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话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广泛普及,普通话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境。从学生、教师及教学等方面入手,分析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希望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对策。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学前教育;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08-02
普通话课程是为满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社会需求而开设的一门素质基础课。课程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幼儿教师基本素质》中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应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应该能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另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读能力,能胜任对幼儿的语言教学。”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所以对于学生普通话水平要求更高。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广泛实行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难度不断增加,我院的普通话教学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在这种新形式和新要求下,我们必须要对普通话的教学进行改革和研究,积极寻找对策,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口语能力。
一、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的普通话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上,普通话课程往往以教师讲授传统的普通话系统知识、学生模仿为主,实训内容单一、方式单调、条件落后。普通话课程往往以语音知识讲授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础目标,采取先讲后练的教学方法,以方音辩证和朗读训练作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普通话课程与幼教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关联,对学生未来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有效、具体的指导,忽略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同时由于普通话教学课时有限,且缺乏实训条件,大部分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往往都是课堂上教师示范发音要领和朗读技巧,学生模仿学习,而课后却是无资料、无环境、无指导的“三无”学习模式。
(二)教材缺乏职业性和专业性
通过对陕西本地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我发现本省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材使用情况十分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使用原则。教材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定名为《普通话训练》,有的叫《普通话口才训练》,有的直接叫作《普通话水平测试用书》,而且很多高校都选择了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和测试》作为教材。但是这本书的编写思路主要是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从教材内容到课后练习都是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展开的,这样虽然对学生的普通测试有指导和学习价值,但是职业口语技能训练和方法上的实用性和专业特色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專业学生的职业口语需求。
(三)评价和考核方式的陈旧
传统的普通话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都是以普通话的水平测试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即平时演讲成绩+考勤成绩+普通话水平测试模拟成绩,所占比重分别为30%、10%、60%。但是在高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这种考核方式会造成学生学习语言的功利性以及学习的倦怠感,不能全面考核和掌握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效果,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口语能力。
二、改革内容和措施
(一)改革教学、实训模式,营造课堂情境,凸显职业特点
普通话教学要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以培养“标准语音”“职业口语”和“社会交际”三项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语言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普通话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有:
1.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根据幼儿园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借助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等先进教学场所,创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改变传统实训的单调模式。另外,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学、做、练三位一体化”的实训模式。通过课前教育新闻播报、讲故事、情境模拟对话等实训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演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证课融合”,将课程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2.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拓展教学平台,课内、课外结合
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我们应该建立课内、课外两个教学实训项目。课内教学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要内容,采取模块式的教学,通过以测促教、以考为纲的教学思路,全面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率。课外建立普通话语音工作室(童话之声),以小组为单位录制各类节目,如中外美文朗读、头条新闻播报、心灵之约(谈话)节目、幼儿教育前沿(对话)节目,通过视频和微课的形式进行网络直播,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不同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
3.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普通话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要建立课程电子档案,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电子教案、授课计划、实训项目、习题库、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共享,为课程实训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开通网站、博客和微博,实现资源开放化。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博客、微博以及网络直播等开放的网络平台,将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便师生交流沟通。
(二)优化教材内容,贴近专业需求
高职类的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高职院校课程开设的原则和目标,我们要让普通话课程贴近学前教育专业,为就业服务,为岗位服务。针对学生未来工作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和重新建设。 1.合理构建普通话课程教材内容和编排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如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终极目标。教材作为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材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具备合理和独立的体系。高职的普通话教材应该符合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即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通话课程的教材应该建立不同的板块和学习项目,打破传统的以语音基础、发音技巧为主要内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要方向的教材编写体系,建立以普通话语音知识模块、普通话训练模块、一般性口语交际模块和职业口语训练模块为内容的编写系统,真正提升学生的口语技能。
2.教材应该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在案例编写中增加当下的热点话题、网络信息资源和职场情境模拟案例。例如在讲授“轻声训练”时,我编写了一段就业岗位上可能出现的一段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在讲授“儿化训练”时,针对学生职业口语的基本要求,以儿歌朗读表演的形式代替传统的绕口令;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结合当下最热门的访谈栏目《朗读者》,让学生模仿其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大大地丰富了普通话现有教材的内容。
3.教材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多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类书籍和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和信息手段,不断丰富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形式,如教学光盘、教学软件、视听媒体等,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兴的教学形式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图画和教学案例,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评价体系革新,激励机制趋向多元
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大幼儿园输送德、才、技兼备的一线幼儿教师。因此,学前教育的普通话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职业语言需求,首先是自身达到普通话水平的等级要求,其次是对幼儿的语言进行示范矫正以及与幼儿沟通交流。因此,此课程的考核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和具体教学项目进行的以能力为主的全面考核。即考核学生普通话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职业语言能力、指导幼儿普通话发音的能力、参与普通话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定期举行读书会、朗讀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以考促学,全面改革普通话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普通话的各项教学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总之,高职的普通话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这类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语言课程,而是学生职业语言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课程。怎样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过级率,如何做到课程教学理实的一体化,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我们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参考文献:
[1]袁鹏.《普通话及教师口语》课程设置及考核标准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47):220-221.
[2]张少华.“职业口语”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之探讨[J].职大学报,2005,1(4):115-116.
[3]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9-20.
[4]张征.高职普通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9):110-112.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学前教育;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08-02
普通话课程是为满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社会需求而开设的一门素质基础课。课程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幼儿教师基本素质》中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应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应该能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另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读能力,能胜任对幼儿的语言教学。”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所以对于学生普通话水平要求更高。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广泛实行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难度不断增加,我院的普通话教学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在这种新形式和新要求下,我们必须要对普通话的教学进行改革和研究,积极寻找对策,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口语能力。
一、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的普通话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上,普通话课程往往以教师讲授传统的普通话系统知识、学生模仿为主,实训内容单一、方式单调、条件落后。普通话课程往往以语音知识讲授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础目标,采取先讲后练的教学方法,以方音辩证和朗读训练作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普通话课程与幼教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关联,对学生未来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有效、具体的指导,忽略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同时由于普通话教学课时有限,且缺乏实训条件,大部分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往往都是课堂上教师示范发音要领和朗读技巧,学生模仿学习,而课后却是无资料、无环境、无指导的“三无”学习模式。
(二)教材缺乏职业性和专业性
通过对陕西本地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我发现本省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材使用情况十分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使用原则。教材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定名为《普通话训练》,有的叫《普通话口才训练》,有的直接叫作《普通话水平测试用书》,而且很多高校都选择了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和测试》作为教材。但是这本书的编写思路主要是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从教材内容到课后练习都是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展开的,这样虽然对学生的普通测试有指导和学习价值,但是职业口语技能训练和方法上的实用性和专业特色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專业学生的职业口语需求。
(三)评价和考核方式的陈旧
传统的普通话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都是以普通话的水平测试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即平时演讲成绩+考勤成绩+普通话水平测试模拟成绩,所占比重分别为30%、10%、60%。但是在高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这种考核方式会造成学生学习语言的功利性以及学习的倦怠感,不能全面考核和掌握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效果,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口语能力。
二、改革内容和措施
(一)改革教学、实训模式,营造课堂情境,凸显职业特点
普通话教学要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以培养“标准语音”“职业口语”和“社会交际”三项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语言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普通话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有:
1.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根据幼儿园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借助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等先进教学场所,创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改变传统实训的单调模式。另外,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学、做、练三位一体化”的实训模式。通过课前教育新闻播报、讲故事、情境模拟对话等实训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演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证课融合”,将课程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2.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拓展教学平台,课内、课外结合
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我们应该建立课内、课外两个教学实训项目。课内教学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要内容,采取模块式的教学,通过以测促教、以考为纲的教学思路,全面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率。课外建立普通话语音工作室(童话之声),以小组为单位录制各类节目,如中外美文朗读、头条新闻播报、心灵之约(谈话)节目、幼儿教育前沿(对话)节目,通过视频和微课的形式进行网络直播,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不同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
3.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普通话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要建立课程电子档案,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电子教案、授课计划、实训项目、习题库、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共享,为课程实训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开通网站、博客和微博,实现资源开放化。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博客、微博以及网络直播等开放的网络平台,将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便师生交流沟通。
(二)优化教材内容,贴近专业需求
高职类的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高职院校课程开设的原则和目标,我们要让普通话课程贴近学前教育专业,为就业服务,为岗位服务。针对学生未来工作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和重新建设。 1.合理构建普通话课程教材内容和编排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如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终极目标。教材作为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材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具备合理和独立的体系。高职的普通话教材应该符合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即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通话课程的教材应该建立不同的板块和学习项目,打破传统的以语音基础、发音技巧为主要内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要方向的教材编写体系,建立以普通话语音知识模块、普通话训练模块、一般性口语交际模块和职业口语训练模块为内容的编写系统,真正提升学生的口语技能。
2.教材应该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在案例编写中增加当下的热点话题、网络信息资源和职场情境模拟案例。例如在讲授“轻声训练”时,我编写了一段就业岗位上可能出现的一段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在讲授“儿化训练”时,针对学生职业口语的基本要求,以儿歌朗读表演的形式代替传统的绕口令;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结合当下最热门的访谈栏目《朗读者》,让学生模仿其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大大地丰富了普通话现有教材的内容。
3.教材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多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类书籍和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和信息手段,不断丰富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形式,如教学光盘、教学软件、视听媒体等,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兴的教学形式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图画和教学案例,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评价体系革新,激励机制趋向多元
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大幼儿园输送德、才、技兼备的一线幼儿教师。因此,学前教育的普通话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职业语言需求,首先是自身达到普通话水平的等级要求,其次是对幼儿的语言进行示范矫正以及与幼儿沟通交流。因此,此课程的考核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和具体教学项目进行的以能力为主的全面考核。即考核学生普通话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职业语言能力、指导幼儿普通话发音的能力、参与普通话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定期举行读书会、朗讀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以考促学,全面改革普通话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普通话的各项教学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总之,高职的普通话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这类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语言课程,而是学生职业语言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课程。怎样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过级率,如何做到课程教学理实的一体化,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我们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参考文献:
[1]袁鹏.《普通话及教师口语》课程设置及考核标准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47):220-221.
[2]张少华.“职业口语”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之探讨[J].职大学报,2005,1(4):115-116.
[3]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9-20.
[4]张征.高职普通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