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时分,许多朋友在微信上晒各自的活动和心情,但最让我有所触动的,不是哪里的蓝天碧海或者宏伟建筑的图片,不是旅途盛况的记录,而是一些人在乡下过年、在少年故地重游的照片,那些照片上的当地人,一个个那么的健康、单纯,满脸都是幸福指数,那些质朴的山村场景,如同一幅幅美景,映衬得都市生活格外苍白。
我想,在对物质生活的无度追索中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也许很多曾经拥有的意义,在我们为此付出代价的过程中,已经被消磨殆尽。
艺术也一样,单纯的艺术享受已经在无数曲线图、投资回报率、患得患失心态、商业资本的回报压力中,丧失殆尽。
我甚至隐隐感到,艺术品作为一个投资品种,其辉煌前景恐怕已经走到了头,为了投资而买艺术品,将会被证明是一件颇具时代特征的可笑行为。
中国古画:
巨大争议让天价尴尬
有人最近点评中国艺术品爱好者,如同一个金字塔,最顶层的收藏家和最底层的艺术消费者都很少,全挤在中间的投资层面。
的确,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艺术品价格,因为投资者的挤入效应,涨幅惊人,很多板块甚至透支了未来的空间。
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品种,希望大家谨记这句投资界的格言。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各板块的巨大涨幅和蕴含风险。
中国书画板块里的古代书画,由于精品稀缺,该板块向来价格最为高昂,中国拍卖短短十多年里,也是该板块屡屡率先创出整个行业的纪录。黄庭坚书法《砥柱铭》2010年拍出的4.36亿元,创当时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价。
该板块也是最早引领中国艺术品进入令国人莫名兴奋的所谓“亿元时代”。2009年,《十八应真图卷》拍出1.69亿元,成为第一件价格过亿的中国艺术品。从此,我们判断中国艺术品行业是否景气,就往往以出现多少件亿元拍品为标准。
2009年,上海一位藏家在北京拍场看中了一幅古画,标为元代作品,2万元起拍,但该藏家初步鉴定后认为是宋代夏圭作品,便加价竞争,结果他与香港一位大藏家一路争抢,最终以130万元拍得。拍品回沪后挂在这位藏家的书房里,虽然不懂门道,我也前去假模假样观赏了一番。这幅画大概在10尺以上,如果真是夏圭作品的话,如今一个亿肯定打不住。
这两年,拍场屡屡爆出宋代无款小画以数万元起拍,最后拍出上千万元的惊人消息。配合类似消息,新闻媒体都用“拍场检漏”作为标题。其实很可笑——无款的小画都拍到千万元了,还是漏吗?
古代书画由于其巨大的稀缺性和稳如泰山的学术地位,一旦进入市场,便屡屡拍出天价。但古代书画的致命问题从古到今都无法回避,那就是真伪问题。《功甫帖》的真伪之争将在多大程度上打击刘益谦这样资本大佬的收藏信心,现在还不好妄论,但随着价格一路高企,利益放大之后,关于古代书画的真伪争论将愈演愈烈,且争论会越来越社会化。无法一锤定音的市场,一定是杂音无数,杂音无数的结果,就是失去准确判断其价值的依据,最终导致失去收藏的意义。
近现代书画:
14年平均涨幅19倍
近现代书画是收藏群体最大的一个板块,价格随着藏家的不断增加而一路飙高,其中标杆式人物的市场价格指数自2000年以来至今,即使中间冲高后有所回落,但至今平均上涨肯定超过10倍。
单就每平方尺而言,领衔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中,齐白石从5.5万元涨到88万元,张大千从9.6万元涨到58万元(中间还暴涨到101万元),黄宾虹从2.2万元涨到65万元,徐悲鸿从6.8万元涨到105万元,傅抱石从10万元涨到241万元,吴昌硕从1.5万元涨到26万元,陆俨少从2.5万元涨到51万元,潘天寿从2万元涨到149万元,林风眠从4.7万元涨到64万元,李可染从7.5万元涨到173万元。总单价从52.3万元涨到1020万元,平均涨幅超过19倍。
近现代书画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标配”现象,对于少部分名家(比如上述近现代书画十大家),社会认同高度集中,任何稍有规模的拍卖会都不敢离开这十大家,由此造成了征集上的蜂拥现象,价格不断被推高。但与此同时,资金却忽视了更多的名家。
由于审美被高度认同,未来近现代书画板块很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格局,更多近现代名家会被有超前眼光的资金挖掘出来,比如海派领军人物,比如更多的京派、金陵画派以及岭南派大师。
各路艺术资金对高价位都十分谨慎,藏家看着价钱起来的,当然不肯追高,新晋藏家面对大其后肯定会犹豫,基金只看数据,行家会不断提醒“错峰出行”。因此,资金追高冲动明显不足,同时,伴随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走低,对艺术资金也有明显的抽离作用,对艺术品升值的预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之后,资金的进入程度也已改观。
近现代书画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里最大的一个板块,其需要稳固的态势,将压制当代书画的暴涨空间。
当代书画:价格增速超过前辈
当代书画因为画家在世等综合因素,板块里集中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排名靠前的名家涨升不断。其中,单价最高的名家如吴冠中、何家英等,已经追平或超过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十大家的平均水平。板块名家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速也略高于近现代书画十大家。
2000年至今,范曾作品每平方尺价格从1万元涨到20万元,陈佩秋从0.8万元涨到11万元,黄永玉从0.7万元涨到14万元,吴冠中从4.9万元涨到85万元,刘大为从0.45万元涨到16万元,崔如琢从0.85万元涨到14万元(中间最高71万元),何家英从0.55万元涨到42万元,刘文西从0.47万元涨到25万元,龙瑞从不到0.1万元涨到11万元,贾又福从0.52万元涨到22万元,王明明从0.5万元涨到12万元,徐乐乐从0.57万元涨到10万元(中间曾涨至19万元),“领头羊”们的单价平均涨幅为24.7倍,比近现代书画十大家高出30%。 未来,当代书画板块还有内在的拔高需求,但它会受到近现代书画板块的制约,鉴于近现代书画板块高位消化需要时间,因此,我预计该板块未来几年增速会大大下降。
名人手迹:上涨过快
近十年间,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有一些异军突起的板块,从小品种板块,成长为主流板块。它们当中,有些是一级市场发育良好,涨势顺理成章,只是需要时间整固,如文玩、篆刻、紫砂等,有些是资金发烧,快速涌入所致,如当代艺术、当代水墨、名人手迹、当代陶瓷、古代家具等。
2007年,笔者曾撰文认为,近现代名人手迹板块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前景可期。但今天,我的动态观点已有所改变。
名人手迹今天已成为市场香饽饽,多家拍卖公司纷纷开出专场,近现代名人手迹的文化价值也被深度挖掘,因此导致天价不断——2009年,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信札拍出554.4万元;2011年,孙中山的两字《博爱》以126.5万元成交;郭沫若的《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上拍,200多封信最终以2415万元成交,平均每封信10万元;2012年,高二适的《致章士钊信札》,近2米长的手卷以563.5万元成交;2012年,梁启超作《袁世凯之解剖》手稿,以713万元成交;2013年嘉德春拍,鲁迅《古小说钩沉》仅一页手稿,因为鲁迅名气,又有周作人的几个字题记,拍出了690万元;茅盾30页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2013年底以1207.5万元成交,平均每页40万元。
一个个拍卖纪录将近现代文人手迹的价格一路大幅度推升。在笔者撰文推介近现代名人手迹时的2007年,一封老舍信札能拍出5万元,一页钱钟书致吴祖光信札拍出2.3万元(而2006年该信札拍出1万元),胡适的小诗手稿在5万元至15万元,市场已经有所升温。如今,这些拍品如果再入市,价格早已大幅翻身——老舍近年来信札入市很罕见,2012年拍卖过一通信札,以23万元成交;钱钟书的普通信札一页也在10万元左右;而胡适的白话诗手迹,高的已经达到百万元。
孙中山先生墨宝中最多就是“博爱”两字,我友2006年时以15万元拍得,当时,最低是不到10万元,最高是40万元。如今“博爱”两字最低是50万元,最高已达200多万元了。
信札一页价格超过10万元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超过40万元,而在古籍善本领域,最为吃香的宋版书被誉为“书中自有黄金屋”,2012年北京匡时拍卖过云楼藏书《锦绣万花谷》,这部被称为“国宝级传世孤本”的宋版书,最终以2.16亿元成交,平均每页不过10万元。相比之下,近代名人手迹如今价位是高是低,不难分辨。
上述异军突起的板块中,大多数的一级市场发育得并不完备,二级市场上都存在拔升过快的炒作痕迹,在资金盲目冲动入市时,尚可维持人气,一旦资金面吃紧,预期改观,而拍品如果估价稍高的话,很容易导致流拍,最终逼迫拍卖公司压缩板块规模。
投资前景:
各路资金面色不佳
为什么说,做艺术品接下来要和投资说再见了呢?因为艺术品的增值前景,是由构成市场的几个基本要素决定的——还有没有真正的价值洼地?市场营销是否还有更大空间可开拓?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是否还能持续放大?资本力量是否足够支撑行情?
先看价值洼地。上文已述,如今市场已经没有漏可捡,相对洼地虽然存在,但填平起来也很快,比如当代水墨和篆刻板块。市场已经开始在冷门板块上做文章,表明主流板块运作空间已经饱和。
市场营销方面,匡时在全国搜刮老藏家库存,“寻城记”已经遍地开花,北京保利已经把战场扩大到了海南三亚,上海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已经打烊。市场急需新的营销手段,但这方面反而是中国艺术品经销商的短板。
需求方面,送礼是艺术品的刚需,但因为“八项规定”,抑制了送礼之风,自然限制了艺术品市场这方面的需求。人们对艺术品的兴趣爱好虽然是艺术品的终极需求,但到目前为止,大家的兴趣点显然还是停留在价格阶段,培养爱好不是一两天的事。办民营美术馆、企业冲抵固定资产、信托基金等金融资本的抵押需求,均在短暂脉冲后归于平淡。因此,未来对于艺术品的需求,除了生活美学等个别方面,不会有快速放大的机会。
最后是资金面。艺术品市场里的资金主流,是由老藏家、企业主、海外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艺术机构、国有资本等几个方面组成的,老藏家往往是以藏养藏,资金虽然不缺,但也不会盲目追高,最近四五年的拔高行情,已经把老藏家“赶出”了拍场,但如果遇到合适的东西和价位,老藏家还会进场;企业资金就不同了,往往依赖经济大环境,在经济持续紧缩,预期未来银根放松无望的情况下,企业主的艺术品投资将大大减少,因为这毕竟是奢侈消费;海外资本看好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假,但它们进来的速度缓慢,战绩也不明显,估计未来虽然会成为一种增量,但其社会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它投入的金额;金融资本是最近几年艺术市场最为活跃的力量,但其掉头也快,一旦预期不佳,金融资本翻脸无情,虽然金融资本觊觎艺术市场的不在少数,但最近一年间,以文交所、银行、信托基金为主体,来自金融界的艺术资本力量相比2010年至2011年已大大降温;民间艺术机构主要指一级市场,这部分资金相对稳定,但不活跃,难以形成市场推动主力。
最后一块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块是国有资本。未来最有前景和实力的艺术资本可能就是国有资本,国有收藏机构、高等学府、艺术品经销商、各级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艺术投资会有所升温,且总量可观,投机性弱,对于艺术品市场是一股稳定持续的推动力。所以在前几期本杂志专栏里,笔者曾撰文认为,国家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最大的买主。但国有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最大的缺点是入市速度缓慢,资金投向非常分散,难以形成炒作的力量,甚至会刻意回避过热板块。
综上所述,未来数年里,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不至于看坏,但收益预期会变保守,资本进入会更加谨慎,因此,中国艺术品或许是该跟“投资时代”告别了。
我想,在对物质生活的无度追索中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也许很多曾经拥有的意义,在我们为此付出代价的过程中,已经被消磨殆尽。
艺术也一样,单纯的艺术享受已经在无数曲线图、投资回报率、患得患失心态、商业资本的回报压力中,丧失殆尽。
我甚至隐隐感到,艺术品作为一个投资品种,其辉煌前景恐怕已经走到了头,为了投资而买艺术品,将会被证明是一件颇具时代特征的可笑行为。
中国古画:
巨大争议让天价尴尬
有人最近点评中国艺术品爱好者,如同一个金字塔,最顶层的收藏家和最底层的艺术消费者都很少,全挤在中间的投资层面。
的确,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艺术品价格,因为投资者的挤入效应,涨幅惊人,很多板块甚至透支了未来的空间。
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品种,希望大家谨记这句投资界的格言。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各板块的巨大涨幅和蕴含风险。
中国书画板块里的古代书画,由于精品稀缺,该板块向来价格最为高昂,中国拍卖短短十多年里,也是该板块屡屡率先创出整个行业的纪录。黄庭坚书法《砥柱铭》2010年拍出的4.36亿元,创当时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价。
该板块也是最早引领中国艺术品进入令国人莫名兴奋的所谓“亿元时代”。2009年,《十八应真图卷》拍出1.69亿元,成为第一件价格过亿的中国艺术品。从此,我们判断中国艺术品行业是否景气,就往往以出现多少件亿元拍品为标准。
2009年,上海一位藏家在北京拍场看中了一幅古画,标为元代作品,2万元起拍,但该藏家初步鉴定后认为是宋代夏圭作品,便加价竞争,结果他与香港一位大藏家一路争抢,最终以130万元拍得。拍品回沪后挂在这位藏家的书房里,虽然不懂门道,我也前去假模假样观赏了一番。这幅画大概在10尺以上,如果真是夏圭作品的话,如今一个亿肯定打不住。
这两年,拍场屡屡爆出宋代无款小画以数万元起拍,最后拍出上千万元的惊人消息。配合类似消息,新闻媒体都用“拍场检漏”作为标题。其实很可笑——无款的小画都拍到千万元了,还是漏吗?
古代书画由于其巨大的稀缺性和稳如泰山的学术地位,一旦进入市场,便屡屡拍出天价。但古代书画的致命问题从古到今都无法回避,那就是真伪问题。《功甫帖》的真伪之争将在多大程度上打击刘益谦这样资本大佬的收藏信心,现在还不好妄论,但随着价格一路高企,利益放大之后,关于古代书画的真伪争论将愈演愈烈,且争论会越来越社会化。无法一锤定音的市场,一定是杂音无数,杂音无数的结果,就是失去准确判断其价值的依据,最终导致失去收藏的意义。
近现代书画:
14年平均涨幅19倍
近现代书画是收藏群体最大的一个板块,价格随着藏家的不断增加而一路飙高,其中标杆式人物的市场价格指数自2000年以来至今,即使中间冲高后有所回落,但至今平均上涨肯定超过10倍。
单就每平方尺而言,领衔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中,齐白石从5.5万元涨到88万元,张大千从9.6万元涨到58万元(中间还暴涨到101万元),黄宾虹从2.2万元涨到65万元,徐悲鸿从6.8万元涨到105万元,傅抱石从10万元涨到241万元,吴昌硕从1.5万元涨到26万元,陆俨少从2.5万元涨到51万元,潘天寿从2万元涨到149万元,林风眠从4.7万元涨到64万元,李可染从7.5万元涨到173万元。总单价从52.3万元涨到1020万元,平均涨幅超过19倍。
近现代书画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标配”现象,对于少部分名家(比如上述近现代书画十大家),社会认同高度集中,任何稍有规模的拍卖会都不敢离开这十大家,由此造成了征集上的蜂拥现象,价格不断被推高。但与此同时,资金却忽视了更多的名家。
由于审美被高度认同,未来近现代书画板块很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格局,更多近现代名家会被有超前眼光的资金挖掘出来,比如海派领军人物,比如更多的京派、金陵画派以及岭南派大师。
各路艺术资金对高价位都十分谨慎,藏家看着价钱起来的,当然不肯追高,新晋藏家面对大其后肯定会犹豫,基金只看数据,行家会不断提醒“错峰出行”。因此,资金追高冲动明显不足,同时,伴随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走低,对艺术资金也有明显的抽离作用,对艺术品升值的预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之后,资金的进入程度也已改观。
近现代书画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里最大的一个板块,其需要稳固的态势,将压制当代书画的暴涨空间。
当代书画:价格增速超过前辈
当代书画因为画家在世等综合因素,板块里集中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排名靠前的名家涨升不断。其中,单价最高的名家如吴冠中、何家英等,已经追平或超过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十大家的平均水平。板块名家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速也略高于近现代书画十大家。
2000年至今,范曾作品每平方尺价格从1万元涨到20万元,陈佩秋从0.8万元涨到11万元,黄永玉从0.7万元涨到14万元,吴冠中从4.9万元涨到85万元,刘大为从0.45万元涨到16万元,崔如琢从0.85万元涨到14万元(中间最高71万元),何家英从0.55万元涨到42万元,刘文西从0.47万元涨到25万元,龙瑞从不到0.1万元涨到11万元,贾又福从0.52万元涨到22万元,王明明从0.5万元涨到12万元,徐乐乐从0.57万元涨到10万元(中间曾涨至19万元),“领头羊”们的单价平均涨幅为24.7倍,比近现代书画十大家高出30%。 未来,当代书画板块还有内在的拔高需求,但它会受到近现代书画板块的制约,鉴于近现代书画板块高位消化需要时间,因此,我预计该板块未来几年增速会大大下降。
名人手迹:上涨过快
近十年间,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有一些异军突起的板块,从小品种板块,成长为主流板块。它们当中,有些是一级市场发育良好,涨势顺理成章,只是需要时间整固,如文玩、篆刻、紫砂等,有些是资金发烧,快速涌入所致,如当代艺术、当代水墨、名人手迹、当代陶瓷、古代家具等。
2007年,笔者曾撰文认为,近现代名人手迹板块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前景可期。但今天,我的动态观点已有所改变。
名人手迹今天已成为市场香饽饽,多家拍卖公司纷纷开出专场,近现代名人手迹的文化价值也被深度挖掘,因此导致天价不断——2009年,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信札拍出554.4万元;2011年,孙中山的两字《博爱》以126.5万元成交;郭沫若的《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上拍,200多封信最终以2415万元成交,平均每封信10万元;2012年,高二适的《致章士钊信札》,近2米长的手卷以563.5万元成交;2012年,梁启超作《袁世凯之解剖》手稿,以713万元成交;2013年嘉德春拍,鲁迅《古小说钩沉》仅一页手稿,因为鲁迅名气,又有周作人的几个字题记,拍出了690万元;茅盾30页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2013年底以1207.5万元成交,平均每页40万元。
一个个拍卖纪录将近现代文人手迹的价格一路大幅度推升。在笔者撰文推介近现代名人手迹时的2007年,一封老舍信札能拍出5万元,一页钱钟书致吴祖光信札拍出2.3万元(而2006年该信札拍出1万元),胡适的小诗手稿在5万元至15万元,市场已经有所升温。如今,这些拍品如果再入市,价格早已大幅翻身——老舍近年来信札入市很罕见,2012年拍卖过一通信札,以23万元成交;钱钟书的普通信札一页也在10万元左右;而胡适的白话诗手迹,高的已经达到百万元。
孙中山先生墨宝中最多就是“博爱”两字,我友2006年时以15万元拍得,当时,最低是不到10万元,最高是40万元。如今“博爱”两字最低是50万元,最高已达200多万元了。
信札一页价格超过10万元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超过40万元,而在古籍善本领域,最为吃香的宋版书被誉为“书中自有黄金屋”,2012年北京匡时拍卖过云楼藏书《锦绣万花谷》,这部被称为“国宝级传世孤本”的宋版书,最终以2.16亿元成交,平均每页不过10万元。相比之下,近代名人手迹如今价位是高是低,不难分辨。
上述异军突起的板块中,大多数的一级市场发育得并不完备,二级市场上都存在拔升过快的炒作痕迹,在资金盲目冲动入市时,尚可维持人气,一旦资金面吃紧,预期改观,而拍品如果估价稍高的话,很容易导致流拍,最终逼迫拍卖公司压缩板块规模。
投资前景:
各路资金面色不佳
为什么说,做艺术品接下来要和投资说再见了呢?因为艺术品的增值前景,是由构成市场的几个基本要素决定的——还有没有真正的价值洼地?市场营销是否还有更大空间可开拓?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是否还能持续放大?资本力量是否足够支撑行情?
先看价值洼地。上文已述,如今市场已经没有漏可捡,相对洼地虽然存在,但填平起来也很快,比如当代水墨和篆刻板块。市场已经开始在冷门板块上做文章,表明主流板块运作空间已经饱和。
市场营销方面,匡时在全国搜刮老藏家库存,“寻城记”已经遍地开花,北京保利已经把战场扩大到了海南三亚,上海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已经打烊。市场急需新的营销手段,但这方面反而是中国艺术品经销商的短板。
需求方面,送礼是艺术品的刚需,但因为“八项规定”,抑制了送礼之风,自然限制了艺术品市场这方面的需求。人们对艺术品的兴趣爱好虽然是艺术品的终极需求,但到目前为止,大家的兴趣点显然还是停留在价格阶段,培养爱好不是一两天的事。办民营美术馆、企业冲抵固定资产、信托基金等金融资本的抵押需求,均在短暂脉冲后归于平淡。因此,未来对于艺术品的需求,除了生活美学等个别方面,不会有快速放大的机会。
最后是资金面。艺术品市场里的资金主流,是由老藏家、企业主、海外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艺术机构、国有资本等几个方面组成的,老藏家往往是以藏养藏,资金虽然不缺,但也不会盲目追高,最近四五年的拔高行情,已经把老藏家“赶出”了拍场,但如果遇到合适的东西和价位,老藏家还会进场;企业资金就不同了,往往依赖经济大环境,在经济持续紧缩,预期未来银根放松无望的情况下,企业主的艺术品投资将大大减少,因为这毕竟是奢侈消费;海外资本看好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假,但它们进来的速度缓慢,战绩也不明显,估计未来虽然会成为一种增量,但其社会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它投入的金额;金融资本是最近几年艺术市场最为活跃的力量,但其掉头也快,一旦预期不佳,金融资本翻脸无情,虽然金融资本觊觎艺术市场的不在少数,但最近一年间,以文交所、银行、信托基金为主体,来自金融界的艺术资本力量相比2010年至2011年已大大降温;民间艺术机构主要指一级市场,这部分资金相对稳定,但不活跃,难以形成市场推动主力。
最后一块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块是国有资本。未来最有前景和实力的艺术资本可能就是国有资本,国有收藏机构、高等学府、艺术品经销商、各级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艺术投资会有所升温,且总量可观,投机性弱,对于艺术品市场是一股稳定持续的推动力。所以在前几期本杂志专栏里,笔者曾撰文认为,国家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最大的买主。但国有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最大的缺点是入市速度缓慢,资金投向非常分散,难以形成炒作的力量,甚至会刻意回避过热板块。
综上所述,未来数年里,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不至于看坏,但收益预期会变保守,资本进入会更加谨慎,因此,中国艺术品或许是该跟“投资时代”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