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不是谁都能当的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美术界的人士已十分熟悉“策展人”这个词汇。尤其是2006年以来,伴随着各种展览的增多,美术界涌现出了一批冠以策展人的从业者,在短短的几年内,“策展人”开始泛滥。针对这一现象,一名著名的批评家曾说,“是个傻逼都可以做策展人”。这个话尽管难听,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策展正在沦落为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
  事实上,在当代艺术的整个生态中,策展人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策展人是以展览的方式介入的,他的学术理念、批评观点、展览模式,以及推出的艺术现象,都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收藏、鉴赏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才能策划一个好的展览,或者说,做一名策展人又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
  在我看来,策展人首先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史知识。在这里,美术史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普通意义上的当代美术史。也就是说,策展人需要对当代艺术的线性发展历史,以及当下的存在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唯其如此,其所策划的展览才会有明确的学术针对性。另一个维度是需要了解当代艺术展览史。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中出现的许多思潮、现象及代表性的艺术家,都与各个阶段一些重要的展览息息相关。譬如“政治波普”之于1992年“广州双年展”,“玩世现实主义”之于1993年“后89中国新艺术展”;同样王克平、黄锐之于“星星美展”,张培力、耿建翌之于“八五新空间”展等等。展览不仅会孕育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潮,推出新现象,抛出新的学术话题,而且,它也有自身内在的线索、路径及发展轨迹。因此,对展览史的研习,便于策展人对既有的学术问题、展览方式、展览制度等提出新的看法,开辟新的可能性。同时,策展人才有可能将个人的展览融入到更大的知识背景与展览谱系中。
  其次,策展人也是当代艺术语境的创造者。语境来源于构建,但最原初的话语却离不开美术史的背景。因此,策展人需要在既有的美术史谱系中,结合对当代艺术现状的研究,提出有意义的主题。换言之,这也是策展人本应具有的问题意识。当然,语境的创造还离不开策展人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展览所引发的话题进行新的阐释。没有阐释,就不会生成新的意义。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策展人来说,为展览营造一个有效的、新颖的艺术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策展人也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一般的理解,我们都会认为,是艺术家赋予了作品意义。其实不然,一旦作品离开了艺术家的工作室,其意义就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最为吊诡的是,在不同的展览、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艺术史语境下,同一件作品完全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价值。比较经典的例子是马奈创作的《奥林匹亚》。在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看来,这件作品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平面性。平面性不仅是现代绘画的标志,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由三维透视所形成的视觉系统的拒绝。然而,在女性主义批评家或策展人看来,《奥林匹亚》恰恰反映的是白人男性的审美趣味。因为,在这件作品中,奥林匹亚实质是一个“他者”,是一个供男性观看和消费的对象。不难发现,只要展览的艺术语境与阐释角度出现不同,同一件作品就会弥散出完全不同的意义。
  当然,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策展人通过展览,还会营造一个新的社交场域,会呈现出另一种价值——关系美学。将展览作为中介,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艺术场域,在这里,批评家、艺术家、收藏家、公众都会因展览而密切维系。实际上,今天高速发展的数字传媒时代也给策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策展人考虑得更多的是展览主题、展示方式、现场营造、学术话题等等,但今天还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让展览及其作品便于快速的传播。在这个层面,话题的制造、新的视觉呈现就变得愈加的重要。如前文所言,展览也有自身的历史,展览也有自己的展览制度,但总体而言,一个好的展览就是一个可以不断蔓延的生命体,它会不断地流溢出新的意义。
其他文献
《财富堂》: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们甚至听过一种说法,说当代艺术现在靠王薇顶起了“半边天”?  王薇:我认为“艺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色。无论市场的反响和波动如何,当代艺术有它的特点,有它的出色之处,放在一个大的艺术发展史上看,就是现在的“当代水墨”,也很有可能会被写入“艺术史”,成为后来人眼里的一个高度。我对艺术的态度很单纯,也像我一直坚持所说
期刊
《财富堂》:在传统戏剧领域,保守派和改革派一直吵得厉害,你觉得呢?从来没见过哪个昆剧院团或者传统表演单位打出过“最先锋”的旗号,不怕昆曲老票友开骂吗?  柯军:其实我是昆曲派,只要利于昆曲,该保守的保守,该发展的发展。  我也不怕票友开骂,因为我根本不想迎合票友,我不想要廉价的赞美,根本就不想。我知道艺术必须是这样的——最传统,最先锋,就这么干,未来这一定是最纯粹的艺术,和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没什么
期刊
她一直充满传奇色彩。在中央美术学院时,她就已经很“红”了。  因为长得漂亮,她是学校的“校花级”人物;在油画系读大一时,她画的《大卫像》,被称为“中央美术学院有史以来画得最好的大卫”,作品后来入选高校教材,为美术考生们所熟知;1993年,她主演了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这是一部以她和丈夫刘小东为原型的电影,“男主角叫冬,女主角叫春,都是画画的,两人从学校毕业后,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想卖画卖不出去,遇
期刊
林天苗的工作室位于宋庄以东的瞳里村,这里也是她与丈夫、艺术家王功新和儿子的家,这栋已经上过好几本时尚家居杂志的巨大房子,建筑外观与室内装潢皆由夫妇俩共同设计,兼具了工作与居家的双重功能,其中光是林天苗的工作室就有两千多平方米,里面时常有女工在忙碌,有的负责把贴了金箔的袖珍小人和迷你骨骼缝上布面,有的比比划划地试图给从平面延伸出来的立体构造搭建新的部件,更多的则是两人一组地分坐在画框两面你来我往地埋
期刊
最近,著名昆曲演员柯军做客南京先锋书店,与读者畅聊他对昆曲艺术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并与学生无伴奏献演了传统版和现代版的昆曲《夜奔》。这是由吕林、罗拉拉合著的《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一书的新书发布会。  对于“怕”这个书名,柯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阐释:“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对于我来说,作为一名武生,《夜奔》是我的坎儿,是我的起点,也是我要去跨越的高度。”《怕》一书主创、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吕林
期刊
“玛丽及庄智博”(Mary and George Bloch)这对收藏家的大名,近几年来一直在耳边回荡。从2010年春拍到现在,他们珍藏的鼻烟壶已经在香港推出七场完美专拍。每次上拍140件到180件烟壶,居然每一场都被竞拍一空,每一个都被迅速拿下,连一个漏网之“壶”都没有!这其中有何魅力,让全球藏家四年来趋之若鹜?  连续七场 缔造奇迹  先简单回顾一下七场拍卖的辉煌。2010年5月,香港邦瀚斯推
期刊
周遭有许多遇见花卉和植物的机会,人们只觉得它们是美丽的,兼任塑造平和环境与气氛的作用。  但是,在Jennifer Steinkamp的投影作品上,那些大丛的盛放的花树,带有强烈的性格和自我。  甚至不用侧耳谛听,你就仿佛看见光影中的花枝们迸发出的阵阵尖叫。  数码媒体的发展跟互联网的速度交相辉映,艺术家可不一定是在油画布上创作的那些人了。Jennifer Steinkamp藉由香港乐曼慕品画廊(
期刊
展厅里到处都是人。  他们沦陷在波尔卡圆点的海洋之中。  这里的气氛很像一个热闹而欢快的派对,  没有阴霾、痛苦和悲伤。  展厅里到处都是人。尽管对草间弥生早已熟悉,不过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的《我的一个梦》个展还是让人不由沦陷在波尔卡圆点的海洋之中。这里的气氛很像一个热闹而欢快的派对,没有阴霾、痛苦和悲伤。  于是,一种迷失逐渐浮上心头:那个做了一辈子艺术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住在精神病院里时常想要自杀
期刊
2013年是个神奇的年份,随着屌丝的话语逐渐默声,土豪和大妈们因爽利的阔气震慑海内外,小到在美国广场跳舞的利益斗争、大到一口气购置美加澳最顶级的房地产,我们颇有喜大普奔(2013网络流行语,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的感慨。而当曾经的欧洲“列强”们纷纷推出针对中国人的买房移民政策后,国人的自信更是爆棚,快速的买下了葡、西、希、赛的庄园城堡别墅公寓。民富业强,中国企业主们
期刊
前不久,美国著名艺术杂志《ARTnews》(《艺术新闻》)公布了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全球最活跃收藏家名单TOP200。在这个榜单中,中国大陆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继2012年首次入榜之后,继续榜上有名。  2014年3月28日,继龙美术馆浦东馆开馆一年有余,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也将迎来它的开馆之日。不到两年的时间,王薇主持的民营美术馆已在浦江两岸“花”开两枝。“从一个全职太太,到前两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