驿”的记录。资料记载,“永州十年”确切所指他三十三岁至四十三岁的十年。那原本是一个人个体生命最旺盛、最勃发、最辉煌、最想有所为、也最易有所为的十年,可是他
“玉米”、“凉粉”两大阵营的摇旗呐喊,为超级女声的舞台营造了热力四射的强烈氛围,同时,也给我们的语言视界增设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玉米”谐音“宇迷”,即指“李宇春的歌迷”,“凉粉”谐音“靓fans”亦即“张靓颖的fans”。“迷”和“粉”都是fan(s)的翻译,“迷”是意译,“粉”是音译。  意译与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两种基本形式。汉语外来词理论认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形式以意译为主。20世纪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