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欧洲公众的“中国私语”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瑞士伯尔尼美术馆(Kunstmuseum Brrn)展出的乌利希克(Ulisigg)收藏展——“麻将”(Mahjong)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欧洲艺术界当时将此展视为西方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圣经”。十年后的2016年2月,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希克收藏展“中国私语”(Chinese Whispers)在同一展馆续写了这段传奇。
  这是继2006年“麻将”展览后,通过希克先生的收藏视角,又一次将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集中展示。“中国私语”由策展人凯萨琳布勒(KathleenBohler)独立策展,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艺术与意识形态倾向领域的紧张关系进行探讨。凯萨琳从希克先生所收藏的约三百五十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二千二百件作品中,按照历史、政治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形态等不同维度挑选出七十一位艺术家约一百五十件作品,在伯尔尼美术馆和保罗·克利艺术中心(Zentrum PaulKlee)其三千五百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中聚焦呈现。在约一百五十件展出作品中,约四成来自希克个人收藏,六成来自希克此前捐赠给香港M+博物馆的收藏。
  展览主题“中国私语”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普遍的传话游戏。人们排成一行或围成一圈,第一个人将获取到的原始信息传递给下一位,依此传递到最末,直至最后一位说出他所获取到的信息。而在这个游戏中,往往消息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播时每次都发生一些变化,增加对原始信息的讹误。策展人凯萨琳认为,这个游戏恰如其分地演示了口头传播上有趣的地方,就如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一样。也正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使得原始信息和讹误信息交织、叠加、碰撞,产生新的话题、思考和可能性。
  在策展人凯萨琳看来,中国当代艺术进入西方的轨迹恰如这个传话游戏。如何充分应对和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它的发展?希克先生作为这其中的探险家,从20世纪70年代首次访问中国以来,就以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切入口之一持续关注了四十年。而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希克先生建立了他更加庞大和丰富的收藏体系,伯尔尼美术馆希望通过展示希克收藏这十年的变化引发观者对当下全球性艺术文化的思考。本次展览分为四大主题,分别是:一“来自中国的全球艺术”(Global Art from China)、二“论传统”(on Dealing with Tradition)、三“变化的痕迹”(Traces ofChange)、四“消费狂热和精神追求之间”(Between Consumer maniaand Spiritality)。
  从2006年的“麻将”到2016年的“中国私语”,希克先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伯尔尼美术馆也在这十年间不断发展和壮大,尤其是在与保罗克利艺术中心合并后,展出空间的扩大使得展览具备更多可能性。“麻将”展的成功使得观者期待十年后的“中国私语”希克先生的藏品发生了何种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何种变化?虽然十年间希克先生的藏品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像“神秘字符”(Secret Signs)、“山水”(Shanshui)、“像想!”(GoFigure)等不同类型的专题性展览,但如此大规模的综述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还是继“麻将”后的第一次。
  而此次展览在瑞士以及欧洲公众中也产生了超过预期的热烈反响。展览当晚,演奏者Yan Jing以一曲琵琶独奏《魂断敦煌》作为开场,优美的乐声回荡在保罗克利艺术中心的剧场。KMB-ZPK主席于尔·布赫尔(Jurq Bucher)、伯尔尼州政府议员伯恩哈德·普尔沃(BernhardPulvet)、伯尔尼市市长亚历山大·柴派特(Alex8nder Tschappat)、保罗克利艺术中心馆长皮特·费舍尔(PeterFischer)、伯尔尼美术馆馆长马蒂亚斯·弗菜纳(MatthiasFrehner)、本次展览策展人凯萨琳·布勒、M+总策展人郑道炼、CCAA中国艺术奖总监刘栗漂、艺术家田伟、国际策展人李振华,以及瑞士各界人士等八百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式,并对此次展览做出高度评价。M+总策展人郑道炼在观看展览后表示“这也许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瑞士各界人士也表达了对希克先生的感谢,称通过“中国私语”,瑞士对中国当代艺术近些年的发展现状有了更进一步、更直接的了解。
  瑞士国家电视台报道中称,乌利·希克先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初目标即建立完整的、有代表性的、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近四十年的收藏过程中,希克先生完成了他的初衷,并在2012年将一千四百六十三件藏品捐赠给M+,同时也完成了他希望这批藏品最终回到中国的愿望。而开幕当天有记者问希克,对于他个人来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意味着何意?他表示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是他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这些艺术作品,他对中国的认识比从报刊文章和书籍上了解的信息要更多。虽然自己收藏的初衷已经达成,但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行为仍在继续。
  而对于那些曾经进入过“麻将”的展厅,并试图通过“中国私语”了解更多中国当代艺术的欧洲观众而言,他们显然需要知道,他们所见证的是一个乌利希克版本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一个在欧洲也许是影响最大的版本。在这段历史上,有的名字依然存在,有的名字新加了进来,而有的名字则逐渐消失了。即使那些依然存在的,在这十年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私语”以一种谦逊而幽默的方式提示了一种广泛的误读的存在,而这种误读则赋予了这个展览中的每个个体以更多的可能性。关于全球化与传统、消费主义与精神性,以及毫无疑问的“变化”,希克的收藏敏锐地把握了这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些关键词,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与他之前的收藏形成了一条隐形的线索。而这不变的也许恰恰是最大的偏见。
其他文献
近日,中华艺术宫的一楼展厅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的一百三十七件绘画作品。如果你不是个喜欢走马观花的欣赏者,你一定不会被一系列“我画的不是胖子”或“以胖为美的画家”的标签影响你的鉴赏力。如果你能全面仔细地观赏博特罗的拉美生活、马戏系列、斗牛系列、静物系列、经典再现、宗教系列、素描系列以及中华艺术宫广场上的大型女性雕塑共八大板块的作品后,你会发现,“胖”这一概念在你的脑海中就会
期刊
克里斯托弗·戈勃朗(Cristobal Gabarron)的艺术作品为公共艺术开启了新话语范式。在赋予作品情感底色、伦理基础和价值支撑的同时融入对社会的关怀,以其对视觉经验的重组和再置的方式表达其对公共环境的理解。其作品呈现的对公共领域的人文主义关怀重构了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当代艺术界,各种风格、流派,驳杂其生,似乎不可不谓盛世大观。对艺术本源的追问,恐怕不得不回到海德格尔所谓“深渊时代”或“贫困时
期刊
20世纪俄商法国哲学家科耶夫,为了阐释他视野中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及其辩证法,曾在一封与法国哲学家的通信中,描述过一个“金戒指”的形象:  我所设想的是一个金戒指的形象,如果没有中间的洞,也就不存在戒指的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说,指环中间的洞和金是同等的。正是这个金戒指中包含了两种存在,因此这个指环就是那个统一性。在我们的这个例子中,金子就是自然,洞就是人,指环就是精神。  全戒指的隐喻形象地说明了自
期刊
在如火如荼的“达利”展结束后不久,K11美术馆迎来了K11 Art Foundation自己的学术团队主导、策划的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家群展“WE——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家的力量”。这个展览遴选了五十多位各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个性化的形式,选择最能反映自己内心的艺术材料和艺术语言,使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全面。  今天,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其长期思考后的意
期刊
熟悉艺术家柴茗的人都知道他的产量极大,每天都会画,没有状态好坏之分。常常是好几幅画同时画,快的几分钟就画好,惺的要画上好几年。对他而言,画画就像是一场“无限的游戏”。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游戏而言,“无限的游戏”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没有所谓的赢家,不存在规定的边界,每个瞬间都可能提供新的视域和可能性。通常的游戏让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和时间内决出胜负,而“无限的游戏”则试图将限制本身纳入游戏之中,以让参
期刊
2015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了一颗与地球相似指数(ESI)达到0.83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Kepler-452b)。那一天,整个地球都欢呼了起来,仿佛这颗蓝色星球不再孤独,因为找到了一个远方的相似的存在。这个远方真的很远——Kepler-452b距离地球1400光年,并围绕着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行。Kepler-452b到恒星的距离,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同,有
期刊
二“坏画”得以生效的视觉文化逻辑(续)  “坏画”的叙事方法很多样,实际上每个有成就的“坏画”家皆有他自己独特的叙事体系,作为种创作论现象,我在这里把他们的叙事方式大致归纳为三种主要的倾向:1.以王兴伟、王音、秦琦等为代表的造型语言系谱化;2以廖国核、烟囱、温凌、周轶伦等为代表的肉身体验私密化与本能化;3以徐小国、郑强、黄亮等为代表的符号指称游戏化与演绎化。在不同的“坏画”艺术家身上,这三种倾向可
期刊
在变革社会中,艺术常常充当政治的急先锋,同样,历史的变革也促进艺术形式的花样翻新。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艺术形式的变革。在艺术创作语境和艺术创作之间还存有一片间隙,这个间隙中栖居着审美机制。可以说是变革社会诱发的主体的审美冲动,才催生了我们一个时代特定的艺术形式。而从审美角度对一种艺术现象进行谱系化的研究,不仅要从其形式内部的意义生成机制着力,还要从其外部的社会历史语境着
期刊
由传统延续而来的水墨画,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沿革和演进,但迄今为止,依然恪守着一种传统框架,依然不能从风格主义的藩篱中逃离出来,在对生存现实的感悟中焕发出对艺术表达的渴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水墨画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画种,有着一整套画家必须适从的严格规范和要求,使得画家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失去自我,失去作为一个人的个体感觉,被异化为一种以追求外在风格样式为目标的奴仆。张卫作为新一代水墨画家显
期刊
2006年,杨述在黄桷坪501仓库租下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空间,与朋友共同建立了“器·当代艺术空间”。这是一个在国外基金会和杨述个人支持下的非营利空间,主要用于国外艺术家在重庆的驻留、创作和展览。可以说,从那时开始,杨述对家乡的情感又在艺术层面得到了新的延伸。在四川美院的主校区搬迁到位于重庆大学城的新址以后,“器·当代艺术空间”仍然是董桷坪最具当代现场意味的地点,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个默默无闻的非曹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