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258399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既体现出来基础文化教育的作用,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未必全面,但也触及了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将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单纯的理解为“艺术教育”,艺术是表现生活、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的,但其界面和层次内容也较为狭窄,笔者认为,美术审美教育应该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综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其更加热爱生命。
  依据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审美教育也为美术教育填充了丰富的内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具体说来,中学美术课教育中审美教育要施于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形式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1.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欲望
  可以说美术是一门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学科,“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梁启超)。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这句话虽有点偏颇,但从其功能上讲,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则无可非议,如一次野外写生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捕捉没、感悟美,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则尽收眼底,可感悟在心,可谓美不胜收,那种对祖国及其山川的感情油然而生,美也真的在其心了。
  不仅如此,美术作品也常常给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并将其内在美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美情感的感染,是他们的身心徜徉于作品之间,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知曾经征服了多少人,那神秘的梦幻般的微笑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和畅想。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那古铜色的布满皱纹的面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见证着生活的操劳艰辛,一副烟袋更让人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忧郁而又深邃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的思索、企盼和平凡的愿望追求。此时人们的心中便会升腾起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父亲形象。心中感悟出的也便是那深沉的父爱,内心里所涌动的是无以名状的感恩与回报。
  由此我还想到我和一幅油画之间的故事。记得当自己的孩子拿着很不理想的成绩单走到我面前的时候,说句实话,我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但孩子眼圈红红的泪水和那羞愧的表情使我突然想到舍克特尼科夫绘画的《又是一个两分》这幅作品。我的心立即平静下来,从资料堆中找到这幅画,摆在了孩子的面前,画上的孩子再又得了一个两分的成绩之后那羞愧的神态、沮丧的表情,当时,我的孩子虽然只是瞄了一眼,但我已清晰的发现她的表情的变化。“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知道我的孩子已经被那幅画深深的触动了心灵,这便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所以美术教学要时刻绷紧感情这根弦,善于把握课程内容所表现出的感情因素,将其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就要加强情感教育,可以让他们走出课堂,到广阔的外界空间,置身于真实的美境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会更真切,感情也会更强烈。同时,要多参观、欣赏、解读和临摹作品,从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真正领略艺术之美,心之所向,美之所在。
  2.培养审美理想,构建审美追求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的关键在于审美的结构。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对美感而产生出来的情感反应,但这种感受和感化又都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如果将审美喻作大厦,而审美理想就是基石,中学美术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正是身心都在发育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面对生活、面对艺术,往往是非难辨、美丑不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它会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中国画的时候,首先选取了一些常见的中国名画让学生欣赏,如《李白行吟图》(宋 梁楷),寥寥数笔 ,将大诗人高洁傲岸的气质、豪爽、洒脱的神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好个“飘然思不群”的形象,又如《梅石溪鸟图》(宋 马远),描写在梅花盛开的崖壁下水鸟在水中追逐戏水的场面,画面留出大片空白,显现出空蒙蒙诗一般的意境。以此来打开中国传统艺术宝库的大门,让他们看出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讲到敦煌壁画时,他还精心选取了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中的几则故事向全班学生讲述了敦煌的经历——中国绘画史上不能忘记的光辉夺目而又屈辱的一页,学生的感情与意思的流动中感受出了一种责任、一种意境、一种追求,可以说他们的审美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美术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3.培养形式美感,提高审美素质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纵使其内有万般内涵,都要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美术教学首先要进行的是审美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人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无限变化的世界,高矮胖瘦、坐立行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城市乡村、民俗风情尽收眼底。人置身于风光无限的自然界,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变曲流传,花卉的艳丽娇媚等。学生就是通过这些形式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的、锐利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就要使学生在获得表象记忆的同时,用心去感受美,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种潜在变为真实的存在,学生也会真正的感悟到形式美感,并自觉地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去。
  有这样一节美术课,空间的魅力——美术与环境。主要是了解美术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能运用平行透视或成角透视原理画出对周围环境的空间印象,如果让学生细致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大到教室、建筑物,小到木桌、文具盒,无不存在透视的美。如果让学生坐上汽车,回望渐渐远逝的路径、道路两旁的树木……越往远处感觉越小,这便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体在空间中近大远小的视角的变化,即透视现象。如此时让学生真正对体验一下,获得真实的感受线条之美、角度之美,尽在胸中,美不胜收。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唐代韩晃的《五牛图》就以概括简练的线条、生动地描绘出五头外形特征就迥然不同的牛及其不同的神态和不同的性情。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用笔简洁疏朗、线条柔淡舒畅、描绘出了形象孤傲、山水寄情、传达出清幽荒寂的意境,寄托着画家的情思。而清代朱耷《荷花水禽图》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而那只水鸭画法,亦简直放逸,形象洗练,一副白眼向天的情景跃然纸上,意境空灵,余味无穷,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去欣赏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描述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如对静物进行素描,可用线条将静物轮廓勾勒出来,看一看它的空间感。通过角度转换和明暗效果处理,最终完美表现出静物的形体结构和质感。形式美感的培养还在于对色彩感知能力的提高上,对色彩的感知因人而异,常人只能分辨诸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简单的色彩。而美术专业的人则会更清楚的对色彩的感知。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不是单调一色,画家就是要通过绘画来表现事物的丰富多彩、明暗深浅、疏密变化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在美术课中,就要做到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的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4.立足创新井绳,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天物、思想、美化是美术的三要素。“倘其无思,既无美术。”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要立足于创新精神,这不仅包括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观念更新,而且还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教育观。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创新精神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实践、创新和创造三个方面。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其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涵盖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独特创造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审美创造力教学要通过欣赏、观察和表现来实现。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不仅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而且还还要看出其不足,应做出怎样的完善,也就是说学生对于作品不仅是欣赏者、局外人,而且是参与者、创作者。有这样一幅画,名字叫做《破纪录》,画面上表现的是一位跳高运动员猛力跳过极限的一瞬间,远处的观众睁大眼睛,屏住呼吸,露出惊奇的神色。这幅画面反映的是任务的动态美、力度美。当问及学生如果让你去画这幅画,你会做怎样的画面处理。学生有的说在上面画几多白云,反衬跳得高。有的说把观众的坐相画成站相,说明他们的欢呼雀跃等等,众说纷纷,不一而足。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无形中也就真正感受了美,进而去创造美,进行美术欣赏是一种积极活跃的相互交流的活动,除了欣赏者和作者共鸣,还有让学生展现自我意识调动情感因素,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高去创造完美的能力。
  教育家丰子恺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他变形,无形的东西可以通过想象使它有形。”我们的教育对象,那些正处于发育中的孩子们,他们充满幻想,认识的角度也相对丰富。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们因势利导,就能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在“不同姿势的手”这一课上,过去的教学往往是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但一位教师独辟蹊径,先是用手做了几个不同的姿态联系其代表的情感含义,攥紧拳头表示愤怒或力量,兰花指表示放松或优美,跳大拇指表示赞许。还通过做手影游戏,引导学生联想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平鸽、大树、蛇群”等,赋予手以艺术生命。再如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的著名舞蹈《雀之灵》、《两棵树》用肢体语言表现出的孔雀大树、水和火。这一切都挖掘了学生潜在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内心世界。而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是以学生想象力为前提,可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可运用所学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思,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美丽的花朵植根于大地,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美术绝不限于绘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美术已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服装设计等领域无不有美术印迹,应用美术,这就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也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在新编的美术教材中,也大量地列入了诸如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简直设计等紧跟时代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应用美术知识,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可以说,美术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而激发审美兴趣、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形式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是其根本途径和方法。我们要将每一节美术课设计的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像一曲曲动听的歌,真正让学生能寻找美、感悟美,进而去创造美。
  收稿日期:2011-04-12
其他文献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学生实验的能力正是创造能力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科学的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们对“动手做”的实验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激发他们潜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作为国际交往的必要工具的英语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目前的英语学习条件下,学生学习时缺乏一个能得到充分练习的语言环境。所以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的效率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
期刊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使每个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孩子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鉴于小学生生理上尚未发育成熟,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其思维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性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正向的心理动因,他心理内质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倾心刻磨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诱导学生
期刊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而舞蹈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在其他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尤其对儿童身体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良好体质、身体协调、想象力、创造力及智力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正确的系统化的舞蹈教学来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要。人们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刚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当他们打开课本接触到大量的、抽象的生字时,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低段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在低段教学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用多种
期刊
布鲁诺说过:“是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最难的是作文教学; 最难写的也是作。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谈就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实施的基础工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更关注其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更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思想
期刊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处农村学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师普遍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迫使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转变: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面谈个人见解:  1.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思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爱孩子的心,从教十多年,我一直把“为了孩子的一切”当成自己的的座佑铭。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