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雪芹对人类情感本真层面的思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nqq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楼梦》中真情之真,是作为存在意义上的源始之真,它开启着善,显示着美,是《红楼梦》中真情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曹雪芹 本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之“以情悟道”是对明清性灵思想“即情以求性”的生发,也是对明清情感本根论以及文学创作的超越。主人公宝玉之“意淫”思想意趣,在故事情节中的动态展开,就是对警幻所训“以情悟道”“意淫”之训的践行;宝玉因“通灵”而痴情,因痴情而通道、悟道,踏上了探寻生命本真意义之道路。小说通过宝玉的生命实践,为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谛:道在情中,情就是人的命根,是通达人生根本归宿道境的关键所在,人生本真终极意义,就体现在现实人生的情感生命中。作者虽然没有否定彼岸世界的存在,但他认为,对人本真生命起决定作用的是此岸世界,是此岸世界现实人生的这个“情”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后,还要“易名为情僧”,这“情僧”之指涉,其深层意蕴在“情教”。空、色、情——情、色、空,无论道人怎么转化,历经多少磨难,甚至四大皆可空,但只有这个“情”字不变、不假、不空。所谓“情僧”者,乃因情设教也。
   《红楼梦》不是因“神”设“事”,而是以“情”(生命情感的在世经历)设“神”,借神达情(终极本真)。《易传》云:“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大观,就是观大,“观天之神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就是圣人能效法天地,通达天道,“故天下服矣”。
   大观园之寓意应当与《易传》“大观”相通,而以天之“神道设教”,正是《红楼梦》主旨所在。“天之神道”蕴含着宇宙万物本真终极意义,这在《红楼梦》中作为对人生命本真意义的探寻转化为因情设教,是为“情教”。明清性灵思想家、文学家的共识便是以情教化世人:汤显祖要用情来唤醒世人,达到社会教化目的。《红楼梦》在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大旨谈情”的背后,却是表达了作者将“情”参透之后,极尽心血之思,发誓立一“情教”,以教诲世人,希冀有情社会到来的伟大情怀,来表达作者以情教化世人的主旨,来演说“以情悟道”的过程,来体悟生命本真。
   《红楼梦》在具体情感生命展开描写中体现“以情悟道”,其情具有的本真意味,使小说的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本真的“道”境。这种道境,具有“既不是任何现成者,又活生生地在场,使我们领会当下涉及的一切可能”的意味。因此,作者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描述得极真极细,而在这极真极细的描绘中,生存之道境也就呈现得愈真切、愈真实。
   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红楼梦》将人生的生命情感的本真体验与终极之道的体悟完美融合。《红楼梦》不离人世间的具体体验,去追寻人类生命本真意义,以其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作者伟大的思想呈现给世人。
   小说主人公宝玉形象生命历程的展开,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海德格尔所思的“此在”“去在”的动态过程。这个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立体结构特征。这个立体结构经由适情、尽情、悟情的动态展现过程,将本真存在的源始内涵的朴茂及其超越性,终极指向之天人合一,意蕴生动呈现。
   在生命存在动态生成展开的过程中,宝玉之生命具有搏击掀发、一泄始尽的特点,最充分地展现了性灵士人的意趣神色,真正显示了儒学原典“率性之谓道”的本真生命之意蕴。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就在于他“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因了这“痴”,宝玉通灵于生命本真之道境;因了这“痴”,宝玉执著于生命本真道境,又不知怎样去对付沉沦现实之体制构架的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就有了似傻如狂的乖张,被世人认为“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因了这“痴”,宝玉开启并走向了通达生命本真道境的路途,在这路途上尽性尽情地展示出人生的真情真意。
   曹雪芹在扬弃儒家的伦理人性、道家的自然人性、释禅的有情佛种之人性的基础上,从人生命本真出发,将对生命本真情的思考注入到文学形象之中。他所塑造的宝玉的艺术形象,蕴含着人的自然生物性、社会历史性、神性精神追求等丰富而深邃的人文意趣,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学对人的问题思考的辉煌里程的到来。下面我们就沿着小说中宝玉生命之情立体动态展开的适情、尽情、悟情过程,去深入感悟《红楼梦》本真情存在之真的丰富意蕴。
   太虚幻境有幅对联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意蕴,破解其意蕴对于理解《红楼梦》所展示的本真存在终极意义之奇妙境界,理解宝玉情悟的超越意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红楼梦》,其实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最生动、最形象、最精彩的展开。
   作者“有无相生”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宝玉情悟的自我超越,由甄宝玉的“到场”而走出作品,进入现实;宝玉情悟的自我超越,由作品的未完成样态,由读者“到场”而超越现实,指向未来。在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作品人物与现实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参与下,《红楼梦》显现出了气韵贯通、回返往复的宇宙大化本真最形象、最生动、最具体的景象。“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以博大慈爱的菩萨之心与智慧的人类激情,对人类本真生命存在及其终极意义深沉思考,才能有这种真假相依,有无相生的奇思妙想。
   《红楼梦》本真情之真是小说人文内涵的最重要基础,宝玉之生命历程是对本真情之真最形象、最生动的展示。不论是甄宝玉、贾宝玉二而一的人物形象设置,还是作品中甄宝玉终未出场的未完成样态,都与对人类生命本真的探究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
   [2] 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
  
   作者简介:胡倩茹,女,1979—,河北灵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李清照以细腻执着的清思,轻灵疏淡的意象,密丽婉曲的意境,委婉清雅的风致,在宋朝词坛上独树一帜。是她,将女性脉脉似水柔情点染到极至;是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浩然正气让须眉亦黯然失色。  关键词:宋词 魅力 人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
期刊
摘要 《孔雀东南飞》悲剧效果突出,强化手法多样。本文简要分析了其中的传统起兴及对比手法,及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对悲剧效果的强化。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效果 强化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作为一出婚姻悲剧,其悲剧效果突出,
期刊
摘要 李商隐《锦瑟》的主旨历来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其中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比如其中的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等,而这些给该诗增添了不少生机。作者通过这些美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本有的无奈。  关键词:朦胧美 悲剧美 缺憾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
期刊
摘要 词牌是词体制和格式的基础。它的存在对于词作本身的内容和风格有着很大影响。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杰出代表,存词甚众,所用词牌也颇为丰富。本文从辛词的代表词牌之一的《鹧鸪天》入手,力求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探究辛弃疾的小令词作的写作手法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创作方法与词牌的内在联系,总结其艺术规律。  关键词:辛弃疾 鹧鸪天 词牌 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据邓广铭先
期刊
摘要 南朝江总历经梁、陈、隋三朝,称为一代文学辞宗,同时,其人其文却颇受争议。纵观江总的人生轨迹,其身上熔铸了多种矛盾,而这一切矛盾的根源是:江总与陈代士人遭遇生命挫折而产生的“丧失”情结。本文以江总思想为突破口,通过解读他的生命轨迹,来进一步诠释陈代文人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江总 陈代文人 丧失情结 思想考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江总(519—594),字总持,
期刊
摘要 月亮创造出了朦胧、恬静、柔美的美学世界,它与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唐宋词人所崇尚的美学风貌相契合,强化了他们对月亮的偏爱。月意象在唐宋词中创造出了婉约朦胧、宁静安谧、柔和温馨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月意象 朦胧 恬静 柔美 唐宋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宋词的美主要体现在它为我们营造出以情代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在这意境中,月意象是不容忽视的一位美学大师。作为重
期刊
摘要 儒学在汉代走向神化,既是当时时代背景所要求和统治者的需求,又是自身发展历程所必须做出的权变。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也是具有决定意义性的转折点。  关键词: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君权天授 屈君而申天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儒学在汉代走向神化,既是当时时代背景所要求,也是统治者的需求,又是自身发展历程所必须做出的权变。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刑名黄老之术,对当时生产发展,
期刊
摘要 清代前期大批问世的才子佳人小说,其基本的创作倾向是以理制情,作品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模式上,都表现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法规范来约束人的情感和情欲。才子佳人小说以理制情创作倾向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清代前期实学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 以理制情 创作倾向 实学思潮  中图文分类号:I206.2 文献标示码:A      一 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世风人心的创作
期刊
摘要 敦煌P·2553号残卷首残尾全,抄写的是关于王昭君的故事,现拟名《王昭君变文》。关于它的创作时代,大致有七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变文中的一句话:“故知生有地,死有处,可惜明妃,奄从风烛,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笔者依据变文的敦煌地域特征、文章主旨、男女主人公的称呼及唐代文献的相关记载,认为P·2553号残卷《王昭君变文》的创作时间在786年—816年之间。  关键词:敦煌P·2553号残卷
期刊
摘要 白居易前期表现出激进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其政治实践和文学实践中有鲜明的表现。在其倡导新乐府运动期间所作的大量“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中,闪烁着激进的民本思想的光辉。  关键词:白居易 讽喻诗 诗歌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白居易的诗歌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等四大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其作谏官(左拾遗)三年中所创作的以《新乐府序》、《秦中吟》为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