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学生教育的尝试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在不断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与日俱增。留守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环境或本人条件等原因处于发展的不利状态。学校教育蕴含情感、审美、人文、价值观的理念,学校教育应当联系农村实际生活,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关注留守学生发展。
  据我所知,很多留守学生支持父亲外出打工。有些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他们对父亲的理解,而我认为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外出务工对向往城市的孩子提供了另一条路——不读书照样可以走出农村去挣钱。一些辍学或初中毕业就去广州、深圳打工的孩子过年回来,表面的“风光”对这些农村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这种莫大的吸引力影响着威胁着农村学生读书的信心和坚定性。我就曾经历过几起初中生集体结伴偷偷到外打工的事件。中国传统社会中,“读耕”是一种至高的追求,而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时,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广阔环境的变更,传统的观念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整个社会系统中的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在悄然改变。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转型期的农村孩子,可能最为重要的不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所造成的目前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浮躁观念误导下对人生最初的判断和把握的失误。
  这些留守学生们一方面情感性的早熟,自我意识膨胀,开始关注自己,想主宰命运;但另一方面社会性发展滞后,思想比较简单幼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老师,我对社会嬗变和学生变化之间的联系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而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不仅蕴含着情感、人文、审美、价值的综合体验,而且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和鲜明的思想感情色彩。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育,采取相应的举措弥补家长外出或疏于管教或无力管教出现的情感和学习上的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评价和看待发生在身旁的这些变化,学会理解父母、尊重他人。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由于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很普遍,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教育。
  一、尊重教材,联系实际
  很多留守学生明显存在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自身经验和课本经验,利用农村有限的社会、历史、民俗、自然等资源,把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去品味教材描写的生活,以及由教材中的生活所引发的情感体验,由彼及己,联想到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比如在《背影》教学中,引导学生们谈论自已的父亲,明白父爱的深沉和内涵,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让他们知道父母亲的外出务工,其实是想让他们过得更好,而自己承载着他们的期望,自己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
  二、建立积极互助的师生关系
  要想很好的传授知识、交流思想,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脉络,一个前提是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的关系。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体验到成就感,让其健康的成长。有些留守学生,经常会在日记中告诉老师他自己的担心和孤独。让我能及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让全班同学积极地帮助他,理解他,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学生老师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
  三、唤醒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
  从传统教育上看,无论是学生的作业还是回答的问题,老师都有一个“裁判权”,是好还是坏,是对是错,由老师说了算。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评价不仅由教师实施,学生也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极为淡薄,处在被动评价的位置上。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经常缺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很多事情没有评价的能力,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很多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比如,有些学生的父亲外出打工,省吃俭用,回家之后报喜不报忧,表现得相当满足。而这些学生没有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觉得外面的生活很好,觉得不念书没什么大不了。我让他们要留意父母的生活,询问家里人,以此为作文主题,理解父母外出的艰辛和缺乏知识的苦处,最终达到自我评价的作用。平常和他们探讨有关的社会问题,从毫无概念到明确的意识到这些问题,让留守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对于自己的利弊,激发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使学生的意识从个体“小我”发展到社会的大“我”。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载体,负载着文化、感情和思想信息,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有时在某种程度上把其中所传达的意蕴和思想忽视了。老师只注重这“工具性”层面的教育,忽视其人文性的后果,是很危险的,特别对于那些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是有着更高的亲社会期待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关注。“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作为语文老师,把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融入在平常的教学中而不是出现了问题后严厉指责或批评的方法来解决,也许只要我们的家庭、老师稍微多一些的关注和关爱,这些学生会更好地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德智慧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健康发展的人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面对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关注,让留守学生将来有个美好生活的未来。
其他文献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识字教学也是一个十分枯燥的学习过程。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识字起步阶段,我们要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儿童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使学生乐于识字、主动识字、爱上识字。  一、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
期刊
Abstract 听力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读、说、写能力的提高也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Keywords:High school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raining  一、Introduction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英语教学中的四大块,其中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对发展其读、说
期刊
口语交际课是小学语文的新课型,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极其重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少,实践活动不足  多读优秀的典范文章,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期刊
《杨修之死》一文出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文章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叙述了曹操以误传军令、扰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的故事。近日重温此篇,掩卷沉思,良多叹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杨修的英年早逝呢?  杨修,(公元175年—公元219年),字德祖,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为汉相曹操主簿。其学识渊博,聪颖过人,可谓智商极高。然而这位汉末名士,精英级的人才,其情商高低如何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
期刊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快而准的进行背诵。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一、激发兴趣,树立自信  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是重要的一环。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
期刊
电子白板如一缕春风吹进了语文课堂,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高效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给老师的备课与教学带来了便捷,而且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激发了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热情,更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大变革。  一、情景神奇丰富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学应努力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景,因为美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体
期刊
我们知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方向,决定了对高等职业学院生源文化课要求较宽松。而这种宽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做了学生学习障碍调查分析,研究应对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障碍,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对我院一、二年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31份,收回628份,有效率99.5%。调查的内容涉及
期刊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能使学生放松、快乐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就应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综合性最强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手段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一,体育游戏能使学生轻松、快乐  轻松、快乐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由
期刊
受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孩子的阅读量明显少于城区孩子。如何让农村孩子爱读书、乐读书、多读书呢?我认为应该让孩子从低年级就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自主阅读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要想让农村的孩子爱读书,有书读,家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时间向家长们宣传孩子读书起始阶段的重要性,彻底转变那种“把老师发的书读好
期刊
〔关键词〕 教育;现象;英语;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 G40-055〔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07—02    近日读了一本书——《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读罢细细品来,令人甚是感慨。早年的清华园是何等的佳境,不但环境怡人,更可贵的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充满着智慧,更张显着一种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