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不语》中袁枚的经学观念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枚的《子不语》作为清代志怪小说,其受关注程度远不及《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但其中体现着袁枚的社会观念、人生观念和经学观念,是研究袁枚的资料之一。本文立足于小说《子不语》的具体篇章对袁枚的经学观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体现了袁枚批判汉学和宋学、不尊经学权威的经学观念。
  袁枚是清代乾嘉诗坛的盟主,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主张“独抒性灵”,其诗歌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其“性灵派”有创新之处,但也被当时很多学者所诟病。袁枚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志怪小说集《子不语》就是清代非常重要的文言小说之一。但袁枚的《子不语》受关注以及受研究的程度远不及同时期的《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从《汉书艺文志》将六艺类列于首位后,其中包含的经学在中国整个传统学术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士从小就要接受经学教育,并以此走入仕途。袁枚“仆龀齿未落,即受诸经”就证明他从小接触经学。但是,袁枚不是一味地继承经学,他对经学有着自己的思考。袁枚自身的经学观点不仅在其诗集、文集中体现出来,其小说中也通过故事体现着经学观点。
  袁枚从小接受经学的熏陶,对经学有着自身独特的想法,而且他对当时经学纷争有着自己的观点,与当时许多经学大家有着书信往来,一起探讨着经学问题。袁枚在《与程蕺园书》与当时富有盛名的宋学家程鱼门就宋儒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袁枚在文中直指程蕺园诸流以宋儒为尊的荒谬性,强调自己并非反对宋儒,而是主张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评论宋儒宋学。《答惠定宇书》和《答定宇第二书》中,袁枚反对汉儒唯经是从,认为“六经皆文”。袁枚认为,注疏考据之学不如文学著作的创作。袁枚与宋学家和汉学家都有书信来往,并没有加入其中一派。
  一、批汉儒、反汉学
  袁枚对经学有着自己的观点,同时包容其他观点的存在,但是对汉儒持批判的态度。《续子不语卷五》的《麒麟喊冤》一文写道,有一神殿名为“文明殿”,大殿两旁陈列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姓邱的读书人心想,依照惯例,六经应该居于首位,结果翻遍了所有的书竟然没有“六经”,因此他十分好奇。碰巧有个穿戴古代衣冠的人就靠在门旁,于是,邱生就走上前去作揖,并且问道:“仓圣始制文字,自该万卷横陈,独无古‘六经’,何耶?”古衣冠者回答说:“向来原有此书,但名《诗》《书》《周易》,不名‘经’也。自汉人多事,名曰‘六经’造作注疏,穿凿附会,致动上帝之怒,责仓圣造字,生此厉阶。从此文明殿中,撤去注疏,致汝掀翻不得。”这个故事中,作者对汉儒的注疏附会进行了讽刺,批判了经学独尊的地位。之后的故事中还对戴圣注《礼经》进行了批判,认为戴圣本为赃吏,身份不适合对《礼》进行注释,而且为了迎合统治者,曲解经典,导致后世许多陋习出现,不符合先贤的意愿。
  袁枚这种强烈的反汉儒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袁枚在《经注迂谬》中提及“经注迂谬者,郑康成为甚……而唐人孔颖达为之作疏,则附和穿凿,一字不敢置议矣”。这段话表达了袁枚对郑玄的注以及孔穎达疏的质疑。郑玄注经罔顾史实,尤其是“郊天鼓需用麒鳞皮”一说。而孔颖达竟一味地维护郑注,穿凿附会,不顾之前虞翻、王肃等人的驳正,自身没有任何思考。《麒麟喊冤》就是依据“郊天鼓需用麒鳞皮”一说而起的。因为汉儒臆造典故,用麒鳞皮以祭天,所以袁枚借麒麟之口来控诉汉学家的纰缪。袁枚认为,宋儒和汉儒都有自己的弊端,汉儒为了自己的主张臆造典故。
  二、批宋儒
  《麒麟喊冤》中不仅对汉儒进行了批判,还对宋儒进行了评价。在推荐宋儒后,“麒麟在旁争之曰:‘楚固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据汉儒“麟鼓郊天”之说,不过麒麟晦气,而天帝尚得一顿饱餐。若宋儒主持名教,训“天命之谓性”,云“天即理也”,古帝王只有祭天者,无祭理者,将来天帝血食,不从此而斩断乎!”作者指出了宋儒过于重性理。袁枚借麒麟之口说汉儒虽不重考究,容易臆测,其本质是不变的,仍会用实物进行祭天。但如果换成宋儒,过分强调性理,认为万物皆理就不会有祭天这项活动了。袁枚在这里没有追捧任意一方,认为汉学与宋学皆有弊端,但都是经学史上存在过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袁枚通过小说批判宋儒,指出其重视性理的弊端,否定其独尊的地位。另外,袁枚在书信往来中也流露出他的观点。《代潘学士答雷翠庭祭酒书》曰:“千百年后,虽有程朱奚能为?程朱生宋代,赖诸儒说经都有成迹,才能参己见成集解;安得一切抹杀,而谓孔孟之道直接程朱也?”作者痛诉宋儒抹杀郑玄注经的地位,认为三代而成道统。袁枚虽不喜汉儒的考据注经,但是不同意宋儒抹掉汉儒存在的观点。另外两篇书信中综合考量了历代经学家,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袁枚大力反对宋儒排斥异说、垄断言论。
  三、质疑经书权威
  袁枚在《子不语》中并不一味地以经学为尊,对经学不是持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不喜时文,对汉儒和宋儒都进行了批判和调侃。首先,袁枚的志怪小说集名为《子不语》,取自《论语》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本指对鬼神敬而远之,但袁枚的《子不语》中专门记载“怪、力、乱、神”,并且毫无敬畏之心,以戏谑调侃为主。作品命名就体现作者不是一味地遵从经学,不视经学为尊。
  《董贤为神》中借董贤之口,为自己辩解,并提及一人:“此莽贼也……‘此贼一生信《周礼》,虽死,犹抱持不放。受铁鞭时,犹以《周礼》护其背。’弓韬公就视之,果《周礼》也。上有‘臣刘歆恭校’等字,不觉大笑,遂醒。”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董贤列神,王莽作为反贼,罔顾传统礼教,意图谋朝篡位,竟一生信奉《周礼》,死后仍抱持不放,希望可以庇护自己。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反传统,作者用诙谐的笔端调侃《周礼》宣讲传统礼教的价值。袁枚不仅在《董贤为神》中调侃《周礼》,在《答李穆堂先生问〈三礼〉书》中更是对《周礼》《仪礼》等进行了集中的批判和质疑。他在开篇就说,从小读《礼》就非常怀疑,在之后广泛阅读书籍后,这种疑虑就更深了。袁枚认为《周礼》《仪礼》二书并非孔子所作,是后儒创作,内容上会有穿凿附会之语,可靠性不足,因此袁枚主张《礼》的学习中要坚持“存疑多,存信少”的疑经态度。
  《棺床》中,陆秀才认为《易经》可以震慑鬼物,持一《易》书就敢住在放置棺材的房间,并试图用《易经》击退他认为的鬼。《心经诛狐》中,钱塘秀才郑国相也用《周易》来镇压困扰其妹的狐仙。这几篇故事将《易经》作为驱鬼怪的道具,将《易经》作为经典的崇高地位消解,与驱鬼法器相提并论。这些表现了袁枚玩味经书,将经学地位放低的观念。
  袁枚的这种不满经学权威地位,调侃、玩味经书的思想不仅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也集中体现在其文论《随园随笔》中。在《古有史无经》中,题目即为观点,袁枚认为“古有史而无经”,在文中表示《尚书》《春秋》都是史书,确信无疑。因此,袁枚认为“六经”并不是创作初始就被尊为经典,孔子也并未称这些著作为“经”。袁枚通过这篇文章竭力证明“六经”非经典,通过褪去“六经”神圣的外衣,论证唯经是从毫无根基,从而驳倒盲目崇经者。
  四、结语
  虽然《子不语》是袁枚的志怪小说集,作者在创作之初不过是将“游心骇耳”之事搜集,“记而存之”,以此自娱,但是搜集过程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袁枚的小说观和经学观念。这种经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小说,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中。袁枚在《子不语》中客观批判汉儒和宋儒,既认同两者在经学发展中的存在,又分别指出两者的弊端。袁枚由此质疑经书权威,提出经乃文章之祖、经实际上是史的观点,旨在消解经的权威地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战国策》对我国后世散文作品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史传文与政论文。单看其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略知所以,它对当时的谋臣策士冯谖的刻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值得人们研究。短短千字文,从冯谖的出场到铺叙点染,再到大智慧的凸现,欲扬先抑,逐步托出;人物语言的详略、朴拙及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结构的安排、人物对比映衬的采用,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做了恰切的辅助。有人认为此文比《史记》更妙。
期刊
邹安音,鲁院西南第五届青年作家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草原》《西南军事文学》《青海湖》《四川文学》等;曾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奖,首届邱心如女子散文大奖,第九届全球漂母杯征文奖,第三届四川散文奖等。常規出版散文集三部。  1  我离开它身子数十载,它却把骨头和精神种植进心底,让我结满别处无寻
期刊
陈登湍,也译作“陈登川”,越南南定省人,出生于1953年,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越南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学批评理论会同委员,河内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系原系主任,河内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创作风格是引起作家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一种审美内容,也是文学史和文学研究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正如我们所知,“风格”本来是一种换喻性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变动,其意义不断丰富化。  古代希腊人以“stylos”
期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详细阐述了阅读涵盖的广阔层次,并将其分类概括成四种阅读,包括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一种阅读又囊括无数阅读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也是该书的主要结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一本书,去学习阅读多种书籍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实用性准则,感受阅读带来的智慧与力量,将阅读变得更加理性化。  所谓基础阅读,就好比砌砖需要水泥,筑楼需要钢筋,修房需要地基,因此人们要构筑一个牢固的阅读“
期刊
汪天钊,70后,散文写作者。河南唐河县人,居洛阳。作品散见《牡丹》《奔流》《山东文学》《延河》《黄河文学》《散文选刊》等文学期刊。  一  这一次进入新工地的日子好记,当天是立秋。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大都能切身感受到气温微妙的变化,自然细节的变化,比如立春,温暖似乎就在那一天豁然洞开;惊蛰,动物虫子真的在这一天都苏醒了过来;霜降,得不到它的许可,霜绝对不敢提前到来;冬至,它的威严在它的范围内从来
期刊
周炜,1970年4月生,扶风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文学院第二届、第四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创作为主,迄今已在《中國作家》《西部》《雪莲》《西北军事文学》《延河》《牡丹》等多家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计百余万字。  一  车停的真不是地方。  一大早,西街派出所的小车师傅老刘就在所门口扯着嗓子吼叫:怎么不把车停到他老婆床上去!听
期刊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界名闻遐迩,作为一个江苏人,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江南故里浓厚的鱼米风情。汪曾祺的小说更像一幅幅平凡而生动的素描画卷,其笔调散文化有着诗意与和谐并存的独特魅力。追求和谐的小说整体氛围营造,这是汪曾祺小说既能造就“语不惊人”的新奇效果,又能予人美感享受的主要原因。本文尝试浅论汪曾祺小说中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最终认为写作并不追求文字辞藻的华丽,而是为每个读者带来深刻感受。  一、人性和谐  新
期刊
在诗歌作品创作较前代略为平淡、境界较为狭小的晚唐,李商隐(812-858)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诗歌作品构思新奇,内涵丰厚。在李商隐的众多诗歌作品中,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无疑最具有代表性。这一系列的爱情诗以其深远的内涵与绵绵情思,在创作者独特艺术创造力的加持下,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思想内涵  身处封建男权社会,古代不少诗人在写作有关男女情爱的诗歌时轻易就将女性物化,对
期刊
在《第七天》中,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字里行间却又隐含着对真实的探寻和拷问。其间,余华勾画了独特的叙事视角,运用了大量荒诞意向,内容直指当代中国社会。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有机活动系统中,余华力图把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  游走于生命的永恒冬日——独特视角的勾画  在余华的笔下,主人公杨飞在故事的开端即脱离了生死的界限,以一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基本属于感觉经验型批评,90年代以后,随着学院批评的崛起,文学批评从激情言说的感性批评走向深沉理性的学理批评。文学批评逐渐脱离经验型批评的层面,向学术和知识层面转移。这是新时期文学批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一个重要历史走向。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文学领域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扬,文学批评也恢复了批评的感性素质,因此,崇尚“感觉”、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