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来源 :中国凤凰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1年1月5号上午
  地点:北京凤凰岭美术馆龙瑞工作室
  我们现在的山水画在精神取向和价值取向上不明确,这是我们当代画家最紧迫需要解决的。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好握山水画文与质的关系。
  
  以前古人画画,画到一定程度,质的东西少、文的东西多,也就是生活少了,画画变成了一种套路,所以,画到一定程度后反其道而行之,回到生活,画面会更有特点,因为生活化、甚至口语的东西非常质朴、纯真,但是,画面有太多这样的东西,文就不够了,就变成了文的反面——野,所谓野调无腔,没有规律、没有文采。我们现在强调写生是对的,写生关照生活,对一些自然界规律有所了解,画有出处,比如太行山、燕山,但这些东西多了又觉得文采不够,我们现在很多画就是文采不够。
  皴法、笔法都是属于山水画文的范畴。早在宋,山水画皴法就逐渐确立、细化、多样化了。现在很多画在质的方面很不错,但在文的组合方面不好,感觉文气不够,就是因为古人的皴法少了,所以,中国山水画要关照皴法,包括皴法的疏密、多少,以及用笔的特征。我们要多从这些角度加强思考。
  有时我们会用一些办法把某个东西画像,但画像了就显得文的东西太少。解放前的画家和古代的一些画家很少到山里去,甚至没进过山。过去有个老先生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从没进过山,都是从摹本上学的和老师教的,结果文的东西太多、质的东西太少,文的东西又不是他所营造出来的,而是抄袭别人的,所以那样的画就没有味道。
  文和质是互补的,互相生发、互相影响,它需要把握各个方面的尺度,掌握一些画法的特点和方法。
  文不是一个人能建构起来的。某一种具体的方法,从初级的思考直到高级的思考要有一个共识,它需要一定时期大家共同认可。黄宾虹不仅在技法上炉火纯青,在修养上也很深厚。他所有的用笔都强调书法笔意,更何况他的文又很深,他研究古文字、古印玺、古代篆刻、金石等,所以他的笔墨取向和文采的走向要比别人来得深厚,甚至上升到线条的一勾、一勒都要有太极笔法。太飘亮和太华丽的线条他看着不顺眼。黄宾虹很讲究书法用笔,但又不丢掉质的东西。他照着画那些植物、山体、小河与植物落下的影子时,又会舍弃那种真实、生硬的东西,画出来感觉里边有一条河,但又让它朦胧起来,不是一条很生硬的河。如果把一个地方画像了,那么附加给它的东西就不够,看起来就缺文气。
  文与质的关系要有意贯之,要有一个总体的文化取向,深入到每一点、每一笔包括墨,都要有文质用意。
  李可染跟着黄宾虹学,恰恰又消减了黄宾虹很多的笔法与皴法,说他是进步也好、后退也好,但他又建构了另外的东西。总的来说李可染是想给河山立传,这种追求又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忽然想起来要给中华民族河山立传,而是因为当时国破家亡,全民族处在抗战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面对着国家要完了,河山也就要轮为他人的了,所以感情压过笔墨的技法,而有了更高的要求。那时的知识分子在这点上确实是出于自己的内心,甚至可以舍弃身家性命去做该做的事,也可以说是社会现状需要立传。立传就像我们写传记,写得太浪漫就离谱了。起码要把那个人的性格、事业写得比较写实。可染先生必须要建构一个偏于写实的笔墨语言,这种笔墨语言就要往回收一点,回到可以为它立传的角度。因此,可染先生就没有黄宾虹先生那样天马行空,而是更加往回缩,画面更具象、更聚焦了,就像镜头把某一个地方的特点照清楚,画也要描绘清楚。在描绘清楚的过程中灌注了他的情感和学识,还有他的魄力。并不是说学可染先生,学其式样就行,这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所以他提出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个提法说得非常到位,特别在那个环境中,这种提法绝不是虚的,这铸就了他的画风。如果太多的皴法和笔墨,就削弱了对整体画面的营造,怎么办?那就减弱皴法,把所有的画都笼罩在一个整体的具象感之中。
  相对于李可染先生来说,黄宾虹画得就支离一些,但点画上洋溢着一种沸腾的气息。要把他的笔墨具体到一个具象上就有点困难,那样会牺牲一些笔墨的鲜活性。如果过于关注了笔墨的鲜活性,就舍去了对自然更贴切的表现。可染先生往回走了一步,再加上他又受西洋画的影响,从素描的角度需要去掉很多枝节的东西,局部要服从整体,所以可染先生画的所有山头都比较平,像片似的。有的人学可染先生就学不好,把片变得更像片,就变成没有内容的片了。而可染先生是把很复杂的、很支离的东西进行重新编排。实际上可染先生跟黄宾虹的时间比跟齐白石的时间长,他跟两个人都交往了十来年,都是拜了师的。他到齐白石那里是去感受齐白石的整体气象,虽然齐白石是画花鸟的,但齐白石的气象比较大,比较古朴、比较拙。可染先生受了齐白石的影响,甚至他的人物画里也有齐白石的影子。山水画也受了齐白石“拙”的影响,把圆、翘和突出来的东西都消磨掉了。可染先生也学了黄先生很多拙的东西,并且开始的笔法还有点像黄先生。黄先生画的点是硬对硬的,大点就摆在那里,有的地方破,有的地方不破,而那些点都在跳,在往外张扬,线条也往外张扬,点线的碰撞又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他用泼墨,会有让你想象不到的东西出现。因为他很放纵笔墨,他的优点就在这里。有时在一张大画上,会让你感觉这几笔画法真是太好玩了,感觉非常吸引人,但又说不清楚为什么。
  李可染先生要为山河立传,所以这样画,不然画面的整体感就把握不住。后来可染先生学了黄宾虹的点排,皴法基本上没有线条,都是横卧的点。特别是画桂林山水,在点排的过程中,干、湿非常明显地互相碰撞。可染先生是在北方画,不像黄宾虹先生在南方画,纸很干,画的时候就坚持不断地把纸喷湿,总有几个喷水的壶放在旁边,基本上没有在干的时候画过。师母叫吃饭了他就吃,吃完饭就拿着水壶继续往画上喷,再用笔一遍一遍地画,不让笔触突出出来,但是细看又有笔——画画不能不见笔、不见笔就成了排刷,而且笔的干湿都融在里面,所以有一个整体感。可染先生的画很小,画得很慢,他要一遍遍加,率性的东西就比较少,所以都在掌控之中。而黄宾虹有的画法在掌控之外,特别是到老了,眼睛也不行了,有时都画出宣纸之外了还在画,就这样点点点,点到宣纸外了还点。李可染先生说:“那时看黄老画画,经常告诉他说‘黄老您画在案子上了’。”这样黄老才又把笔收回去。
  我们对山水画的价值取向要钻研、要思考。文和质的关系要调整,偏颇于哪一方面都有问题。画面缺文的东西就没有文采,没有看头,没有趣味,没有意境,只有一实景、真景,缺乏一种文化思考就没味道。
  要想画得好,就得需要编排,在编排过程中,一方面要个性突出,二方面在个性中要有共性。在大家认可的基础上,从某一点上走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子,还能让人从中看出脉络,这一脉络就是文化的传承。如果我们不要传承,不要脉络,单靠自己创作就很单薄,因为艺术形式就是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走过来的,在共性的基础上来挑动个性的张扬。如果没有共性这样一个基石,单纯的个性就没有价值,因为它没有参照物。中国画讲究人格的高低,人格的高低必须要在人里面才能比出来,一个人是谈不上人格高低的。比如说这个人从来没有在社会上与人打交道,就很难说他的人格。人格的高低要在朋友之间、亲戚之间,以及社会上的所作所为才能体现出来。总之,共性的东西很重要。
  山水画依托某一种自然景观,所以质的东西也很重要,但它有一个转化过程。山西过去有好多唱戏的平台,在小戏台上演的戏都特别有味道。其实画画就是做戏,画山水画也一定要做戏。做戏就像诗词一样要有象征性,有概括性,还要有主观性。有时候是画某一个具体的山,某一个具体的景,要借这个山和这个景来说明一个趣味,达到另外一个境界,不是说这个山的具体境界。比如有的画里有一种沉穆之气,画面很穆静,有的画很朴厚,有的画很苍雄,甚至有的画里含有悲凉之气,这些东西都是要有的。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里有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本质性的东西,不管你在什么位置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识,有一种关注国家社稷的大眼界。我们的笔墨有时就是要体现这些东西,如果现在把这些东西去掉,转化为画风景,质就减少了。写生很重要,但不是单纯画风景,它不是风景画。
  武夷山、黄山、燕山,这些名川大山古人也记载下来,历代都有画的,但没有人去写实,这就是得其中之意。
  前些日子刘罡调到国家博物馆,开始老说:“龙老师,国博挺好,又是大单位,挺气派,但里面有很多项目,有一些展览等具体工作,甚至有时还有一些田野考察,因为博物馆的性质,有时跟研究陶瓷的下去,有时跟研究青铜器的下去,觉得不如一门心思画画好。”呆了一年多后又说:“还是感觉国博这里的优势很多。”我说:“这里比画院好多了,因为你天天泡在文化里。那种各种各样的东西是花了钱都没地方学的。我们可以到博物馆去看,但是你看不了那么多,并且旁边有那么多的专家,学术性都很强。有时人家送来一样东西,这些专家就在那里说啊、论啊,天天泡在那里多牛呀!
  前两天刘罡找了几家过去雕刻的木板,上面的图案跟山水有关系。过去用木板刻年画、地理地貌,还有《山海经》的插图。其中有一个像纸上画的,后来在电脑里看是一个小村镇的地图,里面有池塘还有村落,村落周围有围墙,相当于城墙,中间有小湖,后边有几个山,山还很有名,小山头上都写着名字。这些东西让人看了很惊讶!特别是图上中间的村落有东南西北四个门,这跟风水有关。在图上表现北门是正面,两边的门就倒下去了,一个房顶从这边过来,一个房顶从那边过来。最好玩的是下边这个门的房顶从下边画来了,包括后面的山头也是从下边画过来的。这种全方位的关照,时空上的整体打破,能让你很清楚地看出这边有山,那边也有山。中国人这种观察和表现方法非常独特,是很牛的!并且那种味道非常好,所有小房子、小树都有一定的程式化,用木板刻出来的小点、小线条都非常有味道,这对我们今天画山水都是很好的启发。
  这种画法古人都能接受,谁说中国人看不懂?中国人对山水画的这种体验,是长期养成的写实习惯,与西方表现手法相比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艺术规律上都相去甚远。
  我们现在画山水大多是在山沟里正面看,也不是说爬不到山顶,而是很少俯瞰式、全景式地观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体力达不到了,关键是思维没有那么活跃了。现在老师叫大家去写生,大家就到山沟里坐下来画,最后在创作上都差不多,所以看上去画的山水基本都一样。
  我们现在的创造力和营造力比古人差,古人画山和山离得特别远,空间、空白都特别大。而现在的山水画即使是按照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挪动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把山连上就不断地找结构,下面有坡、坡与坡连上,远处有一座山、山与山连上,最后还是连成了一块,又变成今人的一种焦点透视,结果在营造的观念上与西方接近而与古人不一样了。
  历朝历代,任何一个形态的社会,文和质的关系是丢不了的。搞当代艺术,文质的关系也有,这个文是从西方文化演义过来的,把它逐渐地完善化、规范化了。你遵从这个东西也好,叛逆这个东西也好,都有一个标准。比如正是因为有人用了绿色,就形成了大家的一个共识,或者是一种时尚。反过来,如果我用了红色,大家问我为什么用红色?用红色的意义也是因为人家用的是绿颜色,没有绿颜色红颜色就没有什么意义。而我用绿颜色,是因为别人用的是红颜色。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完全违背它。
  古人的功力和技术都非常好,但是这不是终极目标,因为艺术无止无尽,是洋洋大观的。比较普遍的规律要遵守,比如笔墨要好、山的形态要好,但现在我们在精神取向上确实是非常缺失,而这种精神取向的缺失是社会精神取向的缺失。过去我总喜欢举一个例子:所有的人都想创新,都提倡创新,我们大家都在一锅粥里,都在冒泡,蹦了半天还是落下去了。这时候反其道而行之,贴近文脉,把握好文与质的关系,一样创造个性。
  我们现在的山水画在精神取向和价值取向上不明确,这是我们当代画家最紧迫需要解决的。要认识到画画不是技术问题,不要走得太偏,不要急于去描写山的真实感。你解决了一些基本技术问题,就是要解决艺术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取向问题,到底想营造出让人有什么感受的山水画?这是值得每个山水画家思考的。你想用什么东西唤起一个人的真理?其实每个人都有真理,好画就是通过你的创作,让观者沉浸在他的思想境界里,有那么些东西把你勾连起来,让人看了有那样的东西、那样的味道。
  画画一定要执著,不轻易为人所动。一个展览下来,看到别人画密的选上了,我也画密的,你老跟人家跑那就不行。现在我们画家这么多,要有想法。
  (北京凤凰岭美术馆理论研究部录音整理)
其他文献
(褚哲轮根据龙瑞在中国国家画院教课录音整理,加了题目和必要的注释)  三、整体观念  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不管是从内容到题材,从思想到手法等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念与方法,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民族独特文化特征之上的,多少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范畴,形成了具有哲理的、独立的中国画学。中国画学与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范畴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整体观。  现在把研究美术的学科叫美术学
期刊
总结来说,“南北宗”说,是董其昌伪造的,是非科学的,动机是自私的,不但“南北宗”说法不能成立,即是“文人画”这个名词,也不能成立的。“行家”“利家”问题,可以算是促成董其昌创造伪说动机的一种原因,但这绝对不能拿它来套下“南北宗”两个伪系统,不能把所有被称为“南宗”的画家都当做利家。我们必须把这臆造的“两个纵队”打碎,而具体地从作家和作品来重新作分析和整理的工夫。我们不否认王维和李思训在唐代绘画史上
期刊
一、以禅论画    佛教对中国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吸收了中国儒学、道学、玄学思想而本土化后,形成了以禅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慈恩宗、密宗、藏密等为主的中国佛学。东晋时代,慧远和尚的“形神论”为中国艺术所鉴。同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及稍后的宗炳、王微,还有南北朝的刘勰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学影响。像顾恺之“传神”论、谢赫“气韵”论、王微“神情”论、刘勰“二十四诗品”等,都直接或
期刊
时 间:2010年7月24日上午11时至13时   地 点:北京凤凰岭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王鲁湘 刘曦林 程大利   整 理:北京凤凰岭美术馆理论研究部  2010年7月24日,【凤凰来仪】第三回“写生范扬”中国画作品观摩活动在北京凤凰岭美术馆举行,展出范扬写生作品88幅。开幕式后,在美术馆学术报告厅,由王鲁湘、刘曦林、程大利主持学术研讨,到会专家就范扬的写生以及写生对中国画的意义展开热烈
期刊
中国书法是一种体验生命本体的审美符号。它浸淫于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之中,在笔飞墨舞的音乐律动中完成一种时空审美形式,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为洞悉中国文化精神和华夏哲学美学品格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文化视界。  古老的中国书法伴随文字的生成和意义的交流而出现,又伴随着抒情达意和文化转型而向今天的人们显示其魅力和困境。它召唤当代书法美学理论家为其在中国文化转型中重新审视书法艺术并加以文化定位和价值厘定。  
期刊
培武兄蜀人也,少出巴山,游历全国名山大川,手不释笔,写生摹景经年不辍。近不惑之年举家住于徽州,每及闲暇,便穿梭于新安山水、村落之间,日以会事为课,不觉从艺近四十载。自古蜀地出才人,更不乏丹青妙手,而徽州向称“东南邹鲁”,文风昌盛,画坛代出大师。培武兄得汲两地人文之积蕴,而纳百川之精气,效驽马十驾,费纸三千,厚积而薄发,终成自家面目。  余观培武山水,无宗无派,无定师定法。其画山多以短线勾勒,侧锋皴
期刊
·对近二十年当代书法发展现状之回顾  ·“大书法”观提出的学术背景  ·何谓大书法观  ·“大书法观”的确立,可以为书法找到新的探索方向;神秘的“墨乐”,为书法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结语:“大书法观”的确立,将为当代书法找到新的审美标准。    围绕“流行书风”的争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书坛重要的事件之一。这场争论所涉及的审美问题,恰恰反映出当代书法在评判标准上的缺失。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近
期刊
韩国栋,鲁人,体格魁梧,相貌堂堂,先人或为大辽韩氏之后,先居燕北,后徙齐东。其人品端悫,忠孝友悌,曾抽髓救兄,分金济友,为人谋而尽忠尽力。曾在中国国家画院学习,师从龙瑞、范扬,执弟子礼甚恭。其时余亦授课画院,相与切磋画法画理,教学相长,获益良多。凤凰岭美术馆与凤凰岭书院之建立,国栋出力颇多,延师授课,教学管理,事无巨细,均能同培武君协商默契,认真去做,牺牲大量创作时间,亦无怨无悔。此种人品反映于画
期刊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态势,从未像今天这般繁荣灿烂,国力强盛当然是直接因素,“衣食足,方礼乐兴”,或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另一个因素是“全球一体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全球各方文化及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并催生了世界文化的多极与多元化,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文化大观。中国手指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艺术表现形态,不啻肩负着弘扬与发展民族文脉的历史重任,同时还承担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现代人文精神建构的特殊功
期刊
时间:2011年5月5日  地点:北京凤凰岭书院  访谈人物:韩国栋  本刊记者:褚哲轮 钟亚楠  问: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上或美术界,很多人对手指画似乎是雾里看花,说不真切,请韩老师谈一下手指画的来龙去脉及发展历程?  韩:手指画又称指头画、指掌画、指墨画或称指艺、指墨艺术、指头生活等,是以指与掌蘸墨或色在纸或绢上作画而得名。手指画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画,从工具上讲它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手指或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