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实践谈略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注重意象的营造和修辞的应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阅读并鉴赏現代诗歌,让学生在现代诗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内涵。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情感等多方面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的确,现代诗歌因其自由的形式、丰富的形象、凝练的修辞而备受高中学生喜欢,在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特点鉴赏其形式,对其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品味语言,抓住意象并体会情感,最终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诵读是获得对现代诗歌感知最为重要的途径。但从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情况看,不少教师并不关注诵读,因学生对诗歌诵读较少,甚至没有诵读,对诗歌的内容不了解,故而在鉴赏其意象、体会情感时也就不知所措。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让学生在读中对诗歌的内容获得感知,为深入体会奠定基础。如《天狗》(郭沫若)的诵读中,第一小节围绕“吞”诵读,体会“天狗”的豪迈气概;第二节围绕“光”诵读,体会“天狗”的气势;第三节围绕“飞奔”“狂叫”“燃烧”,在诵读中感受“天狗”所显示出的青春激情,个性和自由精神;第四节在诵读中,感受疯狂的飞奔、吼叫和燃烧;通过诵读,学生对“天狗”的形象有了感性的认知,为理解诗歌的主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中也不难发现,通过诵读,学生获得了对诗歌内容、形式和形象的感知。可见,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诵读为首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课前要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诵读,课堂中也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诵读。在诵读中,要学会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如《天狗》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名篇,诗歌以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来象征五四时期觉醒的古老民族,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破坏性和大胆创新的时代新人的形象。同时,对于诗歌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在读中自主尝试概括,学生在诵读中归纳后,教师在课堂中稍加点拨即可。如《一个农家的暮》(刘半农)的阅读后归纳为“农妇夜炊”“农夫收工”“孩子观月”三幅画面。
  二、抓住特点,鉴赏形式
  闻一多先生强调诗歌应该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即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建筑美”更多体现在韵律和节奏感上。以《天狗》(郭沫若)的“建筑美”为例,诗人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旋律感,诵读时有一种急促有力、摧枯拉朽的气势。诗歌语言自由,押韵,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极强。再以《也许》(闻一多)为例,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极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提倡的现代诗歌的“三美”。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自由,但也讲究节奏和韵律,如《再别康桥》(徐志摩)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以“悄悄的”收拢,首尾呼应。
  对于诗歌的形式,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节、字数、节奏、韵律等展开赏析。以《蛇》(冯至)为例,整体上看,作者极其注重语言的内在和整合,由此而构建诗歌的音节美。每节诗歌四行,第二行和第四行押脚韵,各行的字数大致相等。如《死水》(闻一多)就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全诗讲究节和句的匀称,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都是十个字,故而也被成为方块诗。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形式进行鉴赏时,可先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基础上找出韵脚,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在节奏和旋律、节和句之间的关系,教师再给予相应的点拨。应该说,诗歌的形式只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现代诗歌形式较为自由,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现代诗歌的形式自由的特点。
  三、分析手法,品味语言
  现代诗歌语言的巧妙使用让诗歌更加富有魅力。如《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中,在第一段中用“嫣红的火光”“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作者以颜色来刺激读者的视觉,不仅美化了诗歌的意境,也让读者能在读中感受这位妻子的美丽、温柔和贤惠,在“农妇夜炊”的画面中,利用颜色来营造一个农妇夜炊的画面,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主人形象,画面感十足,意境丰富。又如《也许》(闻一多)的第一节中,“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用“咳嗽”“号”“飞”将动物的叫声和行动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二节中“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以“拨”和“刷”把阳光刺眼和清风拂面的感受表现了出来。仅仅就是几个字,但却极其讲究凝练,整首诗也就富有了灵性。
  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所采用的修辞进行分析。以《蛇》(冯至)中第一节为例,“我的寂寞是一条蛇”,以一个奇特的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二是具体的动物,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表达了恋人不在身边,诗人倍感“寂寞”之情;“静静地没有言语”,“静静”既是蛇的特点,又是寂寞的特征;“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用“梦”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见”则似乎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对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后,要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如《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语言质朴无华,如写男主人的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动词的准确运用将农村悠闲的生活写得较为贴切。   四、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时,可结合“意”和“象”而展开。所谓“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情感投射物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如《蛇》(冯至)中“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是一个暗喻,“蛇”是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是直观的。诗人以“蛇”这一意象来暗喻寂寞,表现了恋人不在身边时的寂寞之情。所谓“意”就是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象”而可以揣摩和体会的。如《半棵树》(牛汉)中“半棵树”就是具体的物象,“半棵树”带给读者的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形象,这就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一棵树”的完整形象,从而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诗歌的第二节由第一节写树的地理位置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起了“象”和“意”之间的桥梁,让读者由“树”联想到“人”,深入体会“半棵树”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进行探究时,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到具体的物象,即“象”,再由“象”而探究“意”,体会作者借助意象所要抒发的情感。以《边界望乡》为例,通过诵读诗歌不难发现,作者以“登山”开篇,由“登山”而“望乡”,自然滋生“思乡”之情,于是想象家乡的各种情景,但最终“夙愿难偿”,思乡之情也就孕育其中。结合整首诗来看,作者选取了“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杜鹃”所表示的是凄婉哀怨的情调,在诗歌中则表现了诗人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和悲苦;“白鹭”象征的是对安静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在本诗中则表现了诗人想像白鹭一样飞回故乡的渴望;“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五、综合分析,领悟主题
  诗歌的主题即诗歌的思想内涵,是诗人借助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抒发的情感。对诗歌主题的探究,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意象等展开综合探究。以《蛇》(冯至)为例,全诗以“蛇”这一意象的游走、相思和归来,寄托的是一个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但当无法看见自己的恋人,变得寂寞而苦闷,整首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是热烈的。整首诗中,“蛇”可以说是“爱”的同义词,诗人的寂寞和苦闷则是一种比喻和象征,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单相思情结。借助“蛇”这一意象,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
  在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主题时,要引导学生通读全诗,抓住意象展开探究。如《井》(杜运燮)中,“井”象征着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象征着一种坚忍、高洁的品格;“你们”象征的是日本侵略者;“黑暗的地层”象征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垃圾”象征的是侵略者给我们的神州大地留下的创伤。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44年)来看,作者旨在借这首诗鼓励广大国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頑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现代诗歌对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诗歌的内容、语言、意象、主题等多角度展开鉴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现代诗歌的国度,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作者通联:江苏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又逢周末,窗外月色朦胧,温柔地安抚着这座躁动未休的小城。一两声清脆的雀鸣,惊醒了灯下疲于批阅作业的我,笼罩一身的睡意顿时消散全无。这几个月因忙于教学比武而劳心劳力,早已无心留意窗外之景。古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是的,还没来得及看一眼盛开的桃花,就已迎来南方的炎夏,我的灵魂分明未能跟上自然的步伐。
摘 要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借潼关路上的真实景象,联想到在这条路上的历代王朝的更迭,从而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不管王朝兴盛还是衰亡,受苦受难的永远是百姓,在这样的真理中传达了作者对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们的同情。   关键词 潼关路;现实;历史;百姓;苦难  张养浩,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已闲居在家多年的张养浩临危受命,“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奉
“合和”思想是中医药学术思想的宝贵精华,是两千余年来指导中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石。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合和”思想为指导,遵循中药学学科发展规律,发挥浙江道地中药资源优势,围绕不仅具有深厚扎实的中药学基础知识,而且具有传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经典核心课程与研究前沿课程“合和”、多维度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政教育在培养全过程的贯穿、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实行及“1236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系列举措,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合和”思想的中药学人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的要求,全国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6月17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
摘 要 微写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教学方式,能节约时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笔者尝试将古诗词教学与微写作结合,践行微写作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 微写作;综合能力;设计  写作是完善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也是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微写作既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也能节约时效。笔者尝试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微写作进行有效结合,不但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让微写作发挥最大价值。  
摘 要 《庄子》是最具文学性的先秦散文著作,中学语文教材对《庄子》的选录意味着对《庄子》的经典化重构。以“文学史”叙述为参照,可以看出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北冥有鱼》在语言风格上完全可以呈现出《庄子》汪洋恣肆、想象奇特的特征,但由于选文太过简短,故而很难完整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特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呈现的是诡辩艺术,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语言风格均不能体现《庄子》的特征,因此選文是失败的;
摘 要 论述文写作教学是当前高考写作教学的重点之一,平素课堂教学对论述文的重视不够,而研究者对论述文的探究更多侧重于审题、论证方法结构、素材使用等角度介入,对论述文语言特点的探究少有问津。本文以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章为例,提炼出论述文语言的概括性、严谨性、逻辑性三个特征,并力图给予达成这些特征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论述文的写作教学及探究。   关键词 论述文;语言特点;达成路径  自从浙江省高考201
在新课程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单篇文本仍然是不可回避和忽视的教学内容和完成学习任务的依据.以系统的整体性、立体性、关联性等思维视角定位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促
摘 要 课堂缺少“整块学习时间”是阅读教学课堂的沉疴宿疾。要改变此种现状,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改变备课策略,变“问题设计”为“任务设计”,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完成任务时间,完整地用书面及口头再现、分享学习结果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在完成任务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变“讲”为“学”;任务设计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最
名著阅读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试题形式、试题选材及能力考查点三方面出发,对成都市名著阅读试题命题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