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撬动初中育人模式变革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id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中考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考试科目由“固定套餐”,变成了语数外加选考科目的“点餐”,这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初中的育人模式如何从模板化培养进化成个性化培养?如何协调学科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发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学科学习与其兴趣爱好结合?如何将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提升进行有效衔接……
  课程的品质决定了学校的品质。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以下简称“仁和中学”)以课程建设撬动学校的育人模式变革。学校围绕“和”文化教育理念,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素养的系统考量,认真研究初中阶段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整体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既顺应了中高考改革的需要,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就了一条多彩之路。

一、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系统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1.“和”文化理念的思考
  我们在深刻理解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去开发和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仁和”既是我们学校的校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仁字从“人”从“二”,其基本含义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我们以“立天地,以仁为先,润桃李,以和为心”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既是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仁和学子有一颗仁爱之心,对他人能够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友爱;又希望仁和人在与人和谐相处的同时做到“和而不同”,实现多元发展。
  2.“和”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围绕“和”文化教育理念,以地方性、趣味性、实践性为课程开发依据,以学校、教师、学生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立足于自主选择、个性化成长、综合素养提升等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课程,构建了“一主线、三面向、五领域”的“和”文化课程体系。

  学校始终秉持“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让孩子的梦想开花”的宗旨,不断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基础学科、科技探秘、人文艺术、身心健康、综合实践等五大类近50门校本课程,包括数学实验、品读《论语》、有趣的经济学、地理学拓展、老北京儿童游戏的研究与写作、唐诗宋词比较阅读、探寻历史足迹、小球马拉松、北斗导航、机器人、播音主持、蛋雕、草编、烙画、榫卯、足球、国画等。
  3. 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则将学生从书本知识引向生活实践,带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得以加深、巩固、拓展和补充,让学生懂得学海无涯,学无止境。2015年,仁和中学就开始进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研究”,把课堂从教室移至国子监、颐和园、博物馆、科技馆等众多社会场馆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更为广阔的知识,自主探究、互助学习、拓宽视野,开发了多样性、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建立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序列为传统文化:北京的孔庙国子监-南京的夫子庙-山东的曲阜;第二序列为览胜品读:颐和园长廊品三国-华夏名亭园(陶然亭)读醉翁-雪芹小道赏红楼;第三序列为京味文学: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博物馆-老舍故居;第四序列为科技之光: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自然博物馆-高校实验室-牛栏山酒厂;第五序列为自然之旅:北京国际鲜花港-汉石桥湿地-玫瑰情园。   经过本校教师与资源单位的不断沟通与磨合,学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课程实施体系,具体分为课前准备、实施参观、成果展示与评价三大部分。比如:“授业鲜花港,踏歌万花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涉及语文、历史、生物、地理四门学科。活动中,各学科教师在与本学科任务相关的景点进行知识讲解:语文教师针对形态各异的熊猫进行文字细节描写的指导;历史老师为学生讲解水车的历史、用途和制造原理;生物老师为学生讲解植物的生长环境、种类、分布以及培育方式;地理老师带领学生认识路标,规划参观路线。
  4. 实施全方位评价,保障课程扎实有序推进
  “和”文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使得学校课程生态空前活跃。为了确保课程的科学设计与顺利实施,学校十分重视评价这一环节,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持续推进对教师、学生、课程的全方位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教案,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同事、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评议等;教师的教学获奖记录,区校级课堂展示、评优课中的表现等也作为评价参考。对学生的评价采用“日常性评价”与“展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学生学习能力观察量表》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等工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以及课程参与度、课程达成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课程的评价重点在于关注课程内容主题的适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基于学生的反馈持续推进课程体系的充实和完善。

三、因“层”施教,打造和谐共生的高效课堂


  中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思想中,强调“学”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在新中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仁和中学着力推进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学生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谐共生的高效课堂逐渐成型。
  1. 管理层:顶层设计,发挥引领作用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准备阶段,学校领导层分别召开了领导班子会、班主任会、任课教师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动员会。经过多方交流,反复征求意见,学校完成了分层教学的基本设计。
  在经过对各个学科的教学水平、学生水平和教师能力进行仔细调研后,仁和中学决定选择初二年级作为分层教学试点年级。初一的学生刚刚入校,学校主要是帮助其做好小升初的衔接,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开始,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表现和成绩上差异逐渐显现,开始出现“分水岭”。因此,在初二年级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层初步包括三类:拓展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很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点拨和方法的指导)、培优层(学生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师留给的任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目标层(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成绩不理想,需要教师强化基础知识并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2. 教师层:分层施教,确保以生为本
  实行分层教学后,学科教师在同一时间同时上课,无法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完成个体备课,确保统一进度的同时又能够分层讨论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真正做到因“层”施教。拓展层要开拓视野,以思维训练为主,主要由具有高中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培优层在教学的深度、精度、广度上可适当拓展,确保紧扣课标,由具有多年初中一线教学经验和高中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目标层学生以夯实基础为主,适当进行教学内容拓展,要注意难度、梯度和速度,由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班主任来承担教学任务。
  3. 学生层:调动能动性,选择适合的教育
  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就读层次,学校依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定期的动态调整。例如:处于B层上游学生的水平能力,与处于A层末端的学生其实较为相近;每经过一段时间,学校就会对不同层次间的学生进行微调。这种方式以进步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要求成长。
  分层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关注度得到极大提升,教师的授课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自信心也随之提升,课堂实现了和谐共生。经过对初二年级试点分層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学校现在在初中三个年级都开始推行数学、物理的分层教学。
  随着新中考选科选考改革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多元化,学校课程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今,我校的分层教学升级为“2.0版”,即从分层走班到分层分类走班。初三年级的课堂呈现如下形态:数学学科分层走班,政史地化生五门学科分类走班,物理学科分层分类走班。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选择进入不同教学班进行学习。
其他文献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科学性极强的物理教学,更离不开探究.《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新课程改革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科学领
1 几个相关联的概念及“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概念的界定  ]1.1 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准确地说,创新是创新
通过“适切提问”调控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着重从学生的物理学习行为角度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巧设课前提问,促全体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进入听课的兴奋状态就等于在延长有效课堂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取“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
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期,具有"摆渡成长关键期""接续小学与高中""培育智慧涵养德性"三大主要功能。初中教育总目标应是"为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提供高品质的教育"
江苏省教育厅从2012年开始,为了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利用课程建设的方式,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初中的投入.我校有幸成为了江苏省首批被扶持的学校,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大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大幅提升,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增长,促进学校实验设施的有力改善,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逐步提高.通过两年来的实施和摸索,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如何通过物理
一次在学生的黑板报上看到学习的“悟之三境”:(1)学习是一种负担;(2)学习是一种谋生的手段;(3)学习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对待学习的态度大致就这三种,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是持有第二种态度,能达到第三种境界正是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但不少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审美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比较弱,不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所在,学习态度也就不够端正.作为一线教师,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深知这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发展认识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由于初中生对于物理现象的认识多基于生活经验,且刚刚接触物理,因此对很多初中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存在很多错误的前概念.研究表明:这些前概念会阻碍学生科学地认识物理现象,制约物理知识的系统
1 物理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1.1 物理文化的概念  物理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具有人类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物理特有的文化特征.从狭义上讲物理文化是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物理文化以物理工作者为核心、为创造源、为实践者而向人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应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提高四个阶段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1 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论依据  1.1 人本主义理论  意义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