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生命的美学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emo1122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人夏吟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阅读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诗与生命之关系”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获得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生命;超越;体验
  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53-02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革和各种诗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烈角逐之后,诗歌的创作似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有影响有成就的诗人相继老去乃至凋谢,崭露头角的诗坛新秀并不甚多,诗歌的读者群也不断萎缩。这种状况确实令我们每一个热爱新诗的读者都不能不感到忧心。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在云南文坛的兴盛又让我们感到了几许欣慰,甚至看到了新诗创作在中国复兴的一线希望。而云南新诗创作的兴盛又集中在云南的昭通,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昭通崛起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诗歌作者群,他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代云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蜚声海内外的昭通诗歌作者群中,夏玲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这位曾是四川大学新野诗社员的女性诗人温文尔雅、才气纵横,以她独特的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阅读完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与生命,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一、诗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诗歌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来说,与其说它是再现、表现或记录、描写人类的生存状态,倒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大概从远古开始,人类的先民们就有这种嗜好:总喜欢将自身的生命历程所获得的生命体验以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神话巫术交揉的时代里,人类的先祖扎根大地、仰望天宇,常常会不期而遇地感受到一种孤独而痛苦、空灵而洒脱的诗情。而把生命历程中感受的诗情艺术地表达出来,就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类的祖先表达诗情的艺术形式固然有多种,如舞蹈、巫术、岩刻、唱歌等,但这些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诗歌。就如同瓦·康定斯基所说:“对内在需要来说,并不存在任何限制,艺术家可以运用任何他们需要的表现形式,缓解灵与肉的骚动,为精神生命寻找一种物化形式的需要,于是,选择或者说创造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1]而为了人类的精神生命寻找一种物化形式的需要,夏吟也选择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其组诗《冰雪灵魂》、《最后的长夜》、《拜祭夕阳的黄昏》等诗歌既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也是对美和爱的绝对信仰。在这些诗歌中,夏吟似乎都在追寻如下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最高意义是什么?个体的完善人格是超时间之维的永恒力量吗?美善的个体生命可以逾越死亡的限定而获得精神的不朽吗?
  这是爱与生的步伐/那是夕阳灿烂的光辉/是在这昼夜交替的时刻/把血管里最纯的水放出来酿成的美酒/那是大地和天空在人心中的万丈光芒(见《拜祭夕阳的黄昏》
  对于“死亡与生命”——这个最高的哲学命题和最高的美学命题,诗人予以诗意的沉思和哲学化的想象。死亡是生命最高的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悬浮状态,接近于宗教诗歌的灵境,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之美的灵魂升华,它对艺术的心灵震荡着磁场一般的召唤。
  在夏吟《拜祭夕阳的黄昏》中,诗人对夕阳爱的忧愁,象征着爱的无常和多种可能性,在诗人这里,只有人类血管里最纯净的血液,才能最终把爱与美融为一体,走向终极;也只有在昼夜交替、阴阳交隔的时刻,在拜祭夕阳的黄昏中,死亡才有资格拯救爱,并且将爱与美带入永恒。
  肉体作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活着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活着承担了太多的累,物质的累,知识的累,道德的累,情感的累等。因为累,所以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但生命不应在累与忙碌中沉沦。夏吟的诗歌就是如此,诗人在和夕阳黄昏的对话中蕴涵着对价值生命的追问,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必然要满足自由与幻想这两个精神要求,唯有诗才能引导心灵走向绝对自由的宫殿,也唯有它,生命的个体才可以穷尽一切真理,享受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人格,仰慕到信仰的光辉。唯有由此,诗人也才能把握到自由的现实性和实在性。浮士德也正是在临近死亡的门槛上刹那间获得了绝对的道德和美与爱的无上的幸福。在夏吟的世界里诗与生命已交汇成一种纽带,传递着人世丰富的温情,它属于无私无欲的最高之美——玄妙而空灵,短暂而恒久。
  当我们说诗歌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的时候,并不是说诗歌作品中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生命体,而是说借助语言符号这种形式,诗歌从整体上被灌注进了人类涌动的精神生命。也即是说,每一诗歌作品后面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呈现出创造者的精神生命形式,都烙下了创造者的生命印记。
  最后的长夜/我们无计将夜光展平成韵/最后也集聚着全部的情感和智慧/细腻听天之阶梯的响音/不闻先知的启示/死亡很近很近/……深入死亡的黑暗孤寂/谁的声音四面八方响起/是我的至亲至爱在摇旗呐喊/为我送来生命的甜草根/嚼咽着,不粘不腻,乳汁般让我焕发生机(见《最后的长夜》)
  夏吟用平常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歌颂生命,让人对生命满怀感激。最后的夜啊,缓慢而绝望/一切的疑问来不及解答/一切的热爱来不及表达/一切的心绪来不及书写/……最后的夜死亡使事物毕现本质/我们得以洞悉一切/(见《最后的长夜》)诗人以浪漫的情怀对待生死的态度,对死亡的反思呈现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哲学色彩,从而凝结出了浪漫的人生和诗意的人生。
  二、诗是生命的超越
  当我们说生命形式是全部诗歌艺术的本质存在形式的时候,并不是说诗歌作品仅仅就是模仿和再现人的生命形式及一切天然有机生命体,而是说其中潜隐着者中华文化的血脉和根须,能够超越生命有限性达到美学和艺术的永恒。就像夏吟在《临终的叮咛》中所写的那样:
  “不要哭泣/不要伤心/请给我生命最后的时辰/肃穆神圣庄严与尊贵/……这样的生死相隔,我的爱人/请不要为我肝肠俱粹为我抱憾终身/无论我看上去多么苍白憔悴/请给我着上年轻时与你约会时的穿戴/在这最后的时刻,如果真有来生/我的爱人,你一定要在下一世/早些来与我相知相伴……”
  夏吟赋予诗歌以生命,也就使精神生命借助诗歌的形式得以超越生命的自然界限,使自己获得了永恒的存在和诗意的澄明,伴随着时间之轴焕发出新的语境和光彩。诺瓦利斯认为: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返回精神的家园。借用诺瓦利斯的话语转换到美学的世界,则可以说,死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返回精神的家园。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对精神故乡的落叶归根,这种返归可以被理解为超越。可以说,对于“家园的回归”是每一位诗人情感的冲动,是永恒诗意的幻想和渴望,这种超越其实它指向生死的统一性。“不要哭泣/不要伤心/请给我生命最后的时辰……/无论我看上去多么苍白憔悴/请给我着上年轻时与你约会时的穿戴”/诗人的心理结构以情感的信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指向了爱与美的完美境界。生命潜藏着无限的欲望,而爱欲是人类最强、最持久的原欲,而死亡则是最高爱欲的满足。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诗人那为了爱欲竭尽生命所有激情和幻想的创造性活动,使自己和死亡的命运联为一体,达到精神永恒的不朽,从而领悟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最高幸福。
  正如宋家宏所说的那样:“女性的诗歌较少营造宏大自然意象,夏吟却歌吟着地球、大海、太阳、高山、时间、天空,在她笔下‘地球,是我们含泪的眼’,云南高原‘像是运动着突然静止的海’。世界是‘我万有万存的城池’,黄河长江是‘祖国母亲的两行浑浊的泪水,祖国妈妈的两只长长飘向天宇的水袖’,很多想象新奇的句子让人耳目一新。是对生命的哲性感悟提升了她的视野,开阔了她的心胸。同时,也是现代生活完成了对女性意识的重构,使她获得了独到的眼光”[2]。夏呤的诗正是用心灵来俯仰空间万象,打通生命的有限与无限,呈现宇宙整体的律动,在她的诗歌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不是那飘渺无际的茫然感,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中国传统诗学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讲究“温柔敦厚”。在《冰雪灵魂》的组诗中,作者却并没有受缚于任何传统的清规戒律,而是用了一组组两极意象的紧张对立:冰与火,柔成刚,黑暗与光明,死亡与生命,走与留,神与人,天之灵、人之君……这些对立意象的狭路相逢,将人类平庸的生命带入了一个富于对立冲突的境地,但这却是更为真实的生命境遇。懦弱的人们常常不愿直面真实境遇,他们更痴迷于和谐的假相。夏吟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选择了揭示而不是掩盖生活的真实,倔强地执著于直面和描绘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的存在本相,并作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
  /天之灵,人之君/神,放弃对你仰视是我对你的最大的敬意/请不要给我虚假的想象中的抚慰/给我一道划过天空的明亮弧线吧/……让我洒脱的以你们并作对弈对垒/放射出万丈光辉穿透红尘封锁的年轮(见《拜祭夕阳的黄昏》)
  这里体现的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思辨和终极关怀,是以对“生命情感体验”的巨大痛苦和焦虑为代价的。而她却无怨无悔地做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宁愿用自己的肩膀来扛住命运的闸门。画面中人、神之间的对峙、战士一样的妇女、天空明亮的弧线……寄寓着诗人情感的内质,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必然律,在心理深层予以合理的夸张和想象,传达出来生与死之间的沟通性。这也是她作为新一代昭通女性诗人之中坚力量的自觉表现,也因此使得其诗歌更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结语
  总之,夏吟的每首诗歌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独特、丰富、深邃的生命体验,而我们也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来品读、赏析、研究其诗歌作品。当用生命的眼光来研读作品时,我们就会发现夏吟诗中的“生命感”都是诗人对神圣生命所进行的各种各样体验的表达,如爱得炽烈、恨得切齿、躁动不安……等等,都是精神生命的显示形式。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龚绍.诗与生命[J].中州学刊,1999,(5).
  [2]夏吟.冰雪灵魂[M].北京:银河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护佑生命,促进健康,让患者满意是医疗服务的根本宗旨。随着人民健康观念和就医需求的变化,人们对医院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院从服务方式到服务内涵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提升服务品质有机结合,打造医院品牌,才能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型公益性三甲医院。院领导班子在重视医院管理,改善医患关系,优化服务流程,改进行业作风,提
期刊
摘 要:音像制品类犯罪是常见的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为有效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活动,需要结合实际对此类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音像制品;知识产权;犯罪案件  中图分类号:D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45-02    盗版泛滥成灾,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电影业及相关文化产业、软件行
期刊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战线上活跃一批职工,他们工作辛苦,没有编制,收入低廉,没有各种各样的保险和社会福利,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高校后勤临时工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由于按照新的劳动合同法,高校后勤临时工用工成本大大增加,相比社会其他低端就业行业,高校
期刊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概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及要求,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加强合理采集图书、优化藏书结构、提高馆内藏书质量,开展多渠道的读者教育等方法,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72-02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大学图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对于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以及用人单位偏见等困境,要突破当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除了去基层服务外,探索高等中医院校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自主创业亦是发挥中医院校优势,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中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农业不仅面临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沉重压力,还面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土地自然力可持续性,发展低碳农业的新挑战。因而,梳理国内外农业支持政策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特点和研究前景,对于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会提供良好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
期刊
摘要:历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增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德育提供价值导向,有助于培铸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地方高校应积极开发本地区的历史名人文化,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之路,使其为校园所有、所用、所享。  关键词:历史名人文化;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要: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在分析教师缺乏成功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原因的基础上,以TPACK为视角,通过对信阳市某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和课堂观察,对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知识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TPACK;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    引言  技术用于教学,
期刊
摘要:以中国现当代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对1999-2009年全国百余篇相关优秀硕士、博士论文进行了全面考察,试图梳理出国内对于现当代钢琴作品的研究思路,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客观总结与评价,从而为此类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57-03    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对于中国
期刊
摘 要: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凯洛诉新伦敦市一案,重新诠释了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的“公共使用”条款。该案对我国“谁有权界定公共利益”以及“如何界定公共利益”两个方面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利益;公共使用;新伦敦市案;征收;启示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117-02    根据1791年通过的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