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新闻》Opera News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新闻》Opera News
  2013年 9月号
  9月2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百二十九个音乐季以《叶甫根尼·奥涅金》作为首场剧目开幕,女主角是当今最红的女高音歌唱家安娜·涅特布科(Anna Netrebko)。杂志以《安娜时代》为题刊出长篇访谈文章。生活中的涅特布科似乎更美艳迷人,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超凡魅力。这位俄罗斯女高音现在被誉为自帕瓦罗蒂之后世界上最耀眼的歌剧巨星。她与乌拉圭男中音埃尔文·施罗特(Erwin Schrott)可谓天生一对,常被人与好莱坞情侣布拉德·皮特与安吉莉娜·茱莉相提并论。他俩还成立了“安娜与埃尔文儿童基金”来资助俄罗斯、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儿童组织。现在涅特布科已经放弃刚成名时演唱的一些分量较轻的角色,而将精力放在适合自己的主角上。威尔第的《圣女贞德》《游吟诗人》、古诺的《浮士德》、普契尼的《玛侬·莱斯科》是她将要与指挥家穆蒂合作演出的剧目。谈到新上市的自己的威尔第专辑,涅特布科表示这是为了探索自己的实力而作出的尝试,而唱片一推出,便收到了多家剧院的演出邀请。
  美国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词作家奥斯卡·哈默尔施泰因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合作创作的音乐剧风靡世界,以至于神圣的歌剧殿堂也不得不向百老汇打开大门。1948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意大利男低音歌唱家埃齐奥·平扎(Ezio Pinza)结束歌剧演唱生涯另觅出路,此时罗杰斯和哈默尔施泰因正在为他们的新剧《南太平洋》寻找一位健壮且嗓音成熟的演员来饰演一位外来种植园主的角色,他们发现平扎后立即买下了他已与别人签订的合同,增加了剧中有关种植园主的情节。《南太平洋》1949年上演后极为成功,剧中歌曲《迷人的夜晚》传遍大街小巷,平扎也因而重新出名。六十四年后,芝加哥抒情歌剧院回到过去,向罗杰斯和哈默尔施泰因重启大门,2013年5月上演了十六场《俄克拉荷马!》,在今后四年中每个春季都将上演一部音乐剧,包括《音乐之声》《旋转木马》《国王和我》和《南太平洋》,这样的安排在今天的美国歌剧院中是不多的。对此,罗杰斯与哈默尔施泰因组织主席特德·查宾表示:“我兴奋地看到,这个美国的主要歌剧公司能将对待莫扎特、威尔第和瓦格纳的热情和艺术标准同样投入到我们的音乐剧中,能肯定百老汇黄金时代的音乐剧在二十一世纪舞台剧中的存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弦乐器》
  The Strad
  2013年 9月号
  意大利中提琴家、教师布鲁诺·朱兰纳(Bruno Giuranna,1933- )的教学在欧洲相当著名。他在八十大寿之际接收记者采访,谈到自己接受过的教育以及自己的教学原则。他谈道:“学生一般缺乏辨别自己音色的能力,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帮助。你看到一位学生拉琴时在揉弦,但如果你闭上眼睛往往只能听出他很少的揉弦,其实我们应该聆听的是演奏者的意向而不是到底有还是没有揉弦,录音里也往往听不出揉弦。所以我经常给学生做各种练习并给学生提出问题——演奏中究竟应该运用些什么,这对提高学生的乐感很重要。技术是可以通过帮助获得的。我们不必老是对学生的演奏吹毛求疵,其实通过录音便不难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奏作出评判。可以让学生先录下一段自己演奏的乐句,第二天再录下以他自己喜欢的处理方式唱出的这个乐句,然后找出这两次录音之间的区别,这远比说教有效。我们的肌肉远比我们的愿望来得强大,我们要努力让音乐的想象得以呈现。”关于一对一式的教学,不同观点也长期存在。多年来朱兰纳一直在一个班级中上集体课,他表示不喜欢师生之间关系太亲密,也见过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他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统治地位这很正常,在班级中,学生在众人面前上课,接受批评,下来后他会打听刚才大家对他的反应如何。学生必须锻炼自己在众人面前演奏的能力,而不是仅在自己的老师面前演奏。
其他文献
乐评其实没什么用。对于听不懂音乐的人,乐评同样也看不懂;对于能听懂音乐的人,不需要看乐评。真正需要乐评的是被评的音乐家和团体,就像企业需要宣传、产品需要广告,这类“乐评”业内叫做“软文”。  乐评其实又很有意义:让不能亲历现场的人看过文章能够如临其境,让面对浩如烟海的唱片版本不知所措的人能够理出头绪,让被宣传口号和软文洗脑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理性与独立思考。但这样的乐评太难写,写出来看的人又很少,于是
期刊
从《英雄》《命运》到《皇帝》  二十六岁时,我的听觉开始出现问题。每当受不了耳鸣的折磨时,我就把整个头扎进冷水里来保持清醒。三十岁以后,我对声音的感觉越来越模糊,这严重影响了我的钢琴演奏和社交生活。1802年4月,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迁居到维也纳北方的郊区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逃开夜夜笙歌的帝都,尝试着减少演奏和应酬,专心创作。1802年10月6日,我对病痛的忍耐到达了极限,突
期刊
与那些留着长发、风度翩翩的指挥相比,一直以平头示人的吕嘉多了几分干练与霸气。当谈及对现今古典乐坛的看法时,他颇为心直口快:“现在全球古典音乐的氛围是把生意做到极致,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不管艺术。艺术家自己对艺术没有要求就会很危险,因为经理人是不会把艺术家单纯当成艺术家看待的。尽管他们很尊重艺术家,但艺术家对经理人而言更像是期货与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分工越细,对经理人的回报也就越大。艺术水平已经不
期刊
丽斯·德拉萨勒(Lise de la Salle)——法国新生代女钢琴家,1988年生于法国西北部的瑟堡,很小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时,法国电台直播她的首场音乐会,十三岁时她和乐队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囊括国际国内多个比赛的重大奖项。丽斯曾经师从尼米洛维斯基(Pascal Nemirovski)、雷切(Pierre Réach)和吉纳维芙(Ge
期刊
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中,爱乐者们定能接受一次灵魂与肉体的洗礼——苏格兰打击乐演奏大师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将首次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奏打击乐协奏曲《萨满》。  伊芙琳·格兰妮从八岁开始逐渐丧失听力,十二岁时完全失聪,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她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她是位全职打击乐独奏家,曾与不同界别的乐人合作演出,比如流行乐的比约、波比·麦法连、史汀,
期刊
第一次接触到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是在2009年,他们在东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我就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拉威尔的《大圆舞曲》,改编得令人耳目一新,在重奏的编排上敢想敢为,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四钢琴重奏组合难能可贵,因为许多组合就是因为配合乱、曲目无聊而最终告竭,而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恰恰相反,在欣赏过他们弹过一首作品后,你会非常渴望知道下一首的亮点在哪里。  2014年,受到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邀请,格
期刊
乌特·兰帕(Ute Lemper),当代著名的女歌唱家与演员。也许在中国还未被广大乐迷熟知,但她早已享誉国际乐坛。乌特·兰帕出生于德国的罗马天主教家庭,十六岁就展露了过人的声乐天赋,加入当地知名的爵士摇滚歌唱组合,后进入专业戏剧、舞蹈学院学习音乐与表演。少时的学习与演出经历为她的音乐风格提供了多元化与专业性的积淀。成为专业音乐剧演员后,她凭借音乐剧《芝加哥》中的精彩表现一举成功并获得大奖。  在1
期刊
填满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一共需要四千个“坑”,或至少甲壳虫乐队这么说过,在他们的歌曲《生命中的一天》(A Day in Life)末尾的歌词中。现在,如果在那个数字上再增加一千五百个的话,那么在BBC逍遥音乐节期间,每天来参加音乐会的观众将把这座音乐厅的十二个门全都堵住。没有任何一个其他音乐会的观众数量能达到如此之多。无论老幼,第一次来音乐会的还是音乐会的常客,穿西装还是穿T恤衫的人,大家对于能
期刊
珍妮特·贝克(Janet Baker)1933年8月21日出生于英格兰东北部古城约克郡治下的一个叫哈特菲尔德的小城镇。她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在当地可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业余时间她的父亲经常去一个男声合唱团演唱,而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教堂的唱诗班合唱是另一个施展其爱好的地方。珍妮特从小就和比自己大四岁的哥哥彼得随父亲一起到教堂,正是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氛围使他们受到了最初的启蒙。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
期刊
庄加逊绝对是个异数。  她拉大提琴,自己上台演出,也做音乐演出,翻译自己感兴趣的书,给一些朋友的项目做策划,就连信手涂鸦的东西也被行家说有灵气。当然她也写文章,有关音乐,却和时下的乐评毫无相干。不少编辑第一次跟她打交道时都会说“庄加逊先生”,因了她名字的误导,也因了她大气沉静的文风。  读她的文字,哪怕是旧文也能读出新意。比如新近结集出版的《陌上花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通灵的人。这里的“灵”不是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