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就业结构变革的测度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fe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加强了第二产业(工业)就业人数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数稳步提高。所以,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或比重的加大可视为就业结构变革的测度之一。而新技术革命首先是一场“信息革命”,它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发达国家就业结构中专门从事信息业的劳动力的增长。因此,信息业的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可视为就业结构变革的测度之一。
  【关键词】就业;结构;变革;测度
  一、服务业的增长
  大约50多年前,柯林·克拉克在他所著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从分析角度将经济划分为三个部类——初级、二级、三级。初级部类主要是农业,二级部类主要是制造业,即工业;三级部类是服务业。任何经济都是三者按不同比例的组合。但是克拉克认为,随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由于各部类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大量劳动力将沿着一条必然的轨道进入制造业。而随着一个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对服务业产生更大需求,从而使劳动力相应地向那个方向流动。而经济进步被定义为劳动力从一个部类向另一个部类转移的速率,这个速率是三个部类之间生产率之差的函数。把服务业就业增长当作重要标志以考察向发达社会过渡的著名学者,当推美国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参照克拉克的观点,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第一个、也是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制造业生产,而是就职于服务业——这个行业大致包括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卫生、娱乐、研究、教育和政府等方面。服务业增长的真正动因是制造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带来劳动力向第三部类转移。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它说明“夕阳工业”的提法并不十分确切。其实,说制造业衰落,主要是就第二产业部门大量裁员而言的。看来,现在大多数人都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没有强大的潜在的工业基础,服务部门决不会有真正的扩大。正如莱斯特·瑟罗所指出的:“如果工业高度发展的美国濒于衰亡,那么那些供工业使用的服务业也随之衰亡。”
  应该指出,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是否如贝尔所说,就是服务经济,这是值得推敲的。连贝尔本人也说,后工业社会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之上,这里重要的既不是体力,也不是能量,而是信息。但是按照人们通常对服务业的理解,人们很难通过服务经济把握后工业社会的这个特征。这里人们不仅要对“服务”的含义重新理解,而且也会提出一个简单而明显的事实:提高商品工业的生产率和产出,比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和产出快得多。在商品生产方面,机器代替人比较容易,但在服务业则不然。由于服务业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所以其生产率不可避免地要低于工业。这就是说,服务业就业人数的上升是在于消化工业剩余的劳动力,它本身并不足以成为后工业时期科技生产力发达的标志。
  随着高技术长人经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加大已成定势。不过,这要以我们对“服务”的含义重新理解为前提。“服务”一词,如果一般地使用,容易使人对社会的实际变化趋势产生误解。在许多农业国家,因为劳动力十分便宜,而且通常处于半失业状态,所以服务人员的比例很高,但这种服务主要是个人性的。在工业社会,由于生产的需要,另外一些类型的服务不断增加,如交通运输和分销等。但在后工业社会,受到重视的是又一类型的服务。服务被贝尔分为个人服务、辅助生产服务、人事方面的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几大类。正是后两类服务的增加,对后工业社会有着决定意义。它表明在大学、研究单位、企业和政府中,专业和技术人员在各种职业中将占主要部分。
  二、专业与技术领域的增长
  确定就业结构的变革,较之考察服务经济,考察体脑比的改变要更好一些。高技术长入经济,最惊人的工作变化是专业和技术领域就业的增长。在美国,其增长率为总就业人数平均增长率的两倍。1940年,社会中这类人员有390万,1975年达到1320万,从而仅次于半熟练工人,位居国家八类就业中的第二位。进一步分析资料,将会发现一个更为完整的图景:专业、技术人员总的增长率是劳动力平均增长率的两倍,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率却是劳动人口增长率的3倍。到1975年,美国约有55万科学家和几乎150万名工程师。
  1.蓝领和白领。向高技术社会的转变,不仅表现在人们的工作从哪个产业向哪个产业的转移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类型的变化上。在西方,蓝领工人的出现,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个现象。这些工人经过几周的训练,便可以从事机器作业所需的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在工业社会,蓝领工人是劳动力中最大的一类。但是随着服务经济的扩展,办公、教育和政府的作用突出了,这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工作领域向白领工作的转变。1956年,美国就业结构中白领工人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此后白领工人对蓝领工人之比稳步上升,到1970年超过了5:3。
  蓝领工人大多分布在制造业,但是并非所有的制造业部门的工人都是蓝领工人,正如并非所有服务业工作都是白领工人的工作一样。也就是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有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服务业的运输工人和汽车修理工,也是蓝领工人;而制造业中也有白领工人,如工程师、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事员和推销员等等。所不同的是,在服务业中,白领工人占的比例大一些;在制造业中,蓝领工人占的比例大一些。但是,随着工厂劳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中白领工人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蓝领工人正转化为白领工人,从直接参与生产的角色变为非直接参与生产的角色,他们的工作岗位已不在装配线,而在看管、维护和修理机器。
  2.专业与技术人员。白领工人人数超过蓝领工人,首先反映了脑力劳动在高科技社会的中心地位。体脑比的转变,比用第三产业的服务经济,更好地反映了高技术社会的本质特征。对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过渡,美国未来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是用“第三次浪潮”来加以描绘的。他认为,“第三次浪潮”是以电子工业、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整个社会极大地依赖于信息,主要特征是知识化。人的主要能力不是靠体力,而是靠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脑力。知识的生产将成为首要的“工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虽然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是引人注目的,但美国职业结构中最惊人的变化还是白领工人中专业和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为劳动力平均增长率的两倍。1940年,专业与技术人员只有390万;到24年后的1964年,他们人数上升到860万;到1980年,专业与技术人员的人数更上升到1550万,占整个就业总人数的16.3%,仅次于职员的人数,成为美国九类职业中的第二大职业;到20世纪末更上升到第一位。
  专业和技术人员的数目是指数增长的,突出反映了就业结构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侧面,,即科技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在工业社会向高科技社会过渡时期,具有专业知识人员的需求量大增,往往会出现各种科技人才供不应求,严重短缺的现象。据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预测,到2010年,美国将缺少7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据日本科学技术厅预测,到2005年,如果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日本将缺少51万名科研人员。德国今后20年内将缺少10万名电脑技术人员。因此,可以预料,围绕人才的国际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三、信息业的崛起
  丹尼尔·贝尔是谈论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人,但是后工业社会的标志究竟是什么,他未说清楚。1982年,奈斯比特发表了他的新著《大趋势》,在仔细地考察了所谓服务业之后他指出,人们误解了后工业社会的经济,以为它就是服务经济,就是大多数人不再生产货物、只提供服务的经济。实际上,对服务业的这种理解是不妥当的。因为,绝大多数服务业工作者从事的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的工作。奈斯比特进一步指出,认清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类型取决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很清楚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即为农业社会;以工业为主的社会,即为工业社会;以信息业为主的社会,即为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观察容易,衡量难。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的有关研究。1977年,波拉特发表了《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的九卷报告。他将国民经济分为四大产业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他又进一步将信息业分为两个部门:把那些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劳务的产业称为第一信息部门;而把政府或非信息企业为了内部消耗而创造出的一切信息服务,称为第二信息部门。
  波拉特的研究异常仔细。他首先选出容易辨认的信息行业,并计算其经济价值。据波拉特计算,美国1967年国民总产值中有25%来自第一信息部门,也即由生产、处理及分配信息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生产的。至于第二信息部门,波拉特改用在非信息行业中识别出劳动者的方法来计算其经济价值。
  把两信息部门加在一起,波拉特得出结论,美国1967年信息经济在国民总产值中大约占46%,占收入的53%,信息经济的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为45%。反映了一个世纪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及职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用波拉特方法分析美国劳动力从1860~1980年的相对分布情况。
  由此看来,随着高技术长入经济,工业劳动力减少与农业劳动力减少一样也是大趋势。当工业劳动减少时,劳动力下一步流到哪里?正如我们才看到的,服务业和信息业是主要出路。其中,传统意义的第三产业只吸收一部分。大部分将为信息服务业所吸收。信息服务业是增加就业机会的主要源泉,21世纪中国也将如此。
  四、结语
  信息服务业虽然有比传统服务业甚至更大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但它所创造出来的职位,是以智能或知识为基础的,并不是只要有劳动力供给就能随时填补。围绕着高技术产生的希望也好,担忧也好,都必须结合到下岗工人再就业难等这些事实来考虑。这样教育的战略重要性又一次突出地被提出来。信息经济是以人才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如果国民有良好教育,结构性调整就能顺利完成;如果国民素质不高,就是信息服务业展现了广阔的劳动前景,结构性失业也将会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研究.1998
  [2]刘涛.《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
其他文献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国内早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子学”并用,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更流行使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研究,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外部环境、发展渊源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对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關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一般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
初中化学是初中最后一年开的新课程.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
概念:幼儿因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45分钟课堂要效率,怎么提高、怎么样能使学生能学会、学懂会用.是很多教师犯愁的大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但自己要学会反思,而且要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以促进教学的发展.主要从五个方面做起:一、注意课堂练习中反思能力的
思想品德是培养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课程.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必不可少的因素.在道德情感中有积极的情感,例如对正义的崇敬感,对国家,对集体的
许多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只需要把公式交给学生,多加练习就事半功倍了.可我不这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运用教学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期刊
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思想大潮涌动。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主体之一的国有建筑
虽然学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但是他们的这种“才情”需要提升,需要“才情”的个性优化,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