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言语教学 强化审美阅读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授《前赤壁赋》一文时,笔者试着从言语教学论和审美阅读的视角去深入研读作品,涵泳语言,试着反复品味文章的言语美,笔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和教学体验,寻找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较为独特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文章从散韵结合的文感美、情境融通的意象美、情理共生的意蕴美、精致梦幻的诗意美四个方面来探析《前赤壁赋》的言语美。
  关键词:语文教育;言语教学;言语美
  关于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先要厘清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笔者比较认同两句话。一句是“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语文课不是语言课,而是言语课,要让学生在语言应用或言语实践中习得言语智慧。另一句是“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育具有天然的审美属性,语言自身便是一种艺术,语言学与美学根本是一种东西。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二,关于语文教育的目的。有人说,只有培养不但会运用语言,而且懂得如何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人,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这句话或许不尽其然,但笔者认为这至少点出了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核心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应通过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学科素养,其中就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一项,设立了增进对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从而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创造美好形象的课程目标。可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三,关于言语美的定义。言语与有关言语诸因素的高度统一即产生言语美,由言语引发的语感自然也就包含了言语美感。言语美是言语作品或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核心和本质的美学特质,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统一的特性,是审美阅读的对象,其主体是作品的言语状态,是作为审美对象的言语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属性,属于美学范畴。言语美存活于美的言语形式之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能够鉴赏言语美和用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创造。
  一、散韵结合的文感美
  文感美,是指文章的语音、语法、语气、字词句段篇的特点、思路结构、表达方法等外在的言语形式给阅读者带来的畅达感、分寸感、神韵感等审美感受,是一种言语形式的美感。
  苏轼的赋文创作继承了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北宋欧阳修、苏洵以来的文赋特色,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刻意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某种程度上摈弃了汉赋形式上崇“大”、用语上求“丽”、主题上重“劝讽”的言语特点,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是前、后《赤壁赋》。这些作品在语音语句、文章结构、写作特点、表达方法等方面依然具有赋的一些外在形式的特点,在言语方面却几乎没有了赋的拘泥造作,让言语形式、言语状态与作者内在的情感思想高度统一,在言语表达上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神韵,呈现出意韵和谐的文感美。
  从体裁形式看,《前赤壁赋》还保持“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依然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形成了一种既有古文整饬自然特色又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开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即是骈赋“四六文”的特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交代干脆利落,可谓先声夺人,参差有致;接着是一系列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直至“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以下到“羽化而登仙”句结尾,形式对称,用语铿锵;再辅以押韵,以“望”“章”“上”“间”“江”“天”“然”“仙”以及下文的“桨”“光”“方”等字相韵,行文音律和谐,极富节奏感、韵律感和畅达感。而从全文来看,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自由换韵,四六句和對偶、排比中灵活间杂二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散句,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全文多处运用散文笔法,整体上骈散间用,句式时长时短,有时整齐有时参差,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与创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美妙感受、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高度融合,呈现出一种言语形式与情感哲思完美结合的淋漓畅达、神韵激荡的质感。
  二、情境融通的意象美
  意象美就是读者从文章的形象性言语所描画的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和智性感悟的人与物的形象中感受到的美感。意象美的基础是形象美。对于作者来说,形象美是一种属于直觉的美;对于读者来说,形象美是一种从文章形象性言语中感受到的言语美。
  苏轼是把大自然当做一幅画来欣赏的,眼前的山川风月让他感觉美不胜收,让他陷入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他领略到无比具体、无比新鲜的似梦似幻的美,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朱光潜说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苏轼运用高妙的言语将这种美的画面表现出来,这些描述性的形象性言语让读者产生一种“如在目前”的真实感和形象感。
  全文写景的句子不多,“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还有下文融景于事的“空明”“流光”两处,如果对景物仅是停留在这种“真实的再现”,它并不具有形象的美感,而苏轼借助“客”和“主”的形象让眼前的风物融入了情感和智性的“自我”,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感慨曹孟德困于周郎的悠古之思,表达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漂泊空阔感,“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逍遥神游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对梦想的幻灭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虚渺感,“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长江之无穷乎”的精神超脱感,用形象性言语描画出特性鲜明的物与人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有我”的美感境界。在这个美的境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人了自然,大自然没人了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了一气,在一块生展,在一块震颤。”读者也在这种意象的品悟和情境融通的美的言语状态中得到了美妙的审美体验。   三、情理共生的意蕴美
  情,指情感,是作者流露或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包括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等。理,可理解为理性、智性、情智、哲理,指作者在言语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孙绍振教授说:美学,就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学问,从表层来说是感知,从中层来说是情感,从深层来说是智性。以此标准来衡量,《前赤壁赋》是极具审美价值的,毫无疑问达到了深层的情感与智性交融的美感境界,意蕴丰富深邃。
  进入全文语境,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作者沉浸于大自然所引发的种种情感体验,邂逅美景的喜悦,飘飘欲仙的快感,饮酒泛舟的快乐,梦想难就的失落,箫声呜呜勾起的感伤,英雄难觅的慨叹,人生苦短的哀愁,乃至领悟到物我同一的宽和与超脱……这种种心灵的映射,让江月清风染上了美的光芒,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历经生死,身心饱受摧残,流放黄州这蛮荒边地,“遗世”之感自然强烈,内心沉郁压抑、惶恐难安,如今面对眼前如画江山,内心变得沉静通透,精神摆脱了现实的苦痛与挣扎,超越了个体的悲愁,获得前所未有的宽慰,情感与思维变得无比自由,生命与自然同在,自我与宇宙贯通,精神世界豁然开朗,人生境界广阔通达,进入了一种美妙的“物与我皆无尽”的美妙境界。
  文章以主客应答的形式,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形象性言语与哲理性言语融通,情与理相辅相成,难解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人生哲理的阐发极富情韵,字里行间激荡着情理共生的意蕴美,展现了苏轼深幽的生命情调与壮阔的宇宙意识,可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使心灵和宇宙净化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这种高妙的意蕴美是历代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境界。
  四、精致梦幻的诗意美
  “艺术的精致,就在于是一种情感、联想、语言的精致。”《前赤壁赋》的言语风格无疑是具有这样一种“情感、联想、语言的精致”的,文章在精巧灵动的言语运用中借助丰富贴切的想象表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形成一种富于个性而意蕴深远的言语境界,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心灵享受——“大自然是如此美丽,生活是如此美好,情感是如此自由,语言是如此精致”。
  《前赤壁赋》言语的“精致”某种程度上体现在“散韵结合”的言语形式里,但又绝不仅仅如此,其言语氛围借助想象表现出形式与内容、言语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诗意美。孙绍振教授强调,感情要通过主观感觉,带上一种假定和想象并发生变异才能美起来,才有诗意。江山风月是客观存在,本身无所谓诗意,那么是什么让其具有了诗意和审美价值呢?是人,是人的想象,是人充满想象的言语世界。作者由眼前江月而引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强烈的情感思绪纵横古今,而又想到天地的阔大、人生的短暂,长江无穷,万顷茫然,水月依旧,逝者如斯,从而进入物我“变”与“不变”的哲思幻境;由呜呜箫声而想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更有“冯虚御风”“羽化登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玄思妙想,以比拟、夸张的手法,极尽想象之能事,诗情飘逸而深挚。作者把现实拉到极其广阔的想象世界中,超脱了时间与空间,让压抑的情感得到解脱,营造出一种似梦似幻的诗意的化境,表达出共适“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
  《前赤壁赋》实质是苏轼在梦幻中展开的自我心灵的对话与独白。客人沉浸于自我的痛苦而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美;主人与现实的困境拉开距离,静观风物,物我两忘以致物我同一,物我同谐,从而感受到了涤荡灵魂的诗意美、自然美、宇宙美、生命美。客人與主人的对话,表面上是两个人的对话,其实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交谈,可以理解成是苏轼的自我独白,自我超越。我认为,这是前后《赤壁赋》超越文体格式和言语形式而展示出来的最动人心魄的诗意和哲思。
  语言文字本身是符号,具有封闭性和局限性,但事物属性无限丰富,人的情感丰富多样,前者与后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性,而苏轼在想象中把潜在的情感通过言语解放出来,使言与情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形成一种高妙精致的诗意美,这就是言语美的至高境界。
  五、结语
  对于《前赤壁赋》的言语美,教师还可以从优美灵动的修辞、行云流水的文气节奏、高深阔大的语境、个性独具的言语风格、言语中的情志与意趣等角度去分析。
  新课标给语文教育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美丽的蓝图,但也对语文教师的课标理念转化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学科素养水平、文本解读处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语文专业理论书籍,学习一些哲学、美学、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建立在较为坚实的学养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更有高度和深度。言语教学论、语感论和审美阅读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石。教师带领学生从言语和审美阅读结合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文学艺术的美感,鉴赏文学艺术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智慧之美,培养学生美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品味到言语作品蕴含的美,学会以美感的态度欣赏和表现事物,能够运用语言将思想情感形象化,学会美感经验言语化,把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生活景象通过形象性言语交融共生,从而创造出美的意境,这是时代交给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课程实践者以此来寻求信息,了解其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评价是课程的重要“构建模块”,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鉴于主体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以广州市培正中学所开设的“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为例,探讨特色课程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及特点,简述特色课程评价框架的构建,以期为后续“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评价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程评价;“港澳子弟班
摘 要:作业拖拉是一种不良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因此,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纠正作业拖拉的不良习惯。笔者基于多年的带班教学经验,总结出赏识教育、惩戒教育、自治教育这三种方式以纠正学生作业拖拉的不良习惯。  关键词:作业拖拉;赏识教育;惩戒教育;自治教育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群体中,作业拖拉、不按时完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这些学生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养成习
【摘 要】“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体验幸福?邱隘镇中心小学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由于学业压力大而导致的学生厌学现象和缺乏幸福感的状况,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学校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各项工作统领到“幸福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中,从学生、教
摘要:所谓性别平等,是指不同性别者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他们在权利、机会和责任方面的平等。从幼儿园开始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能让幼儿学会尊重两性平等的权利和价值,营造和谐的性别关系。文章提出了开展幼儿性别平等教育的途径:加强学习,增强教师反思意识;丰富形式,开展性别平等活动;精心准备,营造性别平等环境;阅读绘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家园合力,提高性别平等意识。  关键词:幼儿;性别平等教育;教学途径 
摘 要:众所周知,健康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立足当今竞争社会的前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着众多问题,令人担忧。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进行了探究,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调动积极的学习心理、激活成功的学习心态、拓展丰富的学习领域、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四个有效策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得到了有效的调控。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心理;调控策
摘 要:“植樹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笔者教学“植树问题”后,发现学生在解答该内容时速度较慢且错误多,与同年级组教师交流时发现也存在类似问题。教师教学的困惑在哪里?学生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呢?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和自身对于课标、教参的一些理解,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具体来说,从认识误区、策略误区、教法误区三方面进行教学误区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植树问题;教学误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背诵,背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注重背诵,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通过优化背诵方法,开展背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和内涵,采用个性化的学习评价,营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化背诵;方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作为语
摘 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结合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谈自身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些做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融入生活素材,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学生的合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微课”等各种新媒体工具不断推出并得以应用。尤其是在面对严峻的疫情,学生无法正常回到学校学习,需要全面启动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功能促进语文教学,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实现语文教学新形态。通过制作与运用微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并乐于
摘 要:儿童诗是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喜爱的诗歌。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诗歌氛围,成立诗歌社团,积极开展诗教,并进行专题研究,让儿童诗走进课堂,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遣词用句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儿童诗;诗歌教学;教学策略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想象力最丰富,是发展想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