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历史 不同的解读

来源 :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ljgsdk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史学观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等)是新课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历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在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使学生领会教材所体现的新的史观和理念,并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指导下如何有效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整合高中历史知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作为深入教学第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了解史学的动态,尤其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世界教育的发展接轨。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对新史观在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的史学观点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影响最大的是文明史观,必修课历史(Ⅰ)(Ⅱ)(Ⅲ),实际是分别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而选修课的六个模块主要是文明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展开。这样就决定了文明史必然成为高考历史的首选内容。在对历年高考的历史试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走进文明史已成为历史试题的新走向。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这部分知识既可以与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以及世界近现代的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相联系,又可以与同时期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相联系,还可以与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人文精神相联系。这样整体构建,分段贯通,达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特别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比如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从而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提炼主要文明的重要时代特征,进而感悟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二是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例如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三是科学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揭示存在的问题。例如启发学生反思伴随科技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孩子们会想到环境污染、贫富悬殊、殖民罪恶、网络安全、国家间的摩擦加剧等现象,这时我们更应顺势鼓励他们探讨人类追求先进文明时更好的态度和方式。
  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是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强调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或“社会”)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如以全球史观重新整合世界近现代史:
  首先整合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1.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前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三个部分: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即包括各国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深化;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之相关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争夺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密切,并通过殖民扩张将世界其他地区强行纳入其经济体系。
  2.全球化趋势在二战后不断得到强化,此类知识有: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建立;区域性集团的形成和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世界各地各国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兴起并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对这种情况的变相反映,此外第三世界国家还与发达国家展开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其次概括归纳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从资本主义萌芽到手工工场,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都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不步加深、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的加强。   3.资本主义的长期对外扩张(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它是在不停的掠夺中发展起来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这些国家为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的阶段,对外进行的大肆侵略扩张使其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利用丰富的资本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张。
  4.交通与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条件)。新航路开辟时期,适用于远洋航行的海船和罗盘针已经出现;在工业革命中,轮船、飞机和电话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使人们的联系变得更快捷;而如今互联网使人类更像是住进“地球村”。这一切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技术条件。
  三、近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近代化(亦称现代化)就是指人类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近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扩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近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之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近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
  运用近代化史观来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全新的视角。以近现代史上大国崛起为例来说明:
  教师可将教材中英国工业革命、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集中整合在一起,比较看看各国崛起方式的异同,这中间有三种模式,即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中、美将市场和计划结合的模式,从中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各国崛起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制度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实事求是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
  教师还可以按经济层面单独整合:将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单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元联系起来,谈谈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会曲折,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得出结论:工业化的前提的民族独立,资产阶级走了一条先富强后独立的道路,所以注定失败,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把握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走先独立后富强的道路,最终领导我们走上了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在此基础之上联系苏联(俄)的工业化道路:从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一五”计划。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国力日渐富强,而苏联的改革却日益走近死胡同,教师在总结基础上同样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综上,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世界史教材改革应从史学现象的更新入手》刘文涛,《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
  [3]《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07
其他文献
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
期刊
摘 要:现行的英语教材的编写是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丰富、知识广泛,它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强。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新课程和新课改的核心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策略  一、营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  1.教学中应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人的个性、创造思维
期刊
《老人与海》创作于1952年,篇幅不长,原文两万多字。尽管是部中篇小说但却是海明威的压轴之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出了他对待失败时观念上的胜利和作为“强者”、“硬汉”的寓意深刻的悲剧性格,但作品的结局给予读者的是鼓舞,并不是颓丧。故事一经问世,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成为海明威笔下诸多硬汉形象的最经典代表,他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作家
期刊
摘 要:指导观察,引导想象,鼓励求异,启发思维,诱发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
期刊
摘 要: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在施教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按照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思维的特点结合鲁迅先生的风格,讲究技巧的解析文章。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学思路; 整体思想; 写作特点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数量之多,任何一位现代作家都不能比肩。因此,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
期刊
国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一直是个空白,“国之大事,在祀于戎”,古人一直重视国防建设和国防的教育,所谓“仗可以千日不打,国不可一日无防。”所以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利用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有一定成效的。每当我吟诵起“男儿自当沙场死,岂能偷生求苟活”,“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巾帼不让须眉,木兰代父从军”等等,都能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技术将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用技术将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  关键词:通用技术; 兴趣; 实践; 创新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应用
期刊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目标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常见微机故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 互动式教学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在当今信息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而相对就业市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各
期刊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读议展点练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针对读议展点练式教学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读议展点练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读议展点练
期刊
美丽的梦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最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喜欢在朗朗的夜晚乡间昕蛙鸣  喜欢在幽幽的空谷听回音  能体会花开花谢的美好  于是你才能进入生活的大门  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