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唤起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和创造精神。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既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施教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校的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因此,教学必须以学为本,因学而论、因生而教,注重课堂上的平等性、主体性、协作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生的主人,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长。
关键词:平等性;主体性;协作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较以前的大纲规定有了明显的不同,其理念指导在重视发展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健康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价值观。课程改革中涌现了如:主题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学生评价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学生虽然受年龄特征以及未定的世界观和未成熟的认知系统的影响,思想和举止还很略显稚嫩,但教师若在课堂中对其幼稚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巧妙合理的运用,通过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三个方面。
(一)平等性
以往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愉快而主动的学习吗?通过多种方式的“学生评价教师”这一形式扭转了这一教学僵局。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让教师从“尊贵”的、“虚假”的台阶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心灵,平等的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交往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一空间让学生来评价教师,而且是积极大胆、正确客观的评价教师,而不是附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也能超过老师等创想。明白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探索。又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来充当“学生”的角色,学生来争当“小教师”的角色。这种角色的互位,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和教师”一样平等,拉进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记得一次优秀课展示活动中,有一位教授这样评价到:教师上课时在点评学生问题后,忘了对该学生说“请坐”,导致这个学生多站了二十分钟,没敢坐下。这可能是教师的无心之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这一细微的失误虽没有影响教学,但确实是在教学中剥夺了学生的受尊重的权利,失去了应该享受的平等权利。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从细小的事情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出发,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心灵沟通的交往活动;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并在愉悦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主体性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宣称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因材施教,但那种严格统一的教学过程,“铁板一块”的考试测评标准等,从来没有真正给学生主体性及自我的发展留下余地。而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例如:教师设计一份学生自我评价表或设计一份学生自我成长表等,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针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真实、客观的自我评价,在过程评价后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锻炼的良好语文习惯,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克服被动和盲目上语文课的消极学习状态,掌握评价自我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师与同学们肯定的话语和目光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有了这一份做学习主人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教师就能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
(三)协作性
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对于学生来说,班级就是他们自己的小小社会,要在这个小集体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语文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时空中和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个时空和过程中时时刻刻接受来自这个小社会的教育。有来自书本知识的传授、老师的教育,更多的来自同学之间心灵、思想碰撞后的火花。学生之间朝夕相处,相互最了解,有一定的友谊基础。所以学生之间的评价,最清楚同伴的优点与缺点,更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细微变化。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进行互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协作、共进的学习风气,在互教互学中,使学生建立善于交流与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在互相信任中共同提高。在一次话剧《雷雨》的学习中,我请班里的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完毕后,所有同学都热烈鼓掌,齐声赞扬。我马上提问大家:“为什么都鼓掌呢”?有的同学回答到:真没想到身边的同学进入情境后也能表演的这么好,我佩服。”有的同学回答:“我的朗诵其实也挺好的,只是没她勇敢,我很羡慕她。”从同学们的赞扬声中这几个同学感受到了来自同学们的羡慕之情,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学习乐趣。同时我指出,一台话剧的成功上演离不开每一名演员的努力,不管你是主角还是配角,不管你是演员还是幕后工作人员,咱们班的这场演出当然也离不开这些同学的通力协作。大家一定要从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演话剧如此,搞好学习同样需要密切协作。
通过这种真心式的学生评价,不仅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更是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意,加强了同学在学习中的合作性和良好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教学相长,让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并将在语文活动中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
同学之间具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尊重、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与他人合作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课堂内外,不仅是对手,更是合作的朋友朋友”。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同伴在本课的学习中的优点、收获和体会,提高个人和同伴的自尊和自信。其他同学听了别人的发言后,也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语文老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当然,积极性评价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身心需要出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人翁态度,在学习生活中得到真正健康、全面的发展。语文老师在教学意识中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功能,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只有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为此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发展学生主体性 《德阳日报》2004年10月13日 李洪秋
[2] 试论学生的主体作用 《宿州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尹玉强
[3]发挥学生主体性之我见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03期 余汇
关键词:平等性;主体性;协作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较以前的大纲规定有了明显的不同,其理念指导在重视发展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健康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价值观。课程改革中涌现了如:主题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学生评价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学生虽然受年龄特征以及未定的世界观和未成熟的认知系统的影响,思想和举止还很略显稚嫩,但教师若在课堂中对其幼稚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巧妙合理的运用,通过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三个方面。
(一)平等性
以往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愉快而主动的学习吗?通过多种方式的“学生评价教师”这一形式扭转了这一教学僵局。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让教师从“尊贵”的、“虚假”的台阶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心灵,平等的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交往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一空间让学生来评价教师,而且是积极大胆、正确客观的评价教师,而不是附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也能超过老师等创想。明白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探索。又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来充当“学生”的角色,学生来争当“小教师”的角色。这种角色的互位,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和教师”一样平等,拉进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记得一次优秀课展示活动中,有一位教授这样评价到:教师上课时在点评学生问题后,忘了对该学生说“请坐”,导致这个学生多站了二十分钟,没敢坐下。这可能是教师的无心之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这一细微的失误虽没有影响教学,但确实是在教学中剥夺了学生的受尊重的权利,失去了应该享受的平等权利。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从细小的事情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出发,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心灵沟通的交往活动;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并在愉悦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主体性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宣称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因材施教,但那种严格统一的教学过程,“铁板一块”的考试测评标准等,从来没有真正给学生主体性及自我的发展留下余地。而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例如:教师设计一份学生自我评价表或设计一份学生自我成长表等,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针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真实、客观的自我评价,在过程评价后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锻炼的良好语文习惯,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克服被动和盲目上语文课的消极学习状态,掌握评价自我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师与同学们肯定的话语和目光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有了这一份做学习主人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教师就能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
(三)协作性
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对于学生来说,班级就是他们自己的小小社会,要在这个小集体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语文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时空中和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个时空和过程中时时刻刻接受来自这个小社会的教育。有来自书本知识的传授、老师的教育,更多的来自同学之间心灵、思想碰撞后的火花。学生之间朝夕相处,相互最了解,有一定的友谊基础。所以学生之间的评价,最清楚同伴的优点与缺点,更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细微变化。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进行互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协作、共进的学习风气,在互教互学中,使学生建立善于交流与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在互相信任中共同提高。在一次话剧《雷雨》的学习中,我请班里的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完毕后,所有同学都热烈鼓掌,齐声赞扬。我马上提问大家:“为什么都鼓掌呢”?有的同学回答到:真没想到身边的同学进入情境后也能表演的这么好,我佩服。”有的同学回答:“我的朗诵其实也挺好的,只是没她勇敢,我很羡慕她。”从同学们的赞扬声中这几个同学感受到了来自同学们的羡慕之情,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学习乐趣。同时我指出,一台话剧的成功上演离不开每一名演员的努力,不管你是主角还是配角,不管你是演员还是幕后工作人员,咱们班的这场演出当然也离不开这些同学的通力协作。大家一定要从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演话剧如此,搞好学习同样需要密切协作。
通过这种真心式的学生评价,不仅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更是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意,加强了同学在学习中的合作性和良好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教学相长,让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并将在语文活动中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
同学之间具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尊重、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与他人合作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课堂内外,不仅是对手,更是合作的朋友朋友”。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同伴在本课的学习中的优点、收获和体会,提高个人和同伴的自尊和自信。其他同学听了别人的发言后,也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语文老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当然,积极性评价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身心需要出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人翁态度,在学习生活中得到真正健康、全面的发展。语文老师在教学意识中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功能,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只有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为此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发展学生主体性 《德阳日报》2004年10月13日 李洪秋
[2] 试论学生的主体作用 《宿州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尹玉强
[3]发挥学生主体性之我见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03期 余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