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扎特的阴影下:他姐姐的故事》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Mozart’s Shadow: His Sister’s Story)
  Harcourt Children’s Books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卡洛琳·梅耶(Carolyn Meyer)
  搞音乐的人群里,有一件事情是颇为悲剧的: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其实没多大天赋。可是,另外一件事情则比它悲剧得多:你有了足够的天赋,却不得不身为莫扎特的姐姐。这本书所讲的,就是娜内尔·莫扎特的故事。
  在沃尔夫冈五岁开始谱写交响曲之前,娜内尔是众人眼里的神童,有着无比光明的未来。但是一旦当人们拿后来居上的沃尔夫冈和她对比一下,她的光彩自然黯淡了下去。所以,这本书的基调是比较悲伤的,它将娜内尔音乐态度的转变、和神童弟弟的微妙关系,以及后来她那被大多数人遗忘的生活娓娓道来。
  1829年,娜内尔·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比她弟弟的寿命要长许多。但其实,她的一生并不快乐。正如标题所言“在莫扎特的阴影下”,娜内尔终其一生,都无助地被人视作莫扎特家族的平庸一员。她的痛苦、她的内心挣扎在书中是那么的真实,足以催人泪下。
  《理查·施特劳斯的芭蕾合作作品》
  (The Ballet Collaborations of Richard Strauss)
  罗切斯特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维恩·海斯勒(Wayne Heisler)
  芭蕾与理查·施特劳斯,恐怕你第一眼还是诧异:这两者有多大的关系呢?其实不然。很多人不知道,理查·施特劳斯终其一生都在与许多伟大的舞蹈艺术家合作,试图创作出优秀的芭蕾音乐。除了较著名的《约瑟夫的传奇》于1914年问世之外,1900年的《雪萨拉岛》(Die Insel Kythere)的灵感来自于法国洛可可的绘画之中,可惜未写完;1923年的《芭蕾之味》(Ballettsoirée)完成了,是与德国舞蹈家克吕勒(Heinrich Kr?ller)的合作成果,其中施特劳斯将法国作曲家库泊兰的音乐进行了改编;《掼奶油》(Schlagobers)是一部很简单的芭蕾舞剧,一部“为芭蕾舞女演员的双脚,而不是为哲学家的大脑而写的作品”。另外还有一些零敲碎打的短小芭蕾作品,一般我们在唱片中都不会听到,或者不会加以注意。这本书便是研究该话题的最好专著。它的聚焦点并不单单止步于芭蕾舞曲的音乐性,而更多地将笔墨侧重于施特劳斯与那些优秀舞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外,施特劳斯的文学家朋友柯斯勒(Harry Kessler)与冯·霍夫曼斯塔尔都曾为芭蕾舞剧的脚本创作不遗余力。本书历史资料之丰富、切入视角之独特,堪称音乐史学与舞蹈美学、剧本艺术相串联的一部重要著作。
  《A城堡里的宴会:一部关于弗朗茨·舒伯特的小说》
  (Fest auf A: Ein Franz-SchubertRoman)
  德国Mitteldeutscher出版社,2013年出版
  作者:奥托·布鲁萨蒂(Otto Brusatti)
  你没有看错,这不是传记,而是作家布鲁萨蒂(Otto Brusatti)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主人公是弗朗茨·舒伯特,但是故事所发生的环境竟然是超乎时空之外的——没有历史年代,没有地域说明。这样新颖的小说本人也是头一次见到。地点倒是有的:(卡夫卡式命名法)城堡A。舒伯特参与了城堡中的一次宴会,他的音乐自然成为了盛会的主要元素。莅临会场的成员们可谓五花八门:有乘马车来的,有乘汽车来的,有用iPhone打着电话的,有沙龙装扮的,也有来泡桑拿浴的。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故事叙述营造出了一种荒诞而别具一格的氛围,来自不同时代的客人们居然同时在舒伯特的音乐中交谈、嬉笑、冲突,而他们与会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迫于社会压力,有的是想要探解谜题,但多多少少隐喻出许多当代社会的问题,是一幅活脱脱的“众生清明上河图”。
其他文献
与那些留着长发、风度翩翩的指挥相比,一直以平头示人的吕嘉多了几分干练与霸气。当谈及对现今古典乐坛的看法时,他颇为心直口快:“现在全球古典音乐的氛围是把生意做到极致,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不管艺术。艺术家自己对艺术没有要求就会很危险,因为经理人是不会把艺术家单纯当成艺术家看待的。尽管他们很尊重艺术家,但艺术家对经理人而言更像是期货与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分工越细,对经理人的回报也就越大。艺术水平已经不
期刊
丽斯·德拉萨勒(Lise de la Salle)——法国新生代女钢琴家,1988年生于法国西北部的瑟堡,很小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时,法国电台直播她的首场音乐会,十三岁时她和乐队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囊括国际国内多个比赛的重大奖项。丽斯曾经师从尼米洛维斯基(Pascal Nemirovski)、雷切(Pierre Réach)和吉纳维芙(Ge
期刊
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中,爱乐者们定能接受一次灵魂与肉体的洗礼——苏格兰打击乐演奏大师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将首次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奏打击乐协奏曲《萨满》。  伊芙琳·格兰妮从八岁开始逐渐丧失听力,十二岁时完全失聪,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她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她是位全职打击乐独奏家,曾与不同界别的乐人合作演出,比如流行乐的比约、波比·麦法连、史汀,
期刊
第一次接触到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是在2009年,他们在东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我就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拉威尔的《大圆舞曲》,改编得令人耳目一新,在重奏的编排上敢想敢为,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四钢琴重奏组合难能可贵,因为许多组合就是因为配合乱、曲目无聊而最终告竭,而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恰恰相反,在欣赏过他们弹过一首作品后,你会非常渴望知道下一首的亮点在哪里。  2014年,受到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邀请,格
期刊
乌特·兰帕(Ute Lemper),当代著名的女歌唱家与演员。也许在中国还未被广大乐迷熟知,但她早已享誉国际乐坛。乌特·兰帕出生于德国的罗马天主教家庭,十六岁就展露了过人的声乐天赋,加入当地知名的爵士摇滚歌唱组合,后进入专业戏剧、舞蹈学院学习音乐与表演。少时的学习与演出经历为她的音乐风格提供了多元化与专业性的积淀。成为专业音乐剧演员后,她凭借音乐剧《芝加哥》中的精彩表现一举成功并获得大奖。  在1
期刊
填满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一共需要四千个“坑”,或至少甲壳虫乐队这么说过,在他们的歌曲《生命中的一天》(A Day in Life)末尾的歌词中。现在,如果在那个数字上再增加一千五百个的话,那么在BBC逍遥音乐节期间,每天来参加音乐会的观众将把这座音乐厅的十二个门全都堵住。没有任何一个其他音乐会的观众数量能达到如此之多。无论老幼,第一次来音乐会的还是音乐会的常客,穿西装还是穿T恤衫的人,大家对于能
期刊
珍妮特·贝克(Janet Baker)1933年8月21日出生于英格兰东北部古城约克郡治下的一个叫哈特菲尔德的小城镇。她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在当地可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业余时间她的父亲经常去一个男声合唱团演唱,而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教堂的唱诗班合唱是另一个施展其爱好的地方。珍妮特从小就和比自己大四岁的哥哥彼得随父亲一起到教堂,正是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氛围使他们受到了最初的启蒙。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
期刊
庄加逊绝对是个异数。  她拉大提琴,自己上台演出,也做音乐演出,翻译自己感兴趣的书,给一些朋友的项目做策划,就连信手涂鸦的东西也被行家说有灵气。当然她也写文章,有关音乐,却和时下的乐评毫无相干。不少编辑第一次跟她打交道时都会说“庄加逊先生”,因了她名字的误导,也因了她大气沉静的文风。  读她的文字,哪怕是旧文也能读出新意。比如新近结集出版的《陌上花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通灵的人。这里的“灵”不是装
期刊
《歌剧新闻》Opera News  2013年 9月号  9月2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百二十九个音乐季以《叶甫根尼·奥涅金》作为首场剧目开幕,女主角是当今最红的女高音歌唱家安娜·涅特布科(Anna Netrebko)。杂志以《安娜时代》为题刊出长篇访谈文章。生活中的涅特布科似乎更美艳迷人,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超凡魅力。这位俄罗斯女高音现在被誉为自帕瓦罗蒂之后世界上最耀眼的歌剧巨星。她与乌拉圭男中
期刊
有一些乐评同仁对我说:“克莱斯勒和托斯卡尼尼今天在香港能复兴,唱片能够畅销,你的功劳不小!”说实话,在今天,艺术的真正价值已在很大程度上为商业宣传所掩饰,要真正懂得,一般乐迷是需要介绍了解的。香港乐坛节目水平,自去年文化中心把马勒“第九”搬上舞台之后,已有很大的提高。再以吉塞金和霍洛维茨为例,很久以来,尽管我也佩服霍,但却一直以为霍的声誉是时势造英雄,超过了他真正的成就;因为除了弹老柴和拉赫玛尼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