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许多老师抱怨所教的学生资质太差,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也不见起色,于是干脆就放弃了。我在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也采取了很多种措施,但我发现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于是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我们许多老师不太注意尊重学生,这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是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的。赏识的本质就是看得起,也就是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在上生物课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发言的积极性也很高。我总是尽量倾听来自每个学生的发言,对那些平常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有可能就是他的心声,我从不随便打断他们的发言,即使是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也要让学生把该说的话说完。因为当你这次不愿意听完他的讲话,以后他即使有心里话他也不会跟你说,无形中在师生间形式了一道屏障,通过倾听你了解了学生,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当遇到重要知识点时,我会故意说“我忘了”或干脆说错,此时让学生来补充或提出反对老师的说法,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主动参与学习,师生常常迸发出新奇的思维火花。
二、宽容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师生等高求索
有一次我到802班去上课,还没有打上课铃,季辉就跑到我跟前问我:“哥们,这节课在哪里上?”旁边的刘佳奇连忙说:“你怎么能这样叫老师?太没有礼貌了。”其实我心里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这就表明学生把你当成了他学习中的伙伴。我认为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应讲究老师与学生的“等高”,并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使学生失去了对老师的畏惧感,他们就可以进行民主平等的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做学生的朋友和最亲近的人,以真情换来真心。学生没有畏惧感,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感到愉快,变得活泼开朗,敢说、敢想、敢干。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勇于质疑,愿意同老师交流。也乐于表现自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灵感有时会瞬间即逝,当学生灵感出现的时候,我会允许学生不举手便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问”的热情。这样做好象没有了师道尊严,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当你与学生是一种“零距离”的关系时,他们的一些细微的变化都容易观察到,也更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渗透分组教学、个性化教学与人性化教学理念,从而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切合点。
三、信任学生,使他们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有一次,我在801班上课,剩下最后几分钟,就让学生写探究之旅,这时我看到张链扒在桌上,我就悄悄走到他跟前,小声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很不高兴的说:“不是,作业不会做。”我就对他说:“不会我可以教你吗,来,我们一起做。”课后我就让他帮我把生物模型送到实验室。当我得知他是从五峰来宜昌上学的情况后,我就问他:“我们学校实验室的生物资源与你们那里比怎么样?”他说他们上小学时学校的自然实验室的生物资源就比这里多。我紧接着就告诉他,五峰有几处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那里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一个五峰人你应该感到骄傲,生物知识学不好可不行呀。以后在涉及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生态系统等知识时,我都让他介绍五峰的一些事例。渐渐地他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不再为成绩差、来自偏远地区而自卑,反而为自己是一名五峰人而感到自豪。此后他每次上课听讲、发言都很积极、认真,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成绩也稳步提升。
四、探究式的教与学,展示富有智慧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一系列的新方法去“相互适应”。如:课堂上,尽量多的走下那神圣的讲台,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研讨、交流,把“传话”转为“对话”。在与学生交流时,不随便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在自我或相互研讨中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再给以启发或提示,学生会豁然开朗,并有可能就此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技能教学上,让学生在“做中学”,如:学习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时,要探究酸雨或废电池是否对生物有影响,教师提议买两盆正在生长的鲜花做实验,学生马上反对,理由是“太残忍”,应珍爱生命,此时的我难道不欣喜吗?不过,实验还得做呀,通过讨论,学生建议用种子萌发去探究会好一些,于是学生就开始自我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操作过程,一周后,每个学生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做一番生动形象的描述,并且在得出结论的同时还对实验中偶尔出现的某些现象作出分析和反思。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拓宽了学生通往生活的路径,又搭建了经验共享的平台,也展示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垒筑智慧个性的阶梯。
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千篇一律地采取同样的赏识方式,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育的忘我投入和不懈的追求,那么你的学生一定会在你的赏识中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并成为你所崇拜的人。
一、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我们许多老师不太注意尊重学生,这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是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的。赏识的本质就是看得起,也就是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在上生物课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发言的积极性也很高。我总是尽量倾听来自每个学生的发言,对那些平常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有可能就是他的心声,我从不随便打断他们的发言,即使是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也要让学生把该说的话说完。因为当你这次不愿意听完他的讲话,以后他即使有心里话他也不会跟你说,无形中在师生间形式了一道屏障,通过倾听你了解了学生,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当遇到重要知识点时,我会故意说“我忘了”或干脆说错,此时让学生来补充或提出反对老师的说法,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主动参与学习,师生常常迸发出新奇的思维火花。
二、宽容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师生等高求索
有一次我到802班去上课,还没有打上课铃,季辉就跑到我跟前问我:“哥们,这节课在哪里上?”旁边的刘佳奇连忙说:“你怎么能这样叫老师?太没有礼貌了。”其实我心里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这就表明学生把你当成了他学习中的伙伴。我认为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应讲究老师与学生的“等高”,并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使学生失去了对老师的畏惧感,他们就可以进行民主平等的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做学生的朋友和最亲近的人,以真情换来真心。学生没有畏惧感,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感到愉快,变得活泼开朗,敢说、敢想、敢干。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勇于质疑,愿意同老师交流。也乐于表现自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灵感有时会瞬间即逝,当学生灵感出现的时候,我会允许学生不举手便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问”的热情。这样做好象没有了师道尊严,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当你与学生是一种“零距离”的关系时,他们的一些细微的变化都容易观察到,也更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渗透分组教学、个性化教学与人性化教学理念,从而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切合点。
三、信任学生,使他们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有一次,我在801班上课,剩下最后几分钟,就让学生写探究之旅,这时我看到张链扒在桌上,我就悄悄走到他跟前,小声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很不高兴的说:“不是,作业不会做。”我就对他说:“不会我可以教你吗,来,我们一起做。”课后我就让他帮我把生物模型送到实验室。当我得知他是从五峰来宜昌上学的情况后,我就问他:“我们学校实验室的生物资源与你们那里比怎么样?”他说他们上小学时学校的自然实验室的生物资源就比这里多。我紧接着就告诉他,五峰有几处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那里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一个五峰人你应该感到骄傲,生物知识学不好可不行呀。以后在涉及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生态系统等知识时,我都让他介绍五峰的一些事例。渐渐地他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不再为成绩差、来自偏远地区而自卑,反而为自己是一名五峰人而感到自豪。此后他每次上课听讲、发言都很积极、认真,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成绩也稳步提升。
四、探究式的教与学,展示富有智慧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一系列的新方法去“相互适应”。如:课堂上,尽量多的走下那神圣的讲台,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研讨、交流,把“传话”转为“对话”。在与学生交流时,不随便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在自我或相互研讨中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再给以启发或提示,学生会豁然开朗,并有可能就此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技能教学上,让学生在“做中学”,如:学习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时,要探究酸雨或废电池是否对生物有影响,教师提议买两盆正在生长的鲜花做实验,学生马上反对,理由是“太残忍”,应珍爱生命,此时的我难道不欣喜吗?不过,实验还得做呀,通过讨论,学生建议用种子萌发去探究会好一些,于是学生就开始自我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操作过程,一周后,每个学生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做一番生动形象的描述,并且在得出结论的同时还对实验中偶尔出现的某些现象作出分析和反思。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拓宽了学生通往生活的路径,又搭建了经验共享的平台,也展示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垒筑智慧个性的阶梯。
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千篇一律地采取同样的赏识方式,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育的忘我投入和不懈的追求,那么你的学生一定会在你的赏识中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并成为你所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