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日益普及,为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它彻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讲台的老局面,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能较好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进一步提升了教学功能,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大大了丰富了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给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多样化 机遇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随着课程改革有序地推进,教育部就做出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决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学校应配备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相关器材、装备多媒体教室,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信息化技术日益渗透,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能较好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现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化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让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色彩、引人的动画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老师都希望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的功能,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音、图、文并茂,创设出奇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我教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把课文中的〈春花〉〈春雨〉〈春草〉〈人迎春〉等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优美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教学课件设计形象、直观,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地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既通过一幅幅的云图,让学生了解了云的形态,又理解了通过看云图了解天气的变化,让学生真正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加深对这自然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像,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平板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必将唤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情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快乐中培养听说能力,增长知识。学生还利用电脑自己做课件,更是大大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有些孩子做的课件比老师做的都好,真是你给他提供舞台,他就能展示你意想不到的才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的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信息化技术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同时,他们之中又不明白的问题,首先想到不是向老师请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解决。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信息量大,密度强,适应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资源,从而加大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更使我们可以随时地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知识,使我们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更丰富,更系统。比如:教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鲁迅的生活时代,为人作风、写作背景,比传统教学时老师在课堂讲述的要丰富得多。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地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信息化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的人才。如果仍然只是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在三尺讲台上进行传统教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信息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也使语文教学步入一个健康、稳定、完善的快车道,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黎惠梅.找准切入点,让语文学习如行云流水[J].广东教育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4]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多样化 机遇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随着课程改革有序地推进,教育部就做出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决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学校应配备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相关器材、装备多媒体教室,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信息化技术日益渗透,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能较好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现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化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让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色彩、引人的动画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老师都希望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的功能,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音、图、文并茂,创设出奇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我教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把课文中的〈春花〉〈春雨〉〈春草〉〈人迎春〉等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优美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教学课件设计形象、直观,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地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既通过一幅幅的云图,让学生了解了云的形态,又理解了通过看云图了解天气的变化,让学生真正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加深对这自然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像,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平板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必将唤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情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快乐中培养听说能力,增长知识。学生还利用电脑自己做课件,更是大大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有些孩子做的课件比老师做的都好,真是你给他提供舞台,他就能展示你意想不到的才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的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信息化技术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同时,他们之中又不明白的问题,首先想到不是向老师请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解决。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信息量大,密度强,适应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资源,从而加大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更使我们可以随时地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知识,使我们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更丰富,更系统。比如:教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鲁迅的生活时代,为人作风、写作背景,比传统教学时老师在课堂讲述的要丰富得多。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地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信息化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的人才。如果仍然只是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在三尺讲台上进行传统教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信息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也使语文教学步入一个健康、稳定、完善的快车道,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黎惠梅.找准切入点,让语文学习如行云流水[J].广东教育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4]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