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楼梦》中真情之真,是作为存在意义上的源始之真,它开启着善,显示着美,是《红楼梦》中真情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曹雪芹 本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之“以情悟道”是对明清性灵思想“即情以求性”的生发,也是对明清情感本根论以及文学创作的超越。主人公宝玉之“意淫”思想意趣,在故事情节中的动态展开,就是对警幻所训“以情悟道”“意淫”之训的践行;宝玉因“通灵”而痴情,因痴情而通道、悟道,踏上了探寻生命本真意义之道路。小说通过宝玉的生命实践,为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谛:道在情中,情就是人的命根,是通达人生根本归宿道境的关键所在,人生本真终极意义,就体现在现实人生的情感生命中。作者虽然没有否定彼岸世界的存在,但他认为,对人本真生命起决定作用的是此岸世界,是此岸世界现实人生的这个“情”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后,还要“易名为情僧”,这“情僧”之指涉,其深层意蕴在“情教”。空、色、情——情、色、空,无论道人怎么转化,历经多少磨难,甚至四大皆可空,但只有这个“情”字不变、不假、不空。所谓“情僧”者,乃因情设教也。
《红楼梦》不是因“神”设“事”,而是以“情”(生命情感的在世经历)设“神”,借神达情(终极本真)。《易传》云:“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大观,就是观大,“观天之神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就是圣人能效法天地,通达天道,“故天下服矣”。
大观园之寓意应当与《易传》“大观”相通,而以天之“神道设教”,正是《红楼梦》主旨所在。“天之神道”蕴含着宇宙万物本真终极意义,这在《红楼梦》中作为对人生命本真意义的探寻转化为因情设教,是为“情教”。明清性灵思想家、文学家的共识便是以情教化世人:汤显祖要用情来唤醒世人,达到社会教化目的。《红楼梦》在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大旨谈情”的背后,却是表达了作者将“情”参透之后,极尽心血之思,发誓立一“情教”,以教诲世人,希冀有情社会到来的伟大情怀,来表达作者以情教化世人的主旨,来演说“以情悟道”的过程,来体悟生命本真。
《红楼梦》在具体情感生命展开描写中体现“以情悟道”,其情具有的本真意味,使小说的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本真的“道”境。这种道境,具有“既不是任何现成者,又活生生地在场,使我们领会当下涉及的一切可能”的意味。因此,作者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描述得极真极细,而在这极真极细的描绘中,生存之道境也就呈现得愈真切、愈真实。
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红楼梦》将人生的生命情感的本真体验与终极之道的体悟完美融合。《红楼梦》不离人世间的具体体验,去追寻人类生命本真意义,以其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作者伟大的思想呈现给世人。
小说主人公宝玉形象生命历程的展开,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海德格尔所思的“此在”“去在”的动态过程。这个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立体结构特征。这个立体结构经由适情、尽情、悟情的动态展现过程,将本真存在的源始内涵的朴茂及其超越性,终极指向之天人合一,意蕴生动呈现。
在生命存在动态生成展开的过程中,宝玉之生命具有搏击掀发、一泄始尽的特点,最充分地展现了性灵士人的意趣神色,真正显示了儒学原典“率性之谓道”的本真生命之意蕴。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就在于他“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因了这“痴”,宝玉通灵于生命本真之道境;因了这“痴”,宝玉执著于生命本真道境,又不知怎样去对付沉沦现实之体制构架的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就有了似傻如狂的乖张,被世人认为“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因了这“痴”,宝玉开启并走向了通达生命本真道境的路途,在这路途上尽性尽情地展示出人生的真情真意。
曹雪芹在扬弃儒家的伦理人性、道家的自然人性、释禅的有情佛种之人性的基础上,从人生命本真出发,将对生命本真情的思考注入到文学形象之中。他所塑造的宝玉的艺术形象,蕴含着人的自然生物性、社会历史性、神性精神追求等丰富而深邃的人文意趣,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学对人的问题思考的辉煌里程的到来。下面我们就沿着小说中宝玉生命之情立体动态展开的适情、尽情、悟情过程,去深入感悟《红楼梦》本真情存在之真的丰富意蕴。
太虚幻境有幅对联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意蕴,破解其意蕴对于理解《红楼梦》所展示的本真存在终极意义之奇妙境界,理解宝玉情悟的超越意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红楼梦》,其实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最生动、最形象、最精彩的展开。
作者“有无相生”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宝玉情悟的自我超越,由甄宝玉的“到场”而走出作品,进入现实;宝玉情悟的自我超越,由作品的未完成样态,由读者“到场”而超越现实,指向未来。在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作品人物与现实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参与下,《红楼梦》显现出了气韵贯通、回返往复的宇宙大化本真最形象、最生动、最具体的景象。“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以博大慈爱的菩萨之心与智慧的人类激情,对人类本真生命存在及其终极意义深沉思考,才能有这种真假相依,有无相生的奇思妙想。
《红楼梦》本真情之真是小说人文内涵的最重要基础,宝玉之生命历程是对本真情之真最形象、最生动的展示。不论是甄宝玉、贾宝玉二而一的人物形象设置,还是作品中甄宝玉终未出场的未完成样态,都与对人类生命本真的探究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
[2] 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
作者简介:胡倩茹,女,1979—,河北灵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
关键词:曹雪芹 本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之“以情悟道”是对明清性灵思想“即情以求性”的生发,也是对明清情感本根论以及文学创作的超越。主人公宝玉之“意淫”思想意趣,在故事情节中的动态展开,就是对警幻所训“以情悟道”“意淫”之训的践行;宝玉因“通灵”而痴情,因痴情而通道、悟道,踏上了探寻生命本真意义之道路。小说通过宝玉的生命实践,为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谛:道在情中,情就是人的命根,是通达人生根本归宿道境的关键所在,人生本真终极意义,就体现在现实人生的情感生命中。作者虽然没有否定彼岸世界的存在,但他认为,对人本真生命起决定作用的是此岸世界,是此岸世界现实人生的这个“情”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后,还要“易名为情僧”,这“情僧”之指涉,其深层意蕴在“情教”。空、色、情——情、色、空,无论道人怎么转化,历经多少磨难,甚至四大皆可空,但只有这个“情”字不变、不假、不空。所谓“情僧”者,乃因情设教也。
《红楼梦》不是因“神”设“事”,而是以“情”(生命情感的在世经历)设“神”,借神达情(终极本真)。《易传》云:“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大观,就是观大,“观天之神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就是圣人能效法天地,通达天道,“故天下服矣”。
大观园之寓意应当与《易传》“大观”相通,而以天之“神道设教”,正是《红楼梦》主旨所在。“天之神道”蕴含着宇宙万物本真终极意义,这在《红楼梦》中作为对人生命本真意义的探寻转化为因情设教,是为“情教”。明清性灵思想家、文学家的共识便是以情教化世人:汤显祖要用情来唤醒世人,达到社会教化目的。《红楼梦》在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大旨谈情”的背后,却是表达了作者将“情”参透之后,极尽心血之思,发誓立一“情教”,以教诲世人,希冀有情社会到来的伟大情怀,来表达作者以情教化世人的主旨,来演说“以情悟道”的过程,来体悟生命本真。
《红楼梦》在具体情感生命展开描写中体现“以情悟道”,其情具有的本真意味,使小说的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本真的“道”境。这种道境,具有“既不是任何现成者,又活生生地在场,使我们领会当下涉及的一切可能”的意味。因此,作者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描述得极真极细,而在这极真极细的描绘中,生存之道境也就呈现得愈真切、愈真实。
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红楼梦》将人生的生命情感的本真体验与终极之道的体悟完美融合。《红楼梦》不离人世间的具体体验,去追寻人类生命本真意义,以其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作者伟大的思想呈现给世人。
小说主人公宝玉形象生命历程的展开,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海德格尔所思的“此在”“去在”的动态过程。这个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立体结构特征。这个立体结构经由适情、尽情、悟情的动态展现过程,将本真存在的源始内涵的朴茂及其超越性,终极指向之天人合一,意蕴生动呈现。
在生命存在动态生成展开的过程中,宝玉之生命具有搏击掀发、一泄始尽的特点,最充分地展现了性灵士人的意趣神色,真正显示了儒学原典“率性之谓道”的本真生命之意蕴。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就在于他“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因了这“痴”,宝玉通灵于生命本真之道境;因了这“痴”,宝玉执著于生命本真道境,又不知怎样去对付沉沦现实之体制构架的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就有了似傻如狂的乖张,被世人认为“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因了这“痴”,宝玉开启并走向了通达生命本真道境的路途,在这路途上尽性尽情地展示出人生的真情真意。
曹雪芹在扬弃儒家的伦理人性、道家的自然人性、释禅的有情佛种之人性的基础上,从人生命本真出发,将对生命本真情的思考注入到文学形象之中。他所塑造的宝玉的艺术形象,蕴含着人的自然生物性、社会历史性、神性精神追求等丰富而深邃的人文意趣,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学对人的问题思考的辉煌里程的到来。下面我们就沿着小说中宝玉生命之情立体动态展开的适情、尽情、悟情过程,去深入感悟《红楼梦》本真情存在之真的丰富意蕴。
太虚幻境有幅对联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意蕴,破解其意蕴对于理解《红楼梦》所展示的本真存在终极意义之奇妙境界,理解宝玉情悟的超越意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红楼梦》,其实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最生动、最形象、最精彩的展开。
作者“有无相生”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宝玉情悟的自我超越,由甄宝玉的“到场”而走出作品,进入现实;宝玉情悟的自我超越,由作品的未完成样态,由读者“到场”而超越现实,指向未来。在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作品人物与现实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参与下,《红楼梦》显现出了气韵贯通、回返往复的宇宙大化本真最形象、最生动、最具体的景象。“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以博大慈爱的菩萨之心与智慧的人类激情,对人类本真生命存在及其终极意义深沉思考,才能有这种真假相依,有无相生的奇思妙想。
《红楼梦》本真情之真是小说人文内涵的最重要基础,宝玉之生命历程是对本真情之真最形象、最生动的展示。不论是甄宝玉、贾宝玉二而一的人物形象设置,还是作品中甄宝玉终未出场的未完成样态,都与对人类生命本真的探究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
[2] 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
作者简介:胡倩茹,女,1979—,河北灵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