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责任扩散”一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那么什么叫做责任扩散呢,怎样的事件才被称为“责任扩散”呢?此篇文章将为你揭开“责任扩散”的神秘面纱,并且通过学习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更加加深人们对于“责任扩散”的了解,进一步指出生活中的责任扩散及其影响,最后指出应该如何规避责任扩散。
一、什么是责任扩散
(一)美国的引发事件
1963年,纽约,基蒂·吉诺维斯从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回家。她的公寓位于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一个持刀男人向她走来,刺了她很多刀。基蒂大声呼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跑,但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又从车里走出来,将基蒂击倒在地,继续刺杀她。这个不幸的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了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这时基蒂·吉诺维斯已经死亡,歹徒也不知去向。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时发现,该袭击行为总共持续了35分钟,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为什么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向基蒂·吉诺维斯伸出援手?皇后大街的居民们难道真的毫无同情心吗?难道只是因为公众道德的丧失吗?也许这是发生在夜晚,从而没有人去救援。然而,白天发生的事情照样很少人愿意去帮助。有一名妇女购物时摔断了腿,她忍着疼痛恳请别人帮助,整整40分钟,购物者和其他人在身边川流不息,有人甚至驻足看一会,但没有一个人帮助她。
(二)责任扩散的理解
其实这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责任扩散现象。而责任扩散俗称龙多不下雨,是指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感到自己应对一起事件负唯一的责任,都在观察他人的举动,希望是别人首先站出来。如果这件事是属于某一个人自己的,他会尽他所能去完成,做不好他会自责。一旦有别的人来插手这件事,他就不再觉得是他个人的事,如果事情没做好,他会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这种责任扩散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三)美国社会学家拉特纳的实验研究与解释
1.拉特纳的实验研究
当我们在感慨现代人日渐冷漠的同时,社会学家们想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探究类似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美国,社会学家拉特纳和助手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当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出手相助者反而会越少,甚至没有人介入。
2.拉特纳的实验解释
心理学家对这样的事情做出解释也许是人类的自我开脱。然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什么阻止了人们去援助别人,却为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
通过分析,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拉特纳和达利提出的“责任扩散效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在某种紧急事情发生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无形地“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就相应地减少了。
3.拉特纳实验的引申
“责任扩散”理论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者越多,人们越倾向于认为已经有人去帮助了,所以自己不用帮忙。随着旁观者的增多,个人提供帮助的责任被扩散了,同时因不提供帮助而收到的良心责备和内疚也扩散了。
二、生活中责任扩散的影响
(一)惹人争议的中国事件
2000年3月25日,湛江市徐闻县一名16岁少年中学生邓大智为抢救一名溺水女孩耗尽体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另两名闻讯赶来的少年拼命打捞抢救时,五名值班巡警却在岸上袖手旁观,以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邓大智与两名同学路过已停用多年的旧游泳池时,发现一小女孩滑落2米多深的跳水池。邓大智急叫“快救人”,但两个同学都说不会游泳。邓大智一边解鞋一边说:“不会游水也要救。”邓大智跳入池中,奋力托起小女孩横放在肩上,拼命游向水边。由于跳水池边三面陡壁都要高出水面3米以上,另两个同学站在游泳池底斜坡上端伸手又够不着,一个姓梁的同学去找竹竿长棍,另一个姓王的同学则跑去一百多米外的县巡警二中队求救。梁某找到竹竿赶回时,邓大智已累得抬不起头来,也没有力气去抓竹竿。这时,年仅15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曾国令闻声赶来,跳下水池,从邓大智肩上接过小女孩,紧抓住伸过来的竹竿,一步一步地爬上滑溜溜的斜壁。这时,已耗尽全身气力的邓大智慢慢地沉入了池底。
(二)启示
1.分配工作要明确,避免责任分散
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领导提了一个建议,强调其重要性,并交代了截止时间。结果,当截止时间临近的时候,发现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件事情,因为所有人都以为这项工作应该是由别人来完成,而不是自己(即便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在一个团队中,如果一件事情真的很重要,需要完成,就不仅要强调其重要性,还要明确负责执行的责任人。不能只靠主人翁精神来做事情。否则,只能得到企业中主人翁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够、凝聚力不足的误导性结论,更会引起推卸责任的坏风气。
2.接受任务时要澄清需要承担的责任
对于属于自己的工作,你可以做的更好,更出色,但是不能不做。甚至,有时候多做也是不被鼓励的(可能会破坏团队的协作,帮倒忙)。如果“责任扩散”总有无法避免的死角,那也要明确说明:对于没有说明的部分,由谁负责。
三、如何规避责任扩散
责任扩散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互相扯皮由此而来,因为处理事件时,各方都有责任;互相推诿也由此产生出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规避“责任扩散效应”,明确职责是关键,加强监督是基础,加大处罚力度是良药,增强责任意识是根本。
(一)去帮助求助者吧,切勿让良心尴尬
当社会上一次次地报导见义勇为的事件的时候,当一拨拨的英模报告团四处巡回演讲的时候,人们的良心并没有像事先预期的那样被唤醒了,令善良的感到尴尬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见死不救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
(二)对良心进行奖励
也许正是人们对良心进行奖励造成了良心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处于内部的责任和兴趣而行事的时候,他不考虑这样能够得到什么奖励,因为行为本身就是奖励。
(三)营建良心的共同家园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良心不能靠外部的理由维系。良心,只能在良心中找到自己的家园。不要让良心在物质的世界里流浪,因为它在那里没有立足之地。
1.为良心找一个家,不要让他在物质世界中流浪
这是每个人面临的人生的任务之一。在日益物质化的世界里,精神家园的荒芜会使人生失去应有的意义。良心已经在物质世界中流浪了太久了,已经失去了他已有的本性,可见,不能再让良心流失了,要为他找到自己的家园,营造了良好的家园氛围。
2.让良心有立足之地及其四句箴言
曾经又一个迷茫的少年去求教一位智者,求教如何活得愉快而有意义。智者送给他四句箴言。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二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三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四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使少年终生精神愉悦,给他所遇到的人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所以只有营建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拥有健康的社会。
四、结论
责任扩散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时候并不会被人们所轻易察觉,又或许是人们不愿意承认吧!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需要你的帮助,就你一人在旁与许多人在场的结果就会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是认为最后事件的责任是由在场的所有人承担的,如果人多,就可以互相分担这些责任,减少犯罪感或者是内疚感。正如前言所说,人多未必就是力量大!所以人们要正确认识责任扩散,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规避他,共同来营造我们良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刘永志《防治责任扩散 细化先进标准》 [J] 西南民兵杂志 2001年8
[2]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新世纪传媒大视野》 [J] 新世界出版社 2006年3月1
一、什么是责任扩散
(一)美国的引发事件
1963年,纽约,基蒂·吉诺维斯从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回家。她的公寓位于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一个持刀男人向她走来,刺了她很多刀。基蒂大声呼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跑,但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又从车里走出来,将基蒂击倒在地,继续刺杀她。这个不幸的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了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这时基蒂·吉诺维斯已经死亡,歹徒也不知去向。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时发现,该袭击行为总共持续了35分钟,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为什么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向基蒂·吉诺维斯伸出援手?皇后大街的居民们难道真的毫无同情心吗?难道只是因为公众道德的丧失吗?也许这是发生在夜晚,从而没有人去救援。然而,白天发生的事情照样很少人愿意去帮助。有一名妇女购物时摔断了腿,她忍着疼痛恳请别人帮助,整整40分钟,购物者和其他人在身边川流不息,有人甚至驻足看一会,但没有一个人帮助她。
(二)责任扩散的理解
其实这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责任扩散现象。而责任扩散俗称龙多不下雨,是指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感到自己应对一起事件负唯一的责任,都在观察他人的举动,希望是别人首先站出来。如果这件事是属于某一个人自己的,他会尽他所能去完成,做不好他会自责。一旦有别的人来插手这件事,他就不再觉得是他个人的事,如果事情没做好,他会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这种责任扩散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三)美国社会学家拉特纳的实验研究与解释
1.拉特纳的实验研究
当我们在感慨现代人日渐冷漠的同时,社会学家们想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探究类似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美国,社会学家拉特纳和助手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当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出手相助者反而会越少,甚至没有人介入。
2.拉特纳的实验解释
心理学家对这样的事情做出解释也许是人类的自我开脱。然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什么阻止了人们去援助别人,却为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
通过分析,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拉特纳和达利提出的“责任扩散效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在某种紧急事情发生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无形地“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就相应地减少了。
3.拉特纳实验的引申
“责任扩散”理论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者越多,人们越倾向于认为已经有人去帮助了,所以自己不用帮忙。随着旁观者的增多,个人提供帮助的责任被扩散了,同时因不提供帮助而收到的良心责备和内疚也扩散了。
二、生活中责任扩散的影响
(一)惹人争议的中国事件
2000年3月25日,湛江市徐闻县一名16岁少年中学生邓大智为抢救一名溺水女孩耗尽体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另两名闻讯赶来的少年拼命打捞抢救时,五名值班巡警却在岸上袖手旁观,以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邓大智与两名同学路过已停用多年的旧游泳池时,发现一小女孩滑落2米多深的跳水池。邓大智急叫“快救人”,但两个同学都说不会游泳。邓大智一边解鞋一边说:“不会游水也要救。”邓大智跳入池中,奋力托起小女孩横放在肩上,拼命游向水边。由于跳水池边三面陡壁都要高出水面3米以上,另两个同学站在游泳池底斜坡上端伸手又够不着,一个姓梁的同学去找竹竿长棍,另一个姓王的同学则跑去一百多米外的县巡警二中队求救。梁某找到竹竿赶回时,邓大智已累得抬不起头来,也没有力气去抓竹竿。这时,年仅15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曾国令闻声赶来,跳下水池,从邓大智肩上接过小女孩,紧抓住伸过来的竹竿,一步一步地爬上滑溜溜的斜壁。这时,已耗尽全身气力的邓大智慢慢地沉入了池底。
(二)启示
1.分配工作要明确,避免责任分散
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领导提了一个建议,强调其重要性,并交代了截止时间。结果,当截止时间临近的时候,发现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件事情,因为所有人都以为这项工作应该是由别人来完成,而不是自己(即便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在一个团队中,如果一件事情真的很重要,需要完成,就不仅要强调其重要性,还要明确负责执行的责任人。不能只靠主人翁精神来做事情。否则,只能得到企业中主人翁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够、凝聚力不足的误导性结论,更会引起推卸责任的坏风气。
2.接受任务时要澄清需要承担的责任
对于属于自己的工作,你可以做的更好,更出色,但是不能不做。甚至,有时候多做也是不被鼓励的(可能会破坏团队的协作,帮倒忙)。如果“责任扩散”总有无法避免的死角,那也要明确说明:对于没有说明的部分,由谁负责。
三、如何规避责任扩散
责任扩散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互相扯皮由此而来,因为处理事件时,各方都有责任;互相推诿也由此产生出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规避“责任扩散效应”,明确职责是关键,加强监督是基础,加大处罚力度是良药,增强责任意识是根本。
(一)去帮助求助者吧,切勿让良心尴尬
当社会上一次次地报导见义勇为的事件的时候,当一拨拨的英模报告团四处巡回演讲的时候,人们的良心并没有像事先预期的那样被唤醒了,令善良的感到尴尬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见死不救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
(二)对良心进行奖励
也许正是人们对良心进行奖励造成了良心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处于内部的责任和兴趣而行事的时候,他不考虑这样能够得到什么奖励,因为行为本身就是奖励。
(三)营建良心的共同家园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良心不能靠外部的理由维系。良心,只能在良心中找到自己的家园。不要让良心在物质的世界里流浪,因为它在那里没有立足之地。
1.为良心找一个家,不要让他在物质世界中流浪
这是每个人面临的人生的任务之一。在日益物质化的世界里,精神家园的荒芜会使人生失去应有的意义。良心已经在物质世界中流浪了太久了,已经失去了他已有的本性,可见,不能再让良心流失了,要为他找到自己的家园,营造了良好的家园氛围。
2.让良心有立足之地及其四句箴言
曾经又一个迷茫的少年去求教一位智者,求教如何活得愉快而有意义。智者送给他四句箴言。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二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三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四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使少年终生精神愉悦,给他所遇到的人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所以只有营建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拥有健康的社会。
四、结论
责任扩散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时候并不会被人们所轻易察觉,又或许是人们不愿意承认吧!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需要你的帮助,就你一人在旁与许多人在场的结果就会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是认为最后事件的责任是由在场的所有人承担的,如果人多,就可以互相分担这些责任,减少犯罪感或者是内疚感。正如前言所说,人多未必就是力量大!所以人们要正确认识责任扩散,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规避他,共同来营造我们良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刘永志《防治责任扩散 细化先进标准》 [J] 西南民兵杂志 2001年8
[2]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新世纪传媒大视野》 [J] 新世界出版社 2006年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