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我们要培养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幼儿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
思维有各种各样的。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我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它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并借助逻辑推理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幼儿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幼儿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教学大纲要求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幼儿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
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幼儿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老师绝不能认为教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把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教十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教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形成十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十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很麻烦了。
(2)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课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复习十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减少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各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如测量、画图等,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三、有效地选择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本节课或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老师总会布置一些作业来验证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信息,这是对的。如果我们老师不把握度,作业布置过多,学生就一味地完成作业,马马虎虎,完成了事,学生不去分析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应付了事,就不会达到我们老师要的效果。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就不牢,就无法加以应用,无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就起不到多大作用。如果我们作老师的,布置一定量的,并有代表性的作业,学生感到作业不多,做起来就不会马虎了。平时就要让学生了解题目给了我们什么问题,如何去分析、又如何去解决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一长,学生思维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幼儿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
思维有各种各样的。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我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它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并借助逻辑推理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幼儿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幼儿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教学大纲要求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幼儿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
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幼儿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老师绝不能认为教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把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教十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教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形成十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十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很麻烦了。
(2)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课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复习十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减少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各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如测量、画图等,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三、有效地选择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本节课或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老师总会布置一些作业来验证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信息,这是对的。如果我们老师不把握度,作业布置过多,学生就一味地完成作业,马马虎虎,完成了事,学生不去分析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应付了事,就不会达到我们老师要的效果。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就不牢,就无法加以应用,无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就起不到多大作用。如果我们作老师的,布置一定量的,并有代表性的作业,学生感到作业不多,做起来就不会马虎了。平时就要让学生了解题目给了我们什么问题,如何去分析、又如何去解决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一长,学生思维能力就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