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累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教师们广泛认可并为之努力的,但由于许多教师对积累的理解不够全面,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指导不得法,因而存在学生积累不丰富,或积累的语言不能应用到习作中去等现象,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并应用到习作中去呢?
一、要明确学生应该积累些什么?
旨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积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语言积累,二是素材积累,三是思想积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有内容可写;积累了思想,学生有观点,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可以让学生妙笔生花。
二、怎么积累?
按积累的方式来说,可以分为阅读积累、观察积累和实践积累。
1、阅读积累。阅读积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作品、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做好阅读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立足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无论思想性、文学性都堪称典范,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理解内容,更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等,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写作方法,为学生习作打下基础。
第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积淀,厚积薄发。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要"熟读",这大概是唐代以后的诗人们读书的经验之谈。鲁迅先生是我们所敬仰的大文学家,他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他强调的是"日积月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一样,让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尤其是名著),每周积累一些成语,背几篇经典诗文,若干名言警句,每月诵读一些精美散文等,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发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言材料、表达形式和人文修养都会得到提高。
2、观察积累。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包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用脚踩……动用全身感知器官,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通过分析思考和精心筛选,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才叫观察。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学会观察。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有序学生写话才能做到有一定的顺序。
(2)观察要抓特点,要有情感。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学生的写话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观察要“五官参与”,要展开联想。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苹果,通过视觉,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苹果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苹果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苹果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同时观察中要展开联想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观察花,除了对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进行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样的人──心灵如花的人、少年儿童等;育花的人──花园中的园丁、辛勤的老师,由花的摇晃想到花儿在风中向人点头微笑等。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教师应指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遇事多问,积极思考,逐步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在实践中积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事感受最深,最能写出内容具体、主题明确的文章,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一方面要让学生留意生活,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及时写下来;另一方面配合教材,配合教学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灿烂的阳光下领着学生在操场上吹肥皂泡;下雨了,带着学生撑雨伞感受雨水的清凉;郊游时组织学生野炊、烧烤、放风筝等等。一边玩一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想法、心情、体验,让他们在娱乐当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实践积累,自然而然地融入写作中。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生在阅读、观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思想,作文时怎么能不喯珠吐玉,妙手天成呢?
一、要明确学生应该积累些什么?
旨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积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语言积累,二是素材积累,三是思想积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有内容可写;积累了思想,学生有观点,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可以让学生妙笔生花。
二、怎么积累?
按积累的方式来说,可以分为阅读积累、观察积累和实践积累。
1、阅读积累。阅读积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作品、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做好阅读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立足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无论思想性、文学性都堪称典范,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理解内容,更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等,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写作方法,为学生习作打下基础。
第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积淀,厚积薄发。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要"熟读",这大概是唐代以后的诗人们读书的经验之谈。鲁迅先生是我们所敬仰的大文学家,他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他强调的是"日积月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一样,让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尤其是名著),每周积累一些成语,背几篇经典诗文,若干名言警句,每月诵读一些精美散文等,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发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言材料、表达形式和人文修养都会得到提高。
2、观察积累。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包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用脚踩……动用全身感知器官,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通过分析思考和精心筛选,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才叫观察。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学会观察。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有序学生写话才能做到有一定的顺序。
(2)观察要抓特点,要有情感。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学生的写话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观察要“五官参与”,要展开联想。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苹果,通过视觉,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苹果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苹果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苹果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同时观察中要展开联想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观察花,除了对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进行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样的人──心灵如花的人、少年儿童等;育花的人──花园中的园丁、辛勤的老师,由花的摇晃想到花儿在风中向人点头微笑等。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教师应指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遇事多问,积极思考,逐步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在实践中积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事感受最深,最能写出内容具体、主题明确的文章,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一方面要让学生留意生活,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及时写下来;另一方面配合教材,配合教学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灿烂的阳光下领着学生在操场上吹肥皂泡;下雨了,带着学生撑雨伞感受雨水的清凉;郊游时组织学生野炊、烧烤、放风筝等等。一边玩一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想法、心情、体验,让他们在娱乐当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实践积累,自然而然地融入写作中。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生在阅读、观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思想,作文时怎么能不喯珠吐玉,妙手天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