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人夏吟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阅读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诗与生命之关系”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获得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生命;超越;体验
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53-02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革和各种诗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烈角逐之后,诗歌的创作似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有影响有成就的诗人相继老去乃至凋谢,崭露头角的诗坛新秀并不甚多,诗歌的读者群也不断萎缩。这种状况确实令我们每一个热爱新诗的读者都不能不感到忧心。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在云南文坛的兴盛又让我们感到了几许欣慰,甚至看到了新诗创作在中国复兴的一线希望。而云南新诗创作的兴盛又集中在云南的昭通,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昭通崛起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诗歌作者群,他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代云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蜚声海内外的昭通诗歌作者群中,夏玲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这位曾是四川大学新野诗社员的女性诗人温文尔雅、才气纵横,以她独特的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阅读完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与生命,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一、诗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诗歌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来说,与其说它是再现、表现或记录、描写人类的生存状态,倒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大概从远古开始,人类的先民们就有这种嗜好:总喜欢将自身的生命历程所获得的生命体验以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神话巫术交揉的时代里,人类的先祖扎根大地、仰望天宇,常常会不期而遇地感受到一种孤独而痛苦、空灵而洒脱的诗情。而把生命历程中感受的诗情艺术地表达出来,就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类的祖先表达诗情的艺术形式固然有多种,如舞蹈、巫术、岩刻、唱歌等,但这些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诗歌。就如同瓦·康定斯基所说:“对内在需要来说,并不存在任何限制,艺术家可以运用任何他们需要的表现形式,缓解灵与肉的骚动,为精神生命寻找一种物化形式的需要,于是,选择或者说创造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1]而为了人类的精神生命寻找一种物化形式的需要,夏吟也选择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其组诗《冰雪灵魂》、《最后的长夜》、《拜祭夕阳的黄昏》等诗歌既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也是对美和爱的绝对信仰。在这些诗歌中,夏吟似乎都在追寻如下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最高意义是什么?个体的完善人格是超时间之维的永恒力量吗?美善的个体生命可以逾越死亡的限定而获得精神的不朽吗?
这是爱与生的步伐/那是夕阳灿烂的光辉/是在这昼夜交替的时刻/把血管里最纯的水放出来酿成的美酒/那是大地和天空在人心中的万丈光芒(见《拜祭夕阳的黄昏》
对于“死亡与生命”——这个最高的哲学命题和最高的美学命题,诗人予以诗意的沉思和哲学化的想象。死亡是生命最高的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悬浮状态,接近于宗教诗歌的灵境,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之美的灵魂升华,它对艺术的心灵震荡着磁场一般的召唤。
在夏吟《拜祭夕阳的黄昏》中,诗人对夕阳爱的忧愁,象征着爱的无常和多种可能性,在诗人这里,只有人类血管里最纯净的血液,才能最终把爱与美融为一体,走向终极;也只有在昼夜交替、阴阳交隔的时刻,在拜祭夕阳的黄昏中,死亡才有资格拯救爱,并且将爱与美带入永恒。
肉体作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活着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活着承担了太多的累,物质的累,知识的累,道德的累,情感的累等。因为累,所以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但生命不应在累与忙碌中沉沦。夏吟的诗歌就是如此,诗人在和夕阳黄昏的对话中蕴涵着对价值生命的追问,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必然要满足自由与幻想这两个精神要求,唯有诗才能引导心灵走向绝对自由的宫殿,也唯有它,生命的个体才可以穷尽一切真理,享受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人格,仰慕到信仰的光辉。唯有由此,诗人也才能把握到自由的现实性和实在性。浮士德也正是在临近死亡的门槛上刹那间获得了绝对的道德和美与爱的无上的幸福。在夏吟的世界里诗与生命已交汇成一种纽带,传递着人世丰富的温情,它属于无私无欲的最高之美——玄妙而空灵,短暂而恒久。
当我们说诗歌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的时候,并不是说诗歌作品中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生命体,而是说借助语言符号这种形式,诗歌从整体上被灌注进了人类涌动的精神生命。也即是说,每一诗歌作品后面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呈现出创造者的精神生命形式,都烙下了创造者的生命印记。
最后的长夜/我们无计将夜光展平成韵/最后也集聚着全部的情感和智慧/细腻听天之阶梯的响音/不闻先知的启示/死亡很近很近/……深入死亡的黑暗孤寂/谁的声音四面八方响起/是我的至亲至爱在摇旗呐喊/为我送来生命的甜草根/嚼咽着,不粘不腻,乳汁般让我焕发生机(见《最后的长夜》)
夏吟用平常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歌颂生命,让人对生命满怀感激。最后的夜啊,缓慢而绝望/一切的疑问来不及解答/一切的热爱来不及表达/一切的心绪来不及书写/……最后的夜死亡使事物毕现本质/我们得以洞悉一切/(见《最后的长夜》)诗人以浪漫的情怀对待生死的态度,对死亡的反思呈现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哲学色彩,从而凝结出了浪漫的人生和诗意的人生。
二、诗是生命的超越
当我们说生命形式是全部诗歌艺术的本质存在形式的时候,并不是说诗歌作品仅仅就是模仿和再现人的生命形式及一切天然有机生命体,而是说其中潜隐着者中华文化的血脉和根须,能够超越生命有限性达到美学和艺术的永恒。就像夏吟在《临终的叮咛》中所写的那样:
“不要哭泣/不要伤心/请给我生命最后的时辰/肃穆神圣庄严与尊贵/……这样的生死相隔,我的爱人/请不要为我肝肠俱粹为我抱憾终身/无论我看上去多么苍白憔悴/请给我着上年轻时与你约会时的穿戴/在这最后的时刻,如果真有来生/我的爱人,你一定要在下一世/早些来与我相知相伴……”
夏吟赋予诗歌以生命,也就使精神生命借助诗歌的形式得以超越生命的自然界限,使自己获得了永恒的存在和诗意的澄明,伴随着时间之轴焕发出新的语境和光彩。诺瓦利斯认为: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返回精神的家园。借用诺瓦利斯的话语转换到美学的世界,则可以说,死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返回精神的家园。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对精神故乡的落叶归根,这种返归可以被理解为超越。可以说,对于“家园的回归”是每一位诗人情感的冲动,是永恒诗意的幻想和渴望,这种超越其实它指向生死的统一性。“不要哭泣/不要伤心/请给我生命最后的时辰……/无论我看上去多么苍白憔悴/请给我着上年轻时与你约会时的穿戴”/诗人的心理结构以情感的信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指向了爱与美的完美境界。生命潜藏着无限的欲望,而爱欲是人类最强、最持久的原欲,而死亡则是最高爱欲的满足。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诗人那为了爱欲竭尽生命所有激情和幻想的创造性活动,使自己和死亡的命运联为一体,达到精神永恒的不朽,从而领悟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最高幸福。
正如宋家宏所说的那样:“女性的诗歌较少营造宏大自然意象,夏吟却歌吟着地球、大海、太阳、高山、时间、天空,在她笔下‘地球,是我们含泪的眼’,云南高原‘像是运动着突然静止的海’。世界是‘我万有万存的城池’,黄河长江是‘祖国母亲的两行浑浊的泪水,祖国妈妈的两只长长飘向天宇的水袖’,很多想象新奇的句子让人耳目一新。是对生命的哲性感悟提升了她的视野,开阔了她的心胸。同时,也是现代生活完成了对女性意识的重构,使她获得了独到的眼光”[2]。夏呤的诗正是用心灵来俯仰空间万象,打通生命的有限与无限,呈现宇宙整体的律动,在她的诗歌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不是那飘渺无际的茫然感,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中国传统诗学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讲究“温柔敦厚”。在《冰雪灵魂》的组诗中,作者却并没有受缚于任何传统的清规戒律,而是用了一组组两极意象的紧张对立:冰与火,柔成刚,黑暗与光明,死亡与生命,走与留,神与人,天之灵、人之君……这些对立意象的狭路相逢,将人类平庸的生命带入了一个富于对立冲突的境地,但这却是更为真实的生命境遇。懦弱的人们常常不愿直面真实境遇,他们更痴迷于和谐的假相。夏吟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选择了揭示而不是掩盖生活的真实,倔强地执著于直面和描绘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的存在本相,并作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
/天之灵,人之君/神,放弃对你仰视是我对你的最大的敬意/请不要给我虚假的想象中的抚慰/给我一道划过天空的明亮弧线吧/……让我洒脱的以你们并作对弈对垒/放射出万丈光辉穿透红尘封锁的年轮(见《拜祭夕阳的黄昏》)
这里体现的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思辨和终极关怀,是以对“生命情感体验”的巨大痛苦和焦虑为代价的。而她却无怨无悔地做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宁愿用自己的肩膀来扛住命运的闸门。画面中人、神之间的对峙、战士一样的妇女、天空明亮的弧线……寄寓着诗人情感的内质,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必然律,在心理深层予以合理的夸张和想象,传达出来生与死之间的沟通性。这也是她作为新一代昭通女性诗人之中坚力量的自觉表现,也因此使得其诗歌更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结语
总之,夏吟的每首诗歌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独特、丰富、深邃的生命体验,而我们也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来品读、赏析、研究其诗歌作品。当用生命的眼光来研读作品时,我们就会发现夏吟诗中的“生命感”都是诗人对神圣生命所进行的各种各样体验的表达,如爱得炽烈、恨得切齿、躁动不安……等等,都是精神生命的显示形式。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龚绍.诗与生命[J].中州学刊,1999,(5).
[2]夏吟.冰雪灵魂[M].北京:银河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命;超越;体验
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153-02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革和各种诗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烈角逐之后,诗歌的创作似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有影响有成就的诗人相继老去乃至凋谢,崭露头角的诗坛新秀并不甚多,诗歌的读者群也不断萎缩。这种状况确实令我们每一个热爱新诗的读者都不能不感到忧心。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在云南文坛的兴盛又让我们感到了几许欣慰,甚至看到了新诗创作在中国复兴的一线希望。而云南新诗创作的兴盛又集中在云南的昭通,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昭通崛起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诗歌作者群,他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代云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蜚声海内外的昭通诗歌作者群中,夏玲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这位曾是四川大学新野诗社员的女性诗人温文尔雅、才气纵横,以她独特的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阅读完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与生命,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一、诗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诗歌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来说,与其说它是再现、表现或记录、描写人类的生存状态,倒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大概从远古开始,人类的先民们就有这种嗜好:总喜欢将自身的生命历程所获得的生命体验以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神话巫术交揉的时代里,人类的先祖扎根大地、仰望天宇,常常会不期而遇地感受到一种孤独而痛苦、空灵而洒脱的诗情。而把生命历程中感受的诗情艺术地表达出来,就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类的祖先表达诗情的艺术形式固然有多种,如舞蹈、巫术、岩刻、唱歌等,但这些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诗歌。就如同瓦·康定斯基所说:“对内在需要来说,并不存在任何限制,艺术家可以运用任何他们需要的表现形式,缓解灵与肉的骚动,为精神生命寻找一种物化形式的需要,于是,选择或者说创造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1]而为了人类的精神生命寻找一种物化形式的需要,夏吟也选择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其组诗《冰雪灵魂》、《最后的长夜》、《拜祭夕阳的黄昏》等诗歌既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也是对美和爱的绝对信仰。在这些诗歌中,夏吟似乎都在追寻如下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最高意义是什么?个体的完善人格是超时间之维的永恒力量吗?美善的个体生命可以逾越死亡的限定而获得精神的不朽吗?
这是爱与生的步伐/那是夕阳灿烂的光辉/是在这昼夜交替的时刻/把血管里最纯的水放出来酿成的美酒/那是大地和天空在人心中的万丈光芒(见《拜祭夕阳的黄昏》
对于“死亡与生命”——这个最高的哲学命题和最高的美学命题,诗人予以诗意的沉思和哲学化的想象。死亡是生命最高的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悬浮状态,接近于宗教诗歌的灵境,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之美的灵魂升华,它对艺术的心灵震荡着磁场一般的召唤。
在夏吟《拜祭夕阳的黄昏》中,诗人对夕阳爱的忧愁,象征着爱的无常和多种可能性,在诗人这里,只有人类血管里最纯净的血液,才能最终把爱与美融为一体,走向终极;也只有在昼夜交替、阴阳交隔的时刻,在拜祭夕阳的黄昏中,死亡才有资格拯救爱,并且将爱与美带入永恒。
肉体作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活着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活着承担了太多的累,物质的累,知识的累,道德的累,情感的累等。因为累,所以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但生命不应在累与忙碌中沉沦。夏吟的诗歌就是如此,诗人在和夕阳黄昏的对话中蕴涵着对价值生命的追问,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必然要满足自由与幻想这两个精神要求,唯有诗才能引导心灵走向绝对自由的宫殿,也唯有它,生命的个体才可以穷尽一切真理,享受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人格,仰慕到信仰的光辉。唯有由此,诗人也才能把握到自由的现实性和实在性。浮士德也正是在临近死亡的门槛上刹那间获得了绝对的道德和美与爱的无上的幸福。在夏吟的世界里诗与生命已交汇成一种纽带,传递着人世丰富的温情,它属于无私无欲的最高之美——玄妙而空灵,短暂而恒久。
当我们说诗歌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的时候,并不是说诗歌作品中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生命体,而是说借助语言符号这种形式,诗歌从整体上被灌注进了人类涌动的精神生命。也即是说,每一诗歌作品后面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呈现出创造者的精神生命形式,都烙下了创造者的生命印记。
最后的长夜/我们无计将夜光展平成韵/最后也集聚着全部的情感和智慧/细腻听天之阶梯的响音/不闻先知的启示/死亡很近很近/……深入死亡的黑暗孤寂/谁的声音四面八方响起/是我的至亲至爱在摇旗呐喊/为我送来生命的甜草根/嚼咽着,不粘不腻,乳汁般让我焕发生机(见《最后的长夜》)
夏吟用平常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歌颂生命,让人对生命满怀感激。最后的夜啊,缓慢而绝望/一切的疑问来不及解答/一切的热爱来不及表达/一切的心绪来不及书写/……最后的夜死亡使事物毕现本质/我们得以洞悉一切/(见《最后的长夜》)诗人以浪漫的情怀对待生死的态度,对死亡的反思呈现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哲学色彩,从而凝结出了浪漫的人生和诗意的人生。
二、诗是生命的超越
当我们说生命形式是全部诗歌艺术的本质存在形式的时候,并不是说诗歌作品仅仅就是模仿和再现人的生命形式及一切天然有机生命体,而是说其中潜隐着者中华文化的血脉和根须,能够超越生命有限性达到美学和艺术的永恒。就像夏吟在《临终的叮咛》中所写的那样:
“不要哭泣/不要伤心/请给我生命最后的时辰/肃穆神圣庄严与尊贵/……这样的生死相隔,我的爱人/请不要为我肝肠俱粹为我抱憾终身/无论我看上去多么苍白憔悴/请给我着上年轻时与你约会时的穿戴/在这最后的时刻,如果真有来生/我的爱人,你一定要在下一世/早些来与我相知相伴……”
夏吟赋予诗歌以生命,也就使精神生命借助诗歌的形式得以超越生命的自然界限,使自己获得了永恒的存在和诗意的澄明,伴随着时间之轴焕发出新的语境和光彩。诺瓦利斯认为: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返回精神的家园。借用诺瓦利斯的话语转换到美学的世界,则可以说,死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返回精神的家园。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对精神故乡的落叶归根,这种返归可以被理解为超越。可以说,对于“家园的回归”是每一位诗人情感的冲动,是永恒诗意的幻想和渴望,这种超越其实它指向生死的统一性。“不要哭泣/不要伤心/请给我生命最后的时辰……/无论我看上去多么苍白憔悴/请给我着上年轻时与你约会时的穿戴”/诗人的心理结构以情感的信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指向了爱与美的完美境界。生命潜藏着无限的欲望,而爱欲是人类最强、最持久的原欲,而死亡则是最高爱欲的满足。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诗人那为了爱欲竭尽生命所有激情和幻想的创造性活动,使自己和死亡的命运联为一体,达到精神永恒的不朽,从而领悟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最高幸福。
正如宋家宏所说的那样:“女性的诗歌较少营造宏大自然意象,夏吟却歌吟着地球、大海、太阳、高山、时间、天空,在她笔下‘地球,是我们含泪的眼’,云南高原‘像是运动着突然静止的海’。世界是‘我万有万存的城池’,黄河长江是‘祖国母亲的两行浑浊的泪水,祖国妈妈的两只长长飘向天宇的水袖’,很多想象新奇的句子让人耳目一新。是对生命的哲性感悟提升了她的视野,开阔了她的心胸。同时,也是现代生活完成了对女性意识的重构,使她获得了独到的眼光”[2]。夏呤的诗正是用心灵来俯仰空间万象,打通生命的有限与无限,呈现宇宙整体的律动,在她的诗歌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不是那飘渺无际的茫然感,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中国传统诗学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讲究“温柔敦厚”。在《冰雪灵魂》的组诗中,作者却并没有受缚于任何传统的清规戒律,而是用了一组组两极意象的紧张对立:冰与火,柔成刚,黑暗与光明,死亡与生命,走与留,神与人,天之灵、人之君……这些对立意象的狭路相逢,将人类平庸的生命带入了一个富于对立冲突的境地,但这却是更为真实的生命境遇。懦弱的人们常常不愿直面真实境遇,他们更痴迷于和谐的假相。夏吟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选择了揭示而不是掩盖生活的真实,倔强地执著于直面和描绘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的存在本相,并作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
/天之灵,人之君/神,放弃对你仰视是我对你的最大的敬意/请不要给我虚假的想象中的抚慰/给我一道划过天空的明亮弧线吧/……让我洒脱的以你们并作对弈对垒/放射出万丈光辉穿透红尘封锁的年轮(见《拜祭夕阳的黄昏》)
这里体现的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思辨和终极关怀,是以对“生命情感体验”的巨大痛苦和焦虑为代价的。而她却无怨无悔地做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宁愿用自己的肩膀来扛住命运的闸门。画面中人、神之间的对峙、战士一样的妇女、天空明亮的弧线……寄寓着诗人情感的内质,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必然律,在心理深层予以合理的夸张和想象,传达出来生与死之间的沟通性。这也是她作为新一代昭通女性诗人之中坚力量的自觉表现,也因此使得其诗歌更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结语
总之,夏吟的每首诗歌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独特、丰富、深邃的生命体验,而我们也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来品读、赏析、研究其诗歌作品。当用生命的眼光来研读作品时,我们就会发现夏吟诗中的“生命感”都是诗人对神圣生命所进行的各种各样体验的表达,如爱得炽烈、恨得切齿、躁动不安……等等,都是精神生命的显示形式。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龚绍.诗与生命[J].中州学刊,1999,(5).
[2]夏吟.冰雪灵魂[M].北京:银河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