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现行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审美教育的元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加强朗读,提高语感,以美的语言本身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诗歌和散文具有音韵和谐美、结构精巧美、意境典雅美;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形式上表现出的是语言的流畅美,内容上揭示的是人性之美;说明文体现的是科学美、思辨美,劳动之美;议论文具有逻辑上的严谨美等。感受这些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热爱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从感受语言美引渡到感受思想美
感情是作品的生命。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时,一定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去地坛中端着眼镜寻找儿子的场景,事情虽小,却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母女间的浓浓亲情。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你们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三、观察自然、亲近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是间接地观察自然、亲近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阅读、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山清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的阴柔之美,领略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的阳刚之美。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故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四、把握形象,以美育人
美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学生既可欣赏俊俏的形貌、潇洒的仪态、动听的言辞、文雅的行为、温柔的性格,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
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孕育着美育资源,渗透着美育思想,我们应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选择美的素材,以美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以美的事物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审美、爱美、创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现行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审美教育的元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加强朗读,提高语感,以美的语言本身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诗歌和散文具有音韵和谐美、结构精巧美、意境典雅美;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形式上表现出的是语言的流畅美,内容上揭示的是人性之美;说明文体现的是科学美、思辨美,劳动之美;议论文具有逻辑上的严谨美等。感受这些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热爱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从感受语言美引渡到感受思想美
感情是作品的生命。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时,一定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去地坛中端着眼镜寻找儿子的场景,事情虽小,却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母女间的浓浓亲情。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你们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三、观察自然、亲近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是间接地观察自然、亲近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阅读、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山清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的阴柔之美,领略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的阳刚之美。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故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四、把握形象,以美育人
美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学生既可欣赏俊俏的形貌、潇洒的仪态、动听的言辞、文雅的行为、温柔的性格,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
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孕育着美育资源,渗透着美育思想,我们应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选择美的素材,以美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以美的事物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审美、爱美、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