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1023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现行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审美教育的元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加强朗读,提高语感,以美的语言本身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诗歌和散文具有音韵和谐美、结构精巧美、意境典雅美;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形式上表现出的是语言的流畅美,内容上揭示的是人性之美;说明文体现的是科学美、思辨美,劳动之美;议论文具有逻辑上的严谨美等。感受这些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热爱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从感受语言美引渡到感受思想美
  感情是作品的生命。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时,一定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去地坛中端着眼镜寻找儿子的场景,事情虽小,却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母女间的浓浓亲情。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你们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三、观察自然、亲近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是间接地观察自然、亲近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阅读、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山清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的阴柔之美,领略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的阳刚之美。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故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四、把握形象,以美育人
  美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学生既可欣赏俊俏的形貌、潇洒的仪态、动听的言辞、文雅的行为、温柔的性格,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
  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孕育着美育资源,渗透着美育思想,我们应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选择美的素材,以美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以美的事物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审美、爱美、创美。
其他文献
点题篇:立根在材料中  材料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天,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在它的想象中,屋顶有绝佳的风景,于是开始沿着墙壁往上攀爬。在太阳和春风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的那么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落。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郁郁葱葱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
期刊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而到咸亨酒店来喝酒的人无非有两大类:一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喝”,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
期刊
一、拟小标题应注意的几点  1.小标题必须提纲挈领  题目是整篇文章的眼睛,那么小标题就是各个片段的眼睛,让读者一看之下,就能粗知文章。如《追求》一文提炼了“残酷的现实”“坚强的表现”“摸出的辉煌”三个对仗工整的小标题,再现了一位失明小姑娘身残志坚,以手代眼,感知世界,最终取得成功的辛酸历程,用语之凝练,扣题之紧密,令人叹赏。如《剪贴幸福》由“友谊无价”“师生情深”“母爱无言”三部分组成,每个小标
期刊
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何其重要。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没有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法宝。谁能根据奋斗目标制定出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且定时定量地完成,谁就能无往而不胜。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
期刊
一﹑良好情绪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我想学生也是这样。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悲哀﹑烦躁﹑愤怒﹑失望等种种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毫无疑问会感染学生,影响他们学习的心境,显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课堂要有平等﹑和谐的氛围,首先要教师作出友好的表率。也许,今天走进教室,你发现班级闹哄哄,黑板没檫,学生桌子上摆着
期刊
一、以读本形象为引导,让学生与之同悲同喜,共爱共恨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
期刊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学生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三看二步一贯通”的方法。  (1)所谓“三看”,是指看语句位置,看语句特征,看上下语句。  看语句位置,即看其在文章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
期刊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处在让教师头痛、学生厌烦甚至惧怕的境况,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作文教学模式的封闭、僵化不无关系。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精批细改,或大笔一挥“阅”;学生草草一翻或干脆往抽屉里一塞。训练效果很差。假如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还有一点指导作用的话,也无非是当堂审题的指导,或所谓的框架结构,这种作文模式,严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讨厌甚至惧怕学作文的心理,要解决这
期刊
一、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以来,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现成的公式,都处于摸索和探讨的被动局面。 我们过度强调“素质教育”提出的“尊重学生”和“发展个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放任自由,更有甚者主张不考试不排名等一些违背教学常规的理论。这导致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以后,最起码基础知识没学好,连一张请假条也写不好。  然而,那种“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在进入我们的课堂。但我们也不
期刊
一、统一思想,让学生有阅读的渴望  首先,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其次,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