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美德。韩信千金一饭、晋文公定寒食节、岳飞精忠报国、缇萦千里救父等故事,比比皆是。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例如:有报道说现在高校发放的助学贷款中,有非分之七八十都收不回来,学校无奈之下,只能扣下学生的毕业证,要求学生还款后再发证。
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呼吁:“别让现在中国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一言概之,就是不懂感恩。什么是感恩呢?感恩就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而且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因此,如何将中学历史教学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将是历史教学研究的方向,这也是《中学历史》新的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1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
1.1“欲得之,必先予之”。确立感恩教育理念,就要求老师用感恩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打瞌睡时,我会走过去轻轻地对学生说,“你可以站起来清醒一下,等不想睡了再坐下认真听讲,你不妨试试”——用这样的友好提醒代替批评;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慢慢地在学生的眼里我看到了感激的目光。所以,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老师首先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和关爱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1.2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可以这样说,在道理上,在回答试题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去说。但为什么无法在行动上落实呢?究其原因,我想应该就是——这些感知都不是真正的发自他们的内心,他们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作为施教者,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感恩教育刻骨铭心,要让孩子对每一种情感体验都如同身受。在上《万千气旬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即尝试烧制“东坡肉”,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为父母炒一份菜,并做好记载,请家长签字。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写到“开始真觉得这是一份苦差,可当我把菜端上桌时,父母脸上的笑容让我感到很快乐!”——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感恩给他带来的欢乐。还有的学生写到“想不到做菜这么辛苦!想起我平时吃饭时还常常挑三捡四,真觉得很对不起母亲。”——通过这一活动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这样的亲身体验比上百句说教都深刻。
1.3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要求老师用常识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健康的心态。在教学中,我发现那些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的非常冷漠,自私,攻击性强。而得到老师赞赏的孩子,往往信心百倍,进步巨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有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被拉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2挖掘《历史》课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是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前提
中学历史课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历史》课中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西汉》一课时,有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让学生在为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同龄人感动的同时,想想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在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要让长江变成另一条黄河。在《血肉筑长城》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现在国家培养了我们,当国家、民族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圆角,中学学生的认识水平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充满时代气息。精美的图片、有趣的阅读卡、生动的语言,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师用来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如在《中国历史》的教材里,有“圆明园遗址”的图片,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圆明园遗址”图片的讲解,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今被外国侵略者烧毁,从而让学生懂得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3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在“大思想家孟子”的教学中,我就采用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表演“孟母三迁”。学生的表演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在这种生动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和付出,从而学会感恩父母。
4渗透感恩教育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针对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发挥感恩教育的作用。在上《古代埃及》这一课时,利用教材上的面具图案,我告诉学生古埃及的图腾是鹰和蛇,学生说那是迷信。我就适时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人们对大自然感恩的风俗习惯。在要求宪政观察身边的历史时,有学生提到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认识到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应该让我们父母过的好点,同时也要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这样的引导,给了很多学生以触动。当今社会对一个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身体健康,学习优秀,而且还要求他们心理健康。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学生,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呼吁:“别让现在中国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一言概之,就是不懂感恩。什么是感恩呢?感恩就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而且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因此,如何将中学历史教学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将是历史教学研究的方向,这也是《中学历史》新的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1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
1.1“欲得之,必先予之”。确立感恩教育理念,就要求老师用感恩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打瞌睡时,我会走过去轻轻地对学生说,“你可以站起来清醒一下,等不想睡了再坐下认真听讲,你不妨试试”——用这样的友好提醒代替批评;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慢慢地在学生的眼里我看到了感激的目光。所以,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老师首先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和关爱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1.2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可以这样说,在道理上,在回答试题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去说。但为什么无法在行动上落实呢?究其原因,我想应该就是——这些感知都不是真正的发自他们的内心,他们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作为施教者,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感恩教育刻骨铭心,要让孩子对每一种情感体验都如同身受。在上《万千气旬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即尝试烧制“东坡肉”,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为父母炒一份菜,并做好记载,请家长签字。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写到“开始真觉得这是一份苦差,可当我把菜端上桌时,父母脸上的笑容让我感到很快乐!”——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感恩给他带来的欢乐。还有的学生写到“想不到做菜这么辛苦!想起我平时吃饭时还常常挑三捡四,真觉得很对不起母亲。”——通过这一活动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这样的亲身体验比上百句说教都深刻。
1.3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要求老师用常识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健康的心态。在教学中,我发现那些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的非常冷漠,自私,攻击性强。而得到老师赞赏的孩子,往往信心百倍,进步巨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有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被拉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2挖掘《历史》课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是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前提
中学历史课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历史》课中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西汉》一课时,有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让学生在为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同龄人感动的同时,想想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在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要让长江变成另一条黄河。在《血肉筑长城》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现在国家培养了我们,当国家、民族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圆角,中学学生的认识水平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充满时代气息。精美的图片、有趣的阅读卡、生动的语言,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师用来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如在《中国历史》的教材里,有“圆明园遗址”的图片,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圆明园遗址”图片的讲解,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今被外国侵略者烧毁,从而让学生懂得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3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在“大思想家孟子”的教学中,我就采用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表演“孟母三迁”。学生的表演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在这种生动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和付出,从而学会感恩父母。
4渗透感恩教育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针对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发挥感恩教育的作用。在上《古代埃及》这一课时,利用教材上的面具图案,我告诉学生古埃及的图腾是鹰和蛇,学生说那是迷信。我就适时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人们对大自然感恩的风俗习惯。在要求宪政观察身边的历史时,有学生提到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认识到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应该让我们父母过的好点,同时也要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这样的引导,给了很多学生以触动。当今社会对一个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身体健康,学习优秀,而且还要求他们心理健康。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学生,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