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美术界的人士已十分熟悉“策展人”这个词汇。尤其是2006年以来,伴随着各种展览的增多,美术界涌现出了一批冠以策展人的从业者,在短短的几年内,“策展人”开始泛滥。针对这一现象,一名著名的批评家曾说,“是个傻逼都可以做策展人”。这个话尽管难听,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策展正在沦落为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
事实上,在当代艺术的整个生态中,策展人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策展人是以展览的方式介入的,他的学术理念、批评观点、展览模式,以及推出的艺术现象,都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收藏、鉴赏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才能策划一个好的展览,或者说,做一名策展人又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
在我看来,策展人首先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史知识。在这里,美术史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普通意义上的当代美术史。也就是说,策展人需要对当代艺术的线性发展历史,以及当下的存在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唯其如此,其所策划的展览才会有明确的学术针对性。另一个维度是需要了解当代艺术展览史。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中出现的许多思潮、现象及代表性的艺术家,都与各个阶段一些重要的展览息息相关。譬如“政治波普”之于1992年“广州双年展”,“玩世现实主义”之于1993年“后89中国新艺术展”;同样王克平、黄锐之于“星星美展”,张培力、耿建翌之于“八五新空间”展等等。展览不仅会孕育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潮,推出新现象,抛出新的学术话题,而且,它也有自身内在的线索、路径及发展轨迹。因此,对展览史的研习,便于策展人对既有的学术问题、展览方式、展览制度等提出新的看法,开辟新的可能性。同时,策展人才有可能将个人的展览融入到更大的知识背景与展览谱系中。
其次,策展人也是当代艺术语境的创造者。语境来源于构建,但最原初的话语却离不开美术史的背景。因此,策展人需要在既有的美术史谱系中,结合对当代艺术现状的研究,提出有意义的主题。换言之,这也是策展人本应具有的问题意识。当然,语境的创造还离不开策展人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展览所引发的话题进行新的阐释。没有阐释,就不会生成新的意义。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策展人来说,为展览营造一个有效的、新颖的艺术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策展人也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一般的理解,我们都会认为,是艺术家赋予了作品意义。其实不然,一旦作品离开了艺术家的工作室,其意义就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最为吊诡的是,在不同的展览、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艺术史语境下,同一件作品完全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价值。比较经典的例子是马奈创作的《奥林匹亚》。在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看来,这件作品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平面性。平面性不仅是现代绘画的标志,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由三维透视所形成的视觉系统的拒绝。然而,在女性主义批评家或策展人看来,《奥林匹亚》恰恰反映的是白人男性的审美趣味。因为,在这件作品中,奥林匹亚实质是一个“他者”,是一个供男性观看和消费的对象。不难发现,只要展览的艺术语境与阐释角度出现不同,同一件作品就会弥散出完全不同的意义。
当然,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策展人通过展览,还会营造一个新的社交场域,会呈现出另一种价值——关系美学。将展览作为中介,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艺术场域,在这里,批评家、艺术家、收藏家、公众都会因展览而密切维系。实际上,今天高速发展的数字传媒时代也给策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策展人考虑得更多的是展览主题、展示方式、现场营造、学术话题等等,但今天还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让展览及其作品便于快速的传播。在这个层面,话题的制造、新的视觉呈现就变得愈加的重要。如前文所言,展览也有自身的历史,展览也有自己的展览制度,但总体而言,一个好的展览就是一个可以不断蔓延的生命体,它会不断地流溢出新的意义。
事实上,在当代艺术的整个生态中,策展人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策展人是以展览的方式介入的,他的学术理念、批评观点、展览模式,以及推出的艺术现象,都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收藏、鉴赏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才能策划一个好的展览,或者说,做一名策展人又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
在我看来,策展人首先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史知识。在这里,美术史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普通意义上的当代美术史。也就是说,策展人需要对当代艺术的线性发展历史,以及当下的存在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唯其如此,其所策划的展览才会有明确的学术针对性。另一个维度是需要了解当代艺术展览史。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中出现的许多思潮、现象及代表性的艺术家,都与各个阶段一些重要的展览息息相关。譬如“政治波普”之于1992年“广州双年展”,“玩世现实主义”之于1993年“后89中国新艺术展”;同样王克平、黄锐之于“星星美展”,张培力、耿建翌之于“八五新空间”展等等。展览不仅会孕育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潮,推出新现象,抛出新的学术话题,而且,它也有自身内在的线索、路径及发展轨迹。因此,对展览史的研习,便于策展人对既有的学术问题、展览方式、展览制度等提出新的看法,开辟新的可能性。同时,策展人才有可能将个人的展览融入到更大的知识背景与展览谱系中。
其次,策展人也是当代艺术语境的创造者。语境来源于构建,但最原初的话语却离不开美术史的背景。因此,策展人需要在既有的美术史谱系中,结合对当代艺术现状的研究,提出有意义的主题。换言之,这也是策展人本应具有的问题意识。当然,语境的创造还离不开策展人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展览所引发的话题进行新的阐释。没有阐释,就不会生成新的意义。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策展人来说,为展览营造一个有效的、新颖的艺术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策展人也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一般的理解,我们都会认为,是艺术家赋予了作品意义。其实不然,一旦作品离开了艺术家的工作室,其意义就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最为吊诡的是,在不同的展览、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艺术史语境下,同一件作品完全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价值。比较经典的例子是马奈创作的《奥林匹亚》。在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看来,这件作品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平面性。平面性不仅是现代绘画的标志,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由三维透视所形成的视觉系统的拒绝。然而,在女性主义批评家或策展人看来,《奥林匹亚》恰恰反映的是白人男性的审美趣味。因为,在这件作品中,奥林匹亚实质是一个“他者”,是一个供男性观看和消费的对象。不难发现,只要展览的艺术语境与阐释角度出现不同,同一件作品就会弥散出完全不同的意义。
当然,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策展人通过展览,还会营造一个新的社交场域,会呈现出另一种价值——关系美学。将展览作为中介,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艺术场域,在这里,批评家、艺术家、收藏家、公众都会因展览而密切维系。实际上,今天高速发展的数字传媒时代也给策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策展人考虑得更多的是展览主题、展示方式、现场营造、学术话题等等,但今天还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让展览及其作品便于快速的传播。在这个层面,话题的制造、新的视觉呈现就变得愈加的重要。如前文所言,展览也有自身的历史,展览也有自己的展览制度,但总体而言,一个好的展览就是一个可以不断蔓延的生命体,它会不断地流溢出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