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都特别迫切。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基本观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局限和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大障碍。因此,数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把数学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上来,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上来。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保护学生见解,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猜想,激励创新意识。
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生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如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这样的回答很有诗意,具有创新的意识。学生独特的想法,我们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对学生在讨论、质疑、解难等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言行应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不全面、不完善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不成熟或错误的看法,不要急于评价和出示结论,应耐心和蔼地帮助学生分清问题的原因,纠正错误的方面。只有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肯定和保护,学生才有积极的思维和大胆的猜测。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价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脑海才会经常闪现创造的火花。
2.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联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减少思维的单向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3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多开展创造性活动,激起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托尔斯太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得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教师能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此,我们何愁学生创新能力不会提高呢?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②善于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指导学生自学《分马》,可以先设计自读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在分马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提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a.人物、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b.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人世间所有的美都源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力争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收稿日期:2011-05-24
1.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基本观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局限和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大障碍。因此,数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把数学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上来,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上来。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保护学生见解,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猜想,激励创新意识。
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生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如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这样的回答很有诗意,具有创新的意识。学生独特的想法,我们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对学生在讨论、质疑、解难等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言行应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不全面、不完善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不成熟或错误的看法,不要急于评价和出示结论,应耐心和蔼地帮助学生分清问题的原因,纠正错误的方面。只有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肯定和保护,学生才有积极的思维和大胆的猜测。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价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脑海才会经常闪现创造的火花。
2.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联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减少思维的单向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3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多开展创造性活动,激起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托尔斯太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得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教师能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此,我们何愁学生创新能力不会提高呢?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②善于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指导学生自学《分马》,可以先设计自读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在分马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提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a.人物、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b.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人世间所有的美都源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力争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收稿日期:20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