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促使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本、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课件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知识面较窄的孩子,所以我们应经常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的目的。那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达到有机整合呢?
一、引入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我在教二年级《太空生活趣事多》时,播放了一段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生活的录像。当时孩子们个个瞪大了双眼,好奇的眼神发出了不少的疑问?这时我及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稀奇又古怪的事呢?引入课文,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突破难点
情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形、声、情并茂。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如我在二年级《回声》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以及回声形成的原因”时,我运用课件出示青蛙妈妈跳到岸上后的一系列动作产生效果的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这样图文并茂,且有动感,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来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创新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如教学一年级《农业的变化真大》一课时,学生没见过彩色的棉花,对无土的水中能长出茁壮的植物很是不解。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个重点环节,我就利用多媒体出示:彩色棉花在吐絮时,无土栽培的水中长出植物时的画面。这样运用多媒体来展现真实画面,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的认识是以感知、具体、抽象、逻辑这个规律循序渐进的。多媒体能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让学生感知。如教学三年级《去年的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鸟为什么对着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我设计了小鸟寻找大树全过程的动画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求知和品德教育的双丰收,提高了课堂效果。
五、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否则事倍功半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选择的、没有重点的、无目标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那么结果肯定是失败的。例如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位老师在上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艺性说明文时,为了提高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不仅播放当地洪水冲毁房屋的实况录像、翦辑有关的新闻联播,还播放了大量的人类由于过度开发、废气污染而破坏地球的行径。这样虽然学生在观看后确实深有感触,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所用时间太多,偏离了此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的知识,学生几乎不清楚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无从体现。教师用心良苦,效果却事倍功半。因而,我们教师一定要有选择、有重点的抓住关键,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与课堂教学达到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省时、快捷、高效,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了教育信息量,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对促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不能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那将是适得其反。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22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知识面较窄的孩子,所以我们应经常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的目的。那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达到有机整合呢?
一、引入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我在教二年级《太空生活趣事多》时,播放了一段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生活的录像。当时孩子们个个瞪大了双眼,好奇的眼神发出了不少的疑问?这时我及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稀奇又古怪的事呢?引入课文,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突破难点
情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形、声、情并茂。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如我在二年级《回声》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以及回声形成的原因”时,我运用课件出示青蛙妈妈跳到岸上后的一系列动作产生效果的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这样图文并茂,且有动感,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来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创新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如教学一年级《农业的变化真大》一课时,学生没见过彩色的棉花,对无土的水中能长出茁壮的植物很是不解。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个重点环节,我就利用多媒体出示:彩色棉花在吐絮时,无土栽培的水中长出植物时的画面。这样运用多媒体来展现真实画面,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的认识是以感知、具体、抽象、逻辑这个规律循序渐进的。多媒体能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让学生感知。如教学三年级《去年的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鸟为什么对着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我设计了小鸟寻找大树全过程的动画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求知和品德教育的双丰收,提高了课堂效果。
五、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否则事倍功半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选择的、没有重点的、无目标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那么结果肯定是失败的。例如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位老师在上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艺性说明文时,为了提高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不仅播放当地洪水冲毁房屋的实况录像、翦辑有关的新闻联播,还播放了大量的人类由于过度开发、废气污染而破坏地球的行径。这样虽然学生在观看后确实深有感触,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所用时间太多,偏离了此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的知识,学生几乎不清楚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无从体现。教师用心良苦,效果却事倍功半。因而,我们教师一定要有选择、有重点的抓住关键,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与课堂教学达到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省时、快捷、高效,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了教育信息量,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对促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不能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那将是适得其反。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