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物流管理产学合作综合培养基地、校内多学科共享培养平台等建议。
关键词:实践教学;物流管理;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项目资助:上海市十二五内涵规划项目0852011XKZY15,校教学建设项目p201203002、“数字贸易与现代物流学科平台建设”。
一、 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是强调实际应用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何全面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运营管理、交通运输规划、财务、贸易、报关等多种知识,培养能综合利用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能力, 从事物流经营、运输、仓储、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及教学科研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强调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开始筹建和招收物流专业的学生。尤其近年来,我国物流人才需求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随着国家出台《物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之后,国家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
目前我国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技术的本科专业,并在本、硕、博等各学历层次进行了物流人才培养,职业及各类培训教育也发展很快,但仍无法满足需求,物流人才已被列入我国12 种紧缺人才之一。但培养单位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等现象仍较为明显,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 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
三、 国外实践教学的经验借鉴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教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讲,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研究正逐步地深入展开。然而,实践教学工作主要以验证型和认知型居多,创造性不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因此在很多方面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知识面上要求更宽。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的自主性, 强调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外环境中去的能力,强调宽口径就业能力,使学生们在未来工作的选择和定位等方面差别较大。而德国的教育模式为专才教育,大学的研究所与企业的研究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实践教学和参观企业等方式密切大学和企业的联系,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但是较深,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输送到对口企业,并能迅速进入企业研究的前沿。
四、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产学研平台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理论培养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理想途径。当前的校企合作成功模式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即一个学校同一个企业进行合作。比如,企业与高校合作在学校建立物流实验室,或者学校和企业合作,成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另一个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学校自建物流实践教学实验室。由学校建立大型的综合物流实验或实训教室(包括仓储、运输、分拣等系统在内的,涵盖整体物流流程的综合性试验室)存在着场地、资源、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客观性制约,通常高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仅仅只能侧重于物流的某个环节。此外,一个学校在物流管理中的学生人数有限,实验室各项设备也存在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五、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目前我国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待完善与拓展,重点显现在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教学方法灵活性的欠缺。实践环节要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在学习环节及学时上给予保证。这样才能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从而缩短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距离。为此,论文提出以下建议,以资源的开放及共享来凸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
1. 整合各方资源,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建立物流联合培养基地:为解决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问题,可考虑充分整合各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源,建立物流专业实践基地或综合培养基地。实践基地资源共享,成为区域内的各高校的物流人才的联合培养基地、或校际合作的人才培训基地。
2. 采用“派出”与“引进”多种途径,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第一种做法是采用“派出”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教师培训资源,加大对现有师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教育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都举办过一系列高校教师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派出相关教师参加各种实践类培训,将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第二种做法是“引进”。通过与相关企业或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引进有物流实践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作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企业教师的专题讲座或培训,作为本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补充。
3. 建立校内多学科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交叉学科或大类学科为依托,整合校内与物流管理相关的多学科力量和科技资源,建立跨物流管理、工业工程、信息、交通等学科专业共享的实践平台,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使用。这将不仅有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将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红兵,闫卫华.加快交叉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
[2] 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关键词:实践教学;物流管理;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项目资助:上海市十二五内涵规划项目0852011XKZY15,校教学建设项目p201203002、“数字贸易与现代物流学科平台建设”。
一、 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是强调实际应用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何全面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运营管理、交通运输规划、财务、贸易、报关等多种知识,培养能综合利用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能力, 从事物流经营、运输、仓储、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及教学科研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强调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开始筹建和招收物流专业的学生。尤其近年来,我国物流人才需求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随着国家出台《物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之后,国家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
目前我国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技术的本科专业,并在本、硕、博等各学历层次进行了物流人才培养,职业及各类培训教育也发展很快,但仍无法满足需求,物流人才已被列入我国12 种紧缺人才之一。但培养单位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等现象仍较为明显,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 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
三、 国外实践教学的经验借鉴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教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讲,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研究正逐步地深入展开。然而,实践教学工作主要以验证型和认知型居多,创造性不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因此在很多方面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知识面上要求更宽。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的自主性, 强调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外环境中去的能力,强调宽口径就业能力,使学生们在未来工作的选择和定位等方面差别较大。而德国的教育模式为专才教育,大学的研究所与企业的研究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实践教学和参观企业等方式密切大学和企业的联系,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但是较深,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输送到对口企业,并能迅速进入企业研究的前沿。
四、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产学研平台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理论培养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理想途径。当前的校企合作成功模式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即一个学校同一个企业进行合作。比如,企业与高校合作在学校建立物流实验室,或者学校和企业合作,成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另一个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学校自建物流实践教学实验室。由学校建立大型的综合物流实验或实训教室(包括仓储、运输、分拣等系统在内的,涵盖整体物流流程的综合性试验室)存在着场地、资源、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客观性制约,通常高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仅仅只能侧重于物流的某个环节。此外,一个学校在物流管理中的学生人数有限,实验室各项设备也存在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五、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目前我国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待完善与拓展,重点显现在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教学方法灵活性的欠缺。实践环节要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在学习环节及学时上给予保证。这样才能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从而缩短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距离。为此,论文提出以下建议,以资源的开放及共享来凸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
1. 整合各方资源,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建立物流联合培养基地:为解决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问题,可考虑充分整合各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源,建立物流专业实践基地或综合培养基地。实践基地资源共享,成为区域内的各高校的物流人才的联合培养基地、或校际合作的人才培训基地。
2. 采用“派出”与“引进”多种途径,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第一种做法是采用“派出”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教师培训资源,加大对现有师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教育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都举办过一系列高校教师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派出相关教师参加各种实践类培训,将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第二种做法是“引进”。通过与相关企业或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引进有物流实践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作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企业教师的专题讲座或培训,作为本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补充。
3. 建立校内多学科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交叉学科或大类学科为依托,整合校内与物流管理相关的多学科力量和科技资源,建立跨物流管理、工业工程、信息、交通等学科专业共享的实践平台,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使用。这将不仅有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将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红兵,闫卫华.加快交叉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
[2] 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