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思辨性阅读对语文教学有多种积极作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改变思考模式,尊重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强化沟通交流,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 初中语文 教学改进 方式方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个方面既并列又互相渗透融合。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域中,不应该局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更应该是“我读出什么、是不是真的、我怎么看”等,如果说前者达到“有见识、能理解”,那么后者就是“能识见、会评判”,思维要达到这个层级,需要一个具体的抓手,开展思辨性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思辨性阅读改变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偏重阅读结果,而把教学的重心放置在对阅读过程的引导上,这对语文教学有多种积极作用。
一、改进学习方式,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思辨性阅读以知识的获取或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追求分析与论证的准确性、清晰性与合理性。它以文本为根基,挖掘文本的事实,厘清文本的逻辑,在论证和反驳中,形成合乎事实与逻辑的判断。思辨性阅读不仅能训练理性思辨的能力,也能培养理性开放的人格习性”[1]。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我设置了一个思辨问题:唐雎在面见秦王后,能实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热烈展开讨论,有说能的,有说不能的,互相甚至举出实例辩析对方错误,当一个同学把《荆轲刺秦王》进行对比学习时,发现秦王朝早就有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的规定,而且荆轲经历献樊於期头颅和燕国地图,才得以“图穷匕见”,同样作为使者的唐雎,又如何有机会做到武力威胁秦王呢,学生们进而领悟出分析问题的思路规律。在开展思辨阅读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深浅难度适合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辨析争论,从而达到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改变思考模式,尊重各层次学生的差异
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教师满堂灌的陋习,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大到布局谋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小到词义解释都要在教师理解透彻了,在一点一点灌输给学生,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讨论辨析、思考解答。
“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感受与个人兴趣,因此,它并不在一般意义上排斥阅读个体差异与主观创造,但在承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合理性的同时,更强调追求‘最哈姆雷特’的理解。”[2]思辨性阅读,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求知析疑,在陈述各自观点的辨析中找到问题最合理的理解方式。如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題,学生可以逐层分析,不拘泥于问题的表面,由浅入深,得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也可以分散展开,通过小组成员类比思考,挖掘教学内容与作者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作者创作目的;亦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通过前后对比,把百草园的“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展开对比讨论,从而挖掘课文主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和个人知识信息储备的差异,合作探究初中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自己独特体验,主动参与探求问题本源,逐步掌握语文学习规律,这样一来,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层次的问题思辨中找到自我定位。
三、强化沟通交流,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捆绑式读书,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只是工具,我们不是为了教
书而去教教材。思辨性阅读,要求课堂是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沟通的模式多向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站在一个引导者的立场,问题出现时,师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一般不越俎代庖,不束缚学生思路的扩展延伸;同时,适时点拨归纳,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的思路开展。如课文《在山的那边》,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教师可以使用问题导入:为什么“常伏在窗口痴想?”——想看大海(学生)——有没有采取行动?——有,忍不住去登山(学生)——看到海没有?——没有(学生)——激动的心情怎样?——低落失望(学生)——从何得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学生)——“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什么意思?——原以为登山就能看到海,结果不是,原来的想法破灭,心境低落,故为“零分”(教师引导,学生答)——长大后呢?……(学生议、答结合,教师点拨)。最后,在思考辨析中,学生都能明白这首诗歌的用意在于赞颂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人。纵观整节课,教师始终是一个探讨询问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他们面红耳赤的争执中可得出答案来。这样一来,在学生“读——议——导”的思辨氛围中,就真真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其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出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得开心和自信,各层次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从笔者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从年级排名倒数上升到顺数第一,也可以看出这种思辨性阅读的学习成效较好。
当然,这种开放式思辨阅读氛围中,学生会随时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机制灵活的教学智慧,给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这也促使教师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扩大视野和专业知识储备,在这个意义上说,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8(9)
[2]赖端云.多元解读文本中心. [J].《语文学习》.2015.(10)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 初中语文 教学改进 方式方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个方面既并列又互相渗透融合。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域中,不应该局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更应该是“我读出什么、是不是真的、我怎么看”等,如果说前者达到“有见识、能理解”,那么后者就是“能识见、会评判”,思维要达到这个层级,需要一个具体的抓手,开展思辨性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思辨性阅读改变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偏重阅读结果,而把教学的重心放置在对阅读过程的引导上,这对语文教学有多种积极作用。
一、改进学习方式,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思辨性阅读以知识的获取或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追求分析与论证的准确性、清晰性与合理性。它以文本为根基,挖掘文本的事实,厘清文本的逻辑,在论证和反驳中,形成合乎事实与逻辑的判断。思辨性阅读不仅能训练理性思辨的能力,也能培养理性开放的人格习性”[1]。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我设置了一个思辨问题:唐雎在面见秦王后,能实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热烈展开讨论,有说能的,有说不能的,互相甚至举出实例辩析对方错误,当一个同学把《荆轲刺秦王》进行对比学习时,发现秦王朝早就有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的规定,而且荆轲经历献樊於期头颅和燕国地图,才得以“图穷匕见”,同样作为使者的唐雎,又如何有机会做到武力威胁秦王呢,学生们进而领悟出分析问题的思路规律。在开展思辨阅读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深浅难度适合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辨析争论,从而达到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改变思考模式,尊重各层次学生的差异
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教师满堂灌的陋习,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大到布局谋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小到词义解释都要在教师理解透彻了,在一点一点灌输给学生,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讨论辨析、思考解答。
“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感受与个人兴趣,因此,它并不在一般意义上排斥阅读个体差异与主观创造,但在承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合理性的同时,更强调追求‘最哈姆雷特’的理解。”[2]思辨性阅读,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求知析疑,在陈述各自观点的辨析中找到问题最合理的理解方式。如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題,学生可以逐层分析,不拘泥于问题的表面,由浅入深,得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也可以分散展开,通过小组成员类比思考,挖掘教学内容与作者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作者创作目的;亦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通过前后对比,把百草园的“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展开对比讨论,从而挖掘课文主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和个人知识信息储备的差异,合作探究初中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自己独特体验,主动参与探求问题本源,逐步掌握语文学习规律,这样一来,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层次的问题思辨中找到自我定位。
三、强化沟通交流,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捆绑式读书,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只是工具,我们不是为了教
书而去教教材。思辨性阅读,要求课堂是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沟通的模式多向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站在一个引导者的立场,问题出现时,师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一般不越俎代庖,不束缚学生思路的扩展延伸;同时,适时点拨归纳,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的思路开展。如课文《在山的那边》,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教师可以使用问题导入:为什么“常伏在窗口痴想?”——想看大海(学生)——有没有采取行动?——有,忍不住去登山(学生)——看到海没有?——没有(学生)——激动的心情怎样?——低落失望(学生)——从何得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学生)——“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什么意思?——原以为登山就能看到海,结果不是,原来的想法破灭,心境低落,故为“零分”(教师引导,学生答)——长大后呢?……(学生议、答结合,教师点拨)。最后,在思考辨析中,学生都能明白这首诗歌的用意在于赞颂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人。纵观整节课,教师始终是一个探讨询问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他们面红耳赤的争执中可得出答案来。这样一来,在学生“读——议——导”的思辨氛围中,就真真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其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出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得开心和自信,各层次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从笔者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从年级排名倒数上升到顺数第一,也可以看出这种思辨性阅读的学习成效较好。
当然,这种开放式思辨阅读氛围中,学生会随时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机制灵活的教学智慧,给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这也促使教师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扩大视野和专业知识储备,在这个意义上说,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8(9)
[2]赖端云.多元解读文本中心. [J].《语文学习》.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