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建园于1958年,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上海市首批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六十余年的办园历程中,我园形成了“青荷教育”办园思想。“荷”的高洁品格贯穿于幼儿园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形象地寓意在艺术教育中成长的幼儿如同一株新荷亭亭玉立;“青”代表蓬勃的生命力;“青荷”又音同“亲和”,传递的是“人本情怀,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与发展追求。
我园的园本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特色性课程和选择性活动,其中的特色课程——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并进行系统研究,活动形式混龄混班,内容、材料由幼儿参与准备,按“章程”“条例”开展活动,形成了语言类、音乐类和美术类3类共12个小社团,构建了完善的课程实施方案。本文以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为例,阐述“青荷”理念下园本课程制度的建设、实施及成效。
我园的课程建设根植于“青荷”文化,概括起来是“亲历师幼视界,荷(hè)幼儿之发展,实现教育共可能”。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走向引领,以“人”为核心,打破园长对课程领导的专属,打破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主导;二是从标准走向个性,从行政走向学术,以促进师幼共同发展为管理目标。
以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为例,在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引领下,形成了“视界,我与孩子共可能”的课程理念,课程建设始终关注教师与幼儿的课程主体地位,社团由幼儿自选、自组、自建,团长由幼儿担任,凸显低结构的活动本质,发展自主表达的艺术审美能力。每个社团有两名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聚焦幼儿在小社团中合作、互助等社会性发展,探索提升幼儿创造、合作与坚持等学习品质的方法。教师与幼儿在这种新颖的艺术活动课程交往中实现视界共融。
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的研究,由园长领衔科研骨干、教研组长组成专门的课程管理中心展开,多年的系统研究不仅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延伸天地,也让每一位教师全程、主动、合作地卷入其中。
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凸显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和相互作用,课程管理中心构建了“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小社团课程实施操作指引”“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各个社团指导教师和幼儿一起制订了“社团章程”“团长竞选机制”等一系列小社团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
比如“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见图1),这是每年小社团招募活动中都需要运用到的机制,在多次的社团招募实施中,课程管理中心与教师共同研究补充了选团指导机制、多元招募机制、幼儿自主报名机制。此机制的运作对应招募的三个步骤:首先,发放报名表,通过班主任选择、家长协助等方式进行选团指导,幼儿初步选择社团;其次,通过海报展示、集中表演、巡回展演、广告宣传等多元方式开展现场招募;最后,由幼儿自主报名选择参加哪个小社团。通过建立诸如此类的课程制度,确立了教师与幼儿双方的课程自主权,也为在小社团活动课程中实现艺术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园目前形成的3类12个社团经历了多次的交替与更新,其更新的过程正是在上述“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的运作中完成的。
(一)问题:幼儿自主选择与课程实施效果的兼顾
每年9月开学伊始,不少小社团的小团长们先到各个班级进行宣传,等到招募那天大家在操场上支起大大小小十几个“摊位”。可是,每个小社团招募到的小团员人数却十分不平衡。
【招募现场】
“我型我秀”社团的严老师边收拾场地边叹气:“唉,我们太惨了,只招到了8个孩子,而且基本上都是中班的。”本场大热门“小不点泥巴”社团的詹老师也在叹气:“唉,你们是太少了,我们是太多了,我感觉活动室要坐不下了。”严老师说:“要不你们的小朋友给我们一点?但不知道小朋友愿不愿意。”
现场招募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多次出现。“我型我秀”社团不仅无法开展混龄式活动,更达不到开展活动所需的人数;“小不点泥巴”社团的詹老师和“巧手DIY”社团的庄老师则烦恼她们招募到的团员大大超出了专用活动室所能容纳的人数。教师们希望通过自行调配人数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调配是否符合幼儿意愿,她们也有所担忧。于是,课程管理中心组织教师们展开了讨论。
课程管理中心认为,教师们的担忧表明我们试图基于“多方参与”的机制内涵来解决幼儿自主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矛盾。许多教师表示,如果经过询问幼儿同意更换社团,使各个社团的人数得以平衡,课程的实施效果更能得到保障,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也有教师提出:“如果孩子们不愿意,我们也不能强行把他们安排到其他社团。”
经过讨论,大家都感觉到无论是去人数超额的社团把小朋友招揽回来,还是由教师平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人数,仅从招募人数上想办法并非长久之计,我们需要回到招募机制本身让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应对:机制中所指向的课程主体再分析
“青荷”管理的理念来自哲学交往理论,交往的双方是“我”与“你”的关系,具体体现为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教师与课程管理中心之間的平等,交往的一方能摒弃以往仅从自己的视角去思索另一方需要知道的前经验储备,而是“以对话者的身份进入到对方当下的状态”,课程由“我”与“你”共建。
在“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包含的三个运作机制中,“多元招募”与“选团指导”机制的主体是成人(教师与家长),“自主报名”的主体是幼儿,在强调让儿童有自主选择权利的同时,首先成人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想方设法拓展艺术学习中的内容与形式,让社团的活动、招募方式更吸引幼儿,真正获得幼儿的青睐,这才符合“师幼视界共融”的课程理念。
(一)动态调整机制:凸显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对话
加入“动态调整”(见下页图2),包括两个方面:
1.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充分运用活动策划书,师幼共同策划活动,让幼儿承担更多的责任,发展与同伴、教师合作的能力。
从教师主体出发,思考招募内容与形式是否生动全面。如“我型我秀”社团的老师说道:“我们招募的内容、形式已经生动全面地呈现了社团活动的内容,孩子们不愿意来的根源可能在于社团课程本身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模特走台’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虽然有好听的音乐、优美的动作,但只是跟随音乐展示服装、玩具、作品,孩子们创作空间有限,久而久之兴趣减弱。”
可见,问题指向的是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足。于是,社团老师和幼儿共同出谋划策,“我型我秀”社团在新学期针对这些不足进行调整,师幼共同策划了“欢唱大PK”“我是小舞者”等不同的内容。但在第二年招募中,“我型我秀”社团招募到的团员依然不足10人。
“超级童声”社团和“舞林大会”社团的老师认为,“我型我秀”社团新的内容与他们社团的内容有所重复,在招募时喜欢唱歌跳舞的孩子还是更偏好“超级童声”与“舞林大会”。课程管理中心认为,对于连续两年招募人数低于10人的社团应该向教师、幼儿发出征询:是否可以取消该社团?
2.幼儿不仅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还能拥有更改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再次招募时调整,也可以在体验了1~2次社团活动后调整。
招募后,常有班级老师与社团老师个别沟通,有的孩子和家長招募结束的第二天就提出要调换社团,说前一天没想清楚。所以,部分社团开展第二次招募,想要重新招募、补充招募的社团都可以报名,幼儿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重新选择社团。另外,在招募中根据社团活动室的规模设定最高人数,招满即停止招募。
(二)社团更新机制:综合课程架构与师幼需求
加入“社团更新”(见下页图2),包含三个步骤:
1.问卷调查。每学期社团报名统计后,由课程管理中心负责针对社团人数少于10人的社团,设计“社团需求调查问卷”,向全体教师与幼儿发放。
2.需求分析。由于每个社团活动室的人数承载量有限,要保证所有幼儿参与到小社团中,小社团需要维持一定的数目。当某个社团被取消之后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兴趣、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均衡,制订出社团需求,由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将其与问卷分析报告相结合,形成“自然筛选分析报告”和最终意见。
3.更新公示。由社团管理中心根据意见向幼儿、社团指导教师发布淘汰公示,同时征集新社团的创设意见。
“金话筒”小社团就是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中诞生的。看电视是孩子们一直津津乐道的娱乐活动,有段时间,“主持人大赛”“笑傲江湖”等节目盛行,孩子们对电视台的主持人大赛、相声等语言类节目感兴趣,不少班级都出现了“播报新闻”“天气预报”等区域活动内容。小社团中偏语言类表达表现的社团只有“梦幻剧场”,这远不能满足全园中大班幼儿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发展需求。我们将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整合,成立了“金话筒”小社团,初步尝试开展活动。
电视节目五花八门,除了原来创设的“主持人大赛”“播报新闻”等,孩子们总会带来许多新的活动创意:电视购物、电视配音、潮童天下、小记者现场采访、荷韵社……
有孩子说:“我们想看动画片,可以放动画片吗?”
“给你们喜欢的动画片配音怎么样?”我想,可以借助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我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赞同。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片段带到“金话筒”社团,和大家一起欣赏动画片,跟随画面用夸张语言来配音。
“我奶奶最爱在电视里买东西了!”
“那是电视购物!”
“我们也可以在‘金话筒’卖东西啊,我们也有电视台的。”
于是,团员们带来了各种自己喜欢的玩具、用品、图书,因为是自己熟悉的物品,团员能够很流利地介绍物品特点。
很多团员学了“德云社”里面经典的相声片段,每次活动都争先恐后到舞台上表演给大家看,特别是小社团的副团长,剃了一个跟小岳岳(相声演员岳云鹏)一样的发型,给大家表演自己学的绕口令。
团员们问:“你长得和小岳岳一样,那你会说相声吗?”
“我只会说一句。”
“那不行的,小岳岳可以说很好听的相声呢。”
副团长找到了我:“老师,我要说相声,可以给我找一个小朋友说的相声吗?我学会了可以表演给大家看呢!”
于是,我们和副团长一起找了一个儿童相声,他学会了开心地表演给大家看。团员们激动地说:“你说得比小岳岳好听,我们也要说!”
就这样,“荷韵社”开张了,每次活动,“荷韵社”里都有许多团员去表演相声和绕口令。
“金话筒”小社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活动风格,成为12个社团中的又一热门选择,每次招募时也是人头攒动。
在这种机制之下,教师有了更多的空间思考:怎样组织实施课程才能有重点地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上至团长,下至团员都是社团的主人,活动的形式、内容、场所、时间等,团员们都能自信、自主地发表意见,幼儿的自主性、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以小社团为载体构建教师社群,将教师主体置于课程管理中,通过有实践梯度的专题小组机制,针对不同课程需求,教师以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研修学习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教研组、教学伙伴式社群、项目研究式社群、专业发展式社群和师徒结对式社群等,突破固定的教研组群体,形成教师之间专业融洽、视界融合的有效联系。教师之间专业特长互补,实践专长与研究专长互补,这样的专业互助更有实效。
以人为本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有助于我们捕捉发现孩子们在各类活动中的态度与需求,激活教师们的专业智慧,让幼儿园的课程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我园的园本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特色性课程和选择性活动,其中的特色课程——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并进行系统研究,活动形式混龄混班,内容、材料由幼儿参与准备,按“章程”“条例”开展活动,形成了语言类、音乐类和美术类3类共12个小社团,构建了完善的课程实施方案。本文以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为例,阐述“青荷”理念下园本课程制度的建设、实施及成效。
一、自主共融:管理理念引领下的课程制度建设
我园的课程建设根植于“青荷”文化,概括起来是“亲历师幼视界,荷(hè)幼儿之发展,实现教育共可能”。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走向引领,以“人”为核心,打破园长对课程领导的专属,打破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主导;二是从标准走向个性,从行政走向学术,以促进师幼共同发展为管理目标。
以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为例,在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引领下,形成了“视界,我与孩子共可能”的课程理念,课程建设始终关注教师与幼儿的课程主体地位,社团由幼儿自选、自组、自建,团长由幼儿担任,凸显低结构的活动本质,发展自主表达的艺术审美能力。每个社团有两名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聚焦幼儿在小社团中合作、互助等社会性发展,探索提升幼儿创造、合作与坚持等学习品质的方法。教师与幼儿在这种新颖的艺术活动课程交往中实现视界共融。
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的研究,由园长领衔科研骨干、教研组长组成专门的课程管理中心展开,多年的系统研究不仅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延伸天地,也让每一位教师全程、主动、合作地卷入其中。
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凸显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和相互作用,课程管理中心构建了“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小社团课程实施操作指引”“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各个社团指导教师和幼儿一起制订了“社团章程”“团长竞选机制”等一系列小社团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
比如“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见图1),这是每年小社团招募活动中都需要运用到的机制,在多次的社团招募实施中,课程管理中心与教师共同研究补充了选团指导机制、多元招募机制、幼儿自主报名机制。此机制的运作对应招募的三个步骤:首先,发放报名表,通过班主任选择、家长协助等方式进行选团指导,幼儿初步选择社团;其次,通过海报展示、集中表演、巡回展演、广告宣传等多元方式开展现场招募;最后,由幼儿自主报名选择参加哪个小社团。通过建立诸如此类的课程制度,确立了教师与幼儿双方的课程自主权,也为在小社团活动课程中实现艺术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多方参与:课程制度实施中的主体权利明确
我园目前形成的3类12个社团经历了多次的交替与更新,其更新的过程正是在上述“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的运作中完成的。
(一)问题:幼儿自主选择与课程实施效果的兼顾
每年9月开学伊始,不少小社团的小团长们先到各个班级进行宣传,等到招募那天大家在操场上支起大大小小十几个“摊位”。可是,每个小社团招募到的小团员人数却十分不平衡。
【招募现场】
“我型我秀”社团的严老师边收拾场地边叹气:“唉,我们太惨了,只招到了8个孩子,而且基本上都是中班的。”本场大热门“小不点泥巴”社团的詹老师也在叹气:“唉,你们是太少了,我们是太多了,我感觉活动室要坐不下了。”严老师说:“要不你们的小朋友给我们一点?但不知道小朋友愿不愿意。”
现场招募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多次出现。“我型我秀”社团不仅无法开展混龄式活动,更达不到开展活动所需的人数;“小不点泥巴”社团的詹老师和“巧手DIY”社团的庄老师则烦恼她们招募到的团员大大超出了专用活动室所能容纳的人数。教师们希望通过自行调配人数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调配是否符合幼儿意愿,她们也有所担忧。于是,课程管理中心组织教师们展开了讨论。
课程管理中心认为,教师们的担忧表明我们试图基于“多方参与”的机制内涵来解决幼儿自主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矛盾。许多教师表示,如果经过询问幼儿同意更换社团,使各个社团的人数得以平衡,课程的实施效果更能得到保障,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也有教师提出:“如果孩子们不愿意,我们也不能强行把他们安排到其他社团。”
经过讨论,大家都感觉到无论是去人数超额的社团把小朋友招揽回来,还是由教师平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人数,仅从招募人数上想办法并非长久之计,我们需要回到招募机制本身让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应对:机制中所指向的课程主体再分析
“青荷”管理的理念来自哲学交往理论,交往的双方是“我”与“你”的关系,具体体现为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教师与课程管理中心之間的平等,交往的一方能摒弃以往仅从自己的视角去思索另一方需要知道的前经验储备,而是“以对话者的身份进入到对方当下的状态”,课程由“我”与“你”共建。
在“幼儿自主社团选择机制”包含的三个运作机制中,“多元招募”与“选团指导”机制的主体是成人(教师与家长),“自主报名”的主体是幼儿,在强调让儿童有自主选择权利的同时,首先成人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想方设法拓展艺术学习中的内容与形式,让社团的活动、招募方式更吸引幼儿,真正获得幼儿的青睐,这才符合“师幼视界共融”的课程理念。
三、动态更新:课程机制完善后的成效与反思
(一)动态调整机制:凸显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对话
加入“动态调整”(见下页图2),包括两个方面:
1.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充分运用活动策划书,师幼共同策划活动,让幼儿承担更多的责任,发展与同伴、教师合作的能力。
从教师主体出发,思考招募内容与形式是否生动全面。如“我型我秀”社团的老师说道:“我们招募的内容、形式已经生动全面地呈现了社团活动的内容,孩子们不愿意来的根源可能在于社团课程本身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模特走台’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虽然有好听的音乐、优美的动作,但只是跟随音乐展示服装、玩具、作品,孩子们创作空间有限,久而久之兴趣减弱。”
可见,问题指向的是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足。于是,社团老师和幼儿共同出谋划策,“我型我秀”社团在新学期针对这些不足进行调整,师幼共同策划了“欢唱大PK”“我是小舞者”等不同的内容。但在第二年招募中,“我型我秀”社团招募到的团员依然不足10人。
“超级童声”社团和“舞林大会”社团的老师认为,“我型我秀”社团新的内容与他们社团的内容有所重复,在招募时喜欢唱歌跳舞的孩子还是更偏好“超级童声”与“舞林大会”。课程管理中心认为,对于连续两年招募人数低于10人的社团应该向教师、幼儿发出征询:是否可以取消该社团?
2.幼儿不仅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还能拥有更改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再次招募时调整,也可以在体验了1~2次社团活动后调整。
招募后,常有班级老师与社团老师个别沟通,有的孩子和家長招募结束的第二天就提出要调换社团,说前一天没想清楚。所以,部分社团开展第二次招募,想要重新招募、补充招募的社团都可以报名,幼儿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重新选择社团。另外,在招募中根据社团活动室的规模设定最高人数,招满即停止招募。
(二)社团更新机制:综合课程架构与师幼需求
加入“社团更新”(见下页图2),包含三个步骤:
1.问卷调查。每学期社团报名统计后,由课程管理中心负责针对社团人数少于10人的社团,设计“社团需求调查问卷”,向全体教师与幼儿发放。
2.需求分析。由于每个社团活动室的人数承载量有限,要保证所有幼儿参与到小社团中,小社团需要维持一定的数目。当某个社团被取消之后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兴趣、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均衡,制订出社团需求,由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将其与问卷分析报告相结合,形成“自然筛选分析报告”和最终意见。
3.更新公示。由社团管理中心根据意见向幼儿、社团指导教师发布淘汰公示,同时征集新社团的创设意见。
“金话筒”小社团就是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中诞生的。看电视是孩子们一直津津乐道的娱乐活动,有段时间,“主持人大赛”“笑傲江湖”等节目盛行,孩子们对电视台的主持人大赛、相声等语言类节目感兴趣,不少班级都出现了“播报新闻”“天气预报”等区域活动内容。小社团中偏语言类表达表现的社团只有“梦幻剧场”,这远不能满足全园中大班幼儿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发展需求。我们将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整合,成立了“金话筒”小社团,初步尝试开展活动。
【“金话筒”小社团活动记录】
电视节目五花八门,除了原来创设的“主持人大赛”“播报新闻”等,孩子们总会带来许多新的活动创意:电视购物、电视配音、潮童天下、小记者现场采访、荷韵社……
有孩子说:“我们想看动画片,可以放动画片吗?”
“给你们喜欢的动画片配音怎么样?”我想,可以借助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我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赞同。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片段带到“金话筒”社团,和大家一起欣赏动画片,跟随画面用夸张语言来配音。
“我奶奶最爱在电视里买东西了!”
“那是电视购物!”
“我们也可以在‘金话筒’卖东西啊,我们也有电视台的。”
于是,团员们带来了各种自己喜欢的玩具、用品、图书,因为是自己熟悉的物品,团员能够很流利地介绍物品特点。
很多团员学了“德云社”里面经典的相声片段,每次活动都争先恐后到舞台上表演给大家看,特别是小社团的副团长,剃了一个跟小岳岳(相声演员岳云鹏)一样的发型,给大家表演自己学的绕口令。
团员们问:“你长得和小岳岳一样,那你会说相声吗?”
“我只会说一句。”
“那不行的,小岳岳可以说很好听的相声呢。”
副团长找到了我:“老师,我要说相声,可以给我找一个小朋友说的相声吗?我学会了可以表演给大家看呢!”
于是,我们和副团长一起找了一个儿童相声,他学会了开心地表演给大家看。团员们激动地说:“你说得比小岳岳好听,我们也要说!”
就这样,“荷韵社”开张了,每次活动,“荷韵社”里都有许多团员去表演相声和绕口令。
“金话筒”小社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活动风格,成为12个社团中的又一热门选择,每次招募时也是人头攒动。
在这种机制之下,教师有了更多的空间思考:怎样组织实施课程才能有重点地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上至团长,下至团员都是社团的主人,活动的形式、内容、场所、时间等,团员们都能自信、自主地发表意见,幼儿的自主性、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以小社团为载体构建教师社群,将教师主体置于课程管理中,通过有实践梯度的专题小组机制,针对不同课程需求,教师以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研修学习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教研组、教学伙伴式社群、项目研究式社群、专业发展式社群和师徒结对式社群等,突破固定的教研组群体,形成教师之间专业融洽、视界融合的有效联系。教师之间专业特长互补,实践专长与研究专长互补,这样的专业互助更有实效。
以人为本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有助于我们捕捉发现孩子们在各类活动中的态度与需求,激活教师们的专业智慧,让幼儿园的课程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