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放在首要位置,把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文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策略,旨在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量,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发展农业经济、加快新乡村建设步伐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要及早规划、及早防范、及早治理。要把农村环保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环保工作动态规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走上生活富裕、环境美丽、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处于新时期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使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就生活污染而言,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的居住地点不断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污水的排放都对环境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以及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够科学和环保,这就会导致土壤、河流的污染。就工业污染而言,一方面,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破坏。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环保技術落后甚至缺少基本的环保设备等特点,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和简单的废料处理方式对农村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一部分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企业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加剧了农村的污染。此外,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处理站一部分设在农村也造成了农村的生态问题。就农业污染而言,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同时化肥中存在的氮磷物质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融入水体当中,破坏水体平衡。另一方面,灭虫剂、除草剂的大规模使用,在提高产量、消灭害虫、保证菜蔬品质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一些鸟类吃了带有灭虫剂的虫子会导致死亡或影响卵的孵化,对生物链造成破坏。
二、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策略
1.加强农村自身的环境规划和环保投入
农村自身应进行因地制宜的环境规划来实现生态效率的最大化,农村土地整理就是其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使得生态布局更加合理化,从而提高生态承受力。对生活垃圾可以合理布局投放点集中处理并分类。要不断加强环保投入,村里配置专门保洁员分工负责,确保垃圾妥善处置。要丰富环境管理手段,新农村环境保护效果的好坏与否,与环境管理手段的运用息息相关。在城乡环境管理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集思广益,广泛运用各种环境管理手段加强对新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
2.发展农村绿色产业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农业逐渐产业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4]。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农村百业与乡土文化的衰落,造成了一系列的改变,出现了新的社会风险,其中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了新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农村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升级和调整。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加紧技术研发培育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作物种子,提高农作物的耐活性和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缓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同时,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相较于城市的单一化、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乡村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可以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服务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还形成了独有的品牌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3.要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在利用强制手段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制裁手段。由于大多数农村污染呈现分布不规则,而且环境信息也不对称、污染面界限模糊、定责容易出偏差这些实际情况,要找准污染源头企业,加强经济制裁力度,要充分利用费税、押金、补贴等经济杠杆,通过利益激励与调节调动经济社会主体节约能源与资源,奖罚分明,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4.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改变农村的环境现状,保护农村自然环境,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行动力的是居住在当地的村民,但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教育等因素影响农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对较慢,要想让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就要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来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让生态保护的观念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乡村生活的习惯。主要可以通过制定宣传口号、绘制漫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向村民灌输生态保护的理念;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或者开展培训讲座的方法将环境保护的利与生态破坏的弊向村民讲述清楚,更有利于村民接受。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宣传,当农民意识到生态保护涉及自身利益时,生态保护的观念就会逐渐增强,当观念得到提高,保护环境的行动就会落实到村民生活的日程中。
三、结语
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必要途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农民的生活和生存,其对统筹城乡生态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逐步改善农村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温铁军,罗士轩,董筱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的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8(12):1-7.
[2]杨忠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节选)解读[J].农村实用技术,2020,228(11):11-12..
[3]郭武,王晶.农村环境资源“多中心治理”法治格局初探[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60-65.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发展农业经济、加快新乡村建设步伐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要及早规划、及早防范、及早治理。要把农村环保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环保工作动态规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走上生活富裕、环境美丽、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处于新时期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使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就生活污染而言,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的居住地点不断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污水的排放都对环境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以及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够科学和环保,这就会导致土壤、河流的污染。就工业污染而言,一方面,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破坏。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环保技術落后甚至缺少基本的环保设备等特点,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和简单的废料处理方式对农村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一部分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企业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加剧了农村的污染。此外,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处理站一部分设在农村也造成了农村的生态问题。就农业污染而言,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同时化肥中存在的氮磷物质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融入水体当中,破坏水体平衡。另一方面,灭虫剂、除草剂的大规模使用,在提高产量、消灭害虫、保证菜蔬品质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一些鸟类吃了带有灭虫剂的虫子会导致死亡或影响卵的孵化,对生物链造成破坏。
二、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策略
1.加强农村自身的环境规划和环保投入
农村自身应进行因地制宜的环境规划来实现生态效率的最大化,农村土地整理就是其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使得生态布局更加合理化,从而提高生态承受力。对生活垃圾可以合理布局投放点集中处理并分类。要不断加强环保投入,村里配置专门保洁员分工负责,确保垃圾妥善处置。要丰富环境管理手段,新农村环境保护效果的好坏与否,与环境管理手段的运用息息相关。在城乡环境管理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集思广益,广泛运用各种环境管理手段加强对新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
2.发展农村绿色产业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农业逐渐产业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4]。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农村百业与乡土文化的衰落,造成了一系列的改变,出现了新的社会风险,其中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了新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农村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升级和调整。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加紧技术研发培育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作物种子,提高农作物的耐活性和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缓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同时,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相较于城市的单一化、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乡村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可以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服务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还形成了独有的品牌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3.要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在利用强制手段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制裁手段。由于大多数农村污染呈现分布不规则,而且环境信息也不对称、污染面界限模糊、定责容易出偏差这些实际情况,要找准污染源头企业,加强经济制裁力度,要充分利用费税、押金、补贴等经济杠杆,通过利益激励与调节调动经济社会主体节约能源与资源,奖罚分明,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4.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改变农村的环境现状,保护农村自然环境,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行动力的是居住在当地的村民,但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教育等因素影响农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对较慢,要想让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就要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来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让生态保护的观念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乡村生活的习惯。主要可以通过制定宣传口号、绘制漫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向村民灌输生态保护的理念;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或者开展培训讲座的方法将环境保护的利与生态破坏的弊向村民讲述清楚,更有利于村民接受。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宣传,当农民意识到生态保护涉及自身利益时,生态保护的观念就会逐渐增强,当观念得到提高,保护环境的行动就会落实到村民生活的日程中。
三、结语
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必要途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农民的生活和生存,其对统筹城乡生态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逐步改善农村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温铁军,罗士轩,董筱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的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8(12):1-7.
[2]杨忠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节选)解读[J].农村实用技术,2020,228(11):11-12..
[3]郭武,王晶.农村环境资源“多中心治理”法治格局初探[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