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零散走向系统
“‘原生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象,这是作为二十世纪文化的标志着美学、社会和制度的偏离和破碎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终结。”
—— 约翰· 梅泽尔斯
原生艺术”(Artbrut)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看,已经看到其中诞生于自然的语义。“原生艺术”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Dubuffet)提出。其时,杜布菲在瑞士交流,他被精神病人呈现出来的作品所吸引,开始对此类作品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广义上的原生艺术指“因某些原因未受文化调教和社会标准化影响的人创作的艺术”,其创作过程不受既有的艺术门类、流派、风格和特定绘画技巧的束缚,因此作品中常有一股野生的力量。它也细化成“界外艺术”(OutsiderArt)、“素人艺术”等词,但其内核,都是与广义的“原生艺术”内涵相同。
原生艺术的创作者通常未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大多数也未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因此受到较少的传统艺术的影响,他们可以是业余的艺术爱好者,可以是精神病患者,可以是儿童……原生艺术更加倾向于由艺术家自发的个人行为,通常是出于个人表达目的,而非受到某种流派或者主义的艺术表达,以“原生视角”去创作。
不过,在让· 杜布菲之前,零散的原生艺术家并未能引起艺术史家的系统性关注,也未真正地以一个类别去参与艺术史的书写。原生艺术家往往被主流的艺术展览和艺术评论排斥在外,他们本身也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而“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常见的一些误解是把民间绘画、儿童绘画、原始艺术等归入原生艺术,其实它们与原生艺术也有相当明显的区别。比如,民间绘画有较清楚的传承痕迹,往往是群体行为,而原生艺术是个人风格迥异的、非群体性的。儿童绘画虽然和原生艺术一样天真纯洁,但它相对于原生艺术则过于简单化、概念化,与成人绘画的区别只是对事物理解角度的问题。原始绘画往往是带有象征意义的简单符号,而原生艺术则出于潜意识,内蕴较为丰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原生艺术在当今已经得到欧美很多艺术机构和艺术类学者的重视并广为宣传。比如英国RawVision公司总裁约翰·梅泽尔斯、法国波斯特画廊总经理波斯特、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BHN组委会主席吉·达勒维等,都在大力推动原生艺术的发展。随着原生艺术渐渐被美术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接受,原生艺术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融入到当代艺术的环境中,也滋养着当代艺术的发展。
让·杜布菲原生艺术的核心人物
让· 杜布菲毫无疑问是原生艺术最核心的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许多人身心处于悲痛和绝望的情绪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大行其道,对西方艺术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萨特认为,如果人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抉择,那么就等于失去了“自我”。杜布菲受到薩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他说:“我任凭自由的意志,选择我所要画的东西,这与别人无关。”同时,也受汉斯· 普林佐恩(Hans Prinzhorn)《精神病患者的艺术性》一书的影响,杜布菲于1946 年创造了术语“原生艺术”。在杜布菲看来,那些自发性的、潜意识的绘画比那些传统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打动人心,他不仅留意到精神病患者的绘画,还留意到儿童、通灵者以及民间的艺术爱好者的绘画都有此类的特性,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他们的作品,并且产生了整理、编辑相关出版物的想法。
当然,杜布菲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画家,他在寻找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外,也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艺术特色。杜布菲出生于法国,巴黎的街道景色成为了他早期绘画的题材,他学习儿童的涂鸦技法,用带有稚气的线条来描绘画面。不过,这时期的创作并没有为他带来声名,大多数人对他的艺术理论不甚理解。
到了20世纪40年代,杜布菲开始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技法,他将沙子、泥土、细线、小碎石和颜料糅合在一起,铺到画布上,形成一个底面,他再在这个底面上创作。这样的底面,让画面看起来有粗糙的纹理。这个阶段的作品,通常是暗色调,这大概与他曾三次到阿尔及利亚游历有关。
从1962年开始,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仅限于红色、白色、黑色和蓝色。在1960年代末期,他越来越多地转向雕塑,用聚苯乙烯制作作品,然后用乙烯基涂料作画。
杜布菲的创新不仅在于对材料的更新,他认为艺术不应该只在“界内”,反传统一直是他艺术的核心。他认为:“我相信野蛮的价值,我指的野蛮是直觉、热情、情感、暴力与疯狂。”因此,用最原始的冲动表现最初的本真,成为了他一直所追求和倡导的艺术之道。事实上,杜布菲的“原生艺术”也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和艺术疗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得益于他的努力,那些原本处于边缘的艺术创作者,正在不断地被看见。
阿道夫·渥夫利美术史之外的幻想家
杜布菲最早接触到的,也是他认为最符合原生艺术家定义的是阿道夫·渥夫利(AdolfWolfli)。阿道夫·渥夫利出生于1864年的瑞士,他的身上有着浓烈的原生艺术标签,他也是最早被定义为原生艺术家或者界外艺术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艺术史之外的艺术大师和幻想家”。渥夫利由于童年家庭的不幸,在小时曾遭受过虐待和过度的工作,1881年,他因感情问题以及一系列现实的打击,开始有了精神疾病,他变得暴躁和抑郁,同时,他靠盗窃和酗酒过日子。1890年,渥夫利因袭击少女和年幼的孩子被关进监狱,此时,他被发现有间歇的暴力倾向,最终被确诊为是精神分裂。1899年,他被关进精神病院,开始进行艺术创作,偶尔还会谱写歌曲。1917年,他在瑞士伯尔尼华尔道精神病院拥有了一个独立的房间,他在这个房间创作了许多幅与幻想冒险相关的绘画作品,细致的铅笔线条在画纸上铺开,组成渥夫利的幻想世界。
绘画对于渥夫利来说,就像是一个宣泄的渠道,在绘画世界的时候,他才是平静的。绘画让他有能力去对抗内心的狂躁和幻觉。渥夫利的绘画主题通常与宗教、性、语言、音乐、地理和金钱相关。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能看到非常多的音乐符号和文字符号,到后期,渥夫利的创作就变得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音乐符号和文字符号,还组合出现了集合图案、人物形象、景观、建筑、鸟类、图腾等富有想象力的元素。他的作品怪异且惊奇,但并不影响在他的画作中表现出来的狂热以及富有能量的感染力。 原生艺术需要更多发声
杜布菲在1948年成立原生艺术协会(Campagniedel'ArtBrut),并将其定位为一个非商业组织,为原生艺术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他自己也在不断更新原生艺术的定义,之后还加入了通灵者与民间艺人。自1993年起,纽约也会举行与非专业艺术家相关的年度艺术博览会OAF(OutsiderArtFair),并且会定期出版至少有专门针对该主题的期刊支持原生艺术家们创作。原生艺术在国内也常被称为“素人艺术”。“素人”即为那些不被大众熟知的,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外也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来维持生计的艺术家。他们创作艺术的动机比较简单纯粹,但这种纯粹对于艺术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越来越多的中国原生艺术家正在走进大众的视野,许多艺术机构为他们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例如2018年,格莱斯顿(Gladstone)画廊宣布代理中国已故原生艺术家郭凤怡生前创作。近年来,中国素人艺术家项目AlmostArtProject做的一些展览和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以及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原生艺术手记》一书都将中国原生艺术家推向公众,让更加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艺术特点,使大众能更直观地了解和探索中国原生艺术。
随着原生艺术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一大批原生艺术家涌现出来。现在已经崭露头角的还有李昌胜、周惠明、凤英、吴美飞、品方、巴子等。他们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创作,没有传统学院派的理念、规则和技巧,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影响较小,潜意识、本能思考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因此,他们作为来自东方的崭新艺术面孔,不仅渐渐被中国的艺术圈所认可,也得到了国外艺术家同行们的刮目相看。但总体而言,原生艺术在中国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大众对于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与接受仍需时日,也需要更多机构的参与,才能发掘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艺术。
受到正规艺术教育的艺术家通常会容易受到追捧,因为他们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和绘画技巧,也有更多的曝光机會。但是对于艺术界边缘的艺术创作者来说,他们通常不受关注,甚至因为显得稚拙的技法、狂怪的表达而不被理解。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些存在于界外的原生艺术家身上迸发的艺术创作欲望,也是艺术界所需要的。也如杜布菲所说,原生艺术家并不可能是纯洁无瑕和不受文化影响的,而更多的是对环境或创作条件的坚持与不屈,因此,尽管原生艺术家们是生于界外,但事实上,他们也存于界内,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的可能性。
“‘原生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象,这是作为二十世纪文化的标志着美学、社会和制度的偏离和破碎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终结。”
—— 约翰· 梅泽尔斯
原生艺术”(Artbrut)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看,已经看到其中诞生于自然的语义。“原生艺术”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Dubuffet)提出。其时,杜布菲在瑞士交流,他被精神病人呈现出来的作品所吸引,开始对此类作品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广义上的原生艺术指“因某些原因未受文化调教和社会标准化影响的人创作的艺术”,其创作过程不受既有的艺术门类、流派、风格和特定绘画技巧的束缚,因此作品中常有一股野生的力量。它也细化成“界外艺术”(OutsiderArt)、“素人艺术”等词,但其内核,都是与广义的“原生艺术”内涵相同。
原生艺术的创作者通常未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大多数也未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因此受到较少的传统艺术的影响,他们可以是业余的艺术爱好者,可以是精神病患者,可以是儿童……原生艺术更加倾向于由艺术家自发的个人行为,通常是出于个人表达目的,而非受到某种流派或者主义的艺术表达,以“原生视角”去创作。
不过,在让· 杜布菲之前,零散的原生艺术家并未能引起艺术史家的系统性关注,也未真正地以一个类别去参与艺术史的书写。原生艺术家往往被主流的艺术展览和艺术评论排斥在外,他们本身也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而“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常见的一些误解是把民间绘画、儿童绘画、原始艺术等归入原生艺术,其实它们与原生艺术也有相当明显的区别。比如,民间绘画有较清楚的传承痕迹,往往是群体行为,而原生艺术是个人风格迥异的、非群体性的。儿童绘画虽然和原生艺术一样天真纯洁,但它相对于原生艺术则过于简单化、概念化,与成人绘画的区别只是对事物理解角度的问题。原始绘画往往是带有象征意义的简单符号,而原生艺术则出于潜意识,内蕴较为丰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原生艺术在当今已经得到欧美很多艺术机构和艺术类学者的重视并广为宣传。比如英国RawVision公司总裁约翰·梅泽尔斯、法国波斯特画廊总经理波斯特、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BHN组委会主席吉·达勒维等,都在大力推动原生艺术的发展。随着原生艺术渐渐被美术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接受,原生艺术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融入到当代艺术的环境中,也滋养着当代艺术的发展。
让·杜布菲原生艺术的核心人物
让· 杜布菲毫无疑问是原生艺术最核心的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许多人身心处于悲痛和绝望的情绪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大行其道,对西方艺术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萨特认为,如果人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抉择,那么就等于失去了“自我”。杜布菲受到薩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他说:“我任凭自由的意志,选择我所要画的东西,这与别人无关。”同时,也受汉斯· 普林佐恩(Hans Prinzhorn)《精神病患者的艺术性》一书的影响,杜布菲于1946 年创造了术语“原生艺术”。在杜布菲看来,那些自发性的、潜意识的绘画比那些传统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打动人心,他不仅留意到精神病患者的绘画,还留意到儿童、通灵者以及民间的艺术爱好者的绘画都有此类的特性,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他们的作品,并且产生了整理、编辑相关出版物的想法。
当然,杜布菲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画家,他在寻找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外,也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艺术特色。杜布菲出生于法国,巴黎的街道景色成为了他早期绘画的题材,他学习儿童的涂鸦技法,用带有稚气的线条来描绘画面。不过,这时期的创作并没有为他带来声名,大多数人对他的艺术理论不甚理解。
到了20世纪40年代,杜布菲开始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技法,他将沙子、泥土、细线、小碎石和颜料糅合在一起,铺到画布上,形成一个底面,他再在这个底面上创作。这样的底面,让画面看起来有粗糙的纹理。这个阶段的作品,通常是暗色调,这大概与他曾三次到阿尔及利亚游历有关。
从1962年开始,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仅限于红色、白色、黑色和蓝色。在1960年代末期,他越来越多地转向雕塑,用聚苯乙烯制作作品,然后用乙烯基涂料作画。
杜布菲的创新不仅在于对材料的更新,他认为艺术不应该只在“界内”,反传统一直是他艺术的核心。他认为:“我相信野蛮的价值,我指的野蛮是直觉、热情、情感、暴力与疯狂。”因此,用最原始的冲动表现最初的本真,成为了他一直所追求和倡导的艺术之道。事实上,杜布菲的“原生艺术”也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和艺术疗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得益于他的努力,那些原本处于边缘的艺术创作者,正在不断地被看见。
阿道夫·渥夫利美术史之外的幻想家
杜布菲最早接触到的,也是他认为最符合原生艺术家定义的是阿道夫·渥夫利(AdolfWolfli)。阿道夫·渥夫利出生于1864年的瑞士,他的身上有着浓烈的原生艺术标签,他也是最早被定义为原生艺术家或者界外艺术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艺术史之外的艺术大师和幻想家”。渥夫利由于童年家庭的不幸,在小时曾遭受过虐待和过度的工作,1881年,他因感情问题以及一系列现实的打击,开始有了精神疾病,他变得暴躁和抑郁,同时,他靠盗窃和酗酒过日子。1890年,渥夫利因袭击少女和年幼的孩子被关进监狱,此时,他被发现有间歇的暴力倾向,最终被确诊为是精神分裂。1899年,他被关进精神病院,开始进行艺术创作,偶尔还会谱写歌曲。1917年,他在瑞士伯尔尼华尔道精神病院拥有了一个独立的房间,他在这个房间创作了许多幅与幻想冒险相关的绘画作品,细致的铅笔线条在画纸上铺开,组成渥夫利的幻想世界。
绘画对于渥夫利来说,就像是一个宣泄的渠道,在绘画世界的时候,他才是平静的。绘画让他有能力去对抗内心的狂躁和幻觉。渥夫利的绘画主题通常与宗教、性、语言、音乐、地理和金钱相关。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能看到非常多的音乐符号和文字符号,到后期,渥夫利的创作就变得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音乐符号和文字符号,还组合出现了集合图案、人物形象、景观、建筑、鸟类、图腾等富有想象力的元素。他的作品怪异且惊奇,但并不影响在他的画作中表现出来的狂热以及富有能量的感染力。 原生艺术需要更多发声
杜布菲在1948年成立原生艺术协会(Campagniedel'ArtBrut),并将其定位为一个非商业组织,为原生艺术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他自己也在不断更新原生艺术的定义,之后还加入了通灵者与民间艺人。自1993年起,纽约也会举行与非专业艺术家相关的年度艺术博览会OAF(OutsiderArtFair),并且会定期出版至少有专门针对该主题的期刊支持原生艺术家们创作。原生艺术在国内也常被称为“素人艺术”。“素人”即为那些不被大众熟知的,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外也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来维持生计的艺术家。他们创作艺术的动机比较简单纯粹,但这种纯粹对于艺术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越来越多的中国原生艺术家正在走进大众的视野,许多艺术机构为他们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例如2018年,格莱斯顿(Gladstone)画廊宣布代理中国已故原生艺术家郭凤怡生前创作。近年来,中国素人艺术家项目AlmostArtProject做的一些展览和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以及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原生艺术手记》一书都将中国原生艺术家推向公众,让更加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艺术特点,使大众能更直观地了解和探索中国原生艺术。
随着原生艺术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一大批原生艺术家涌现出来。现在已经崭露头角的还有李昌胜、周惠明、凤英、吴美飞、品方、巴子等。他们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创作,没有传统学院派的理念、规则和技巧,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影响较小,潜意识、本能思考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因此,他们作为来自东方的崭新艺术面孔,不仅渐渐被中国的艺术圈所认可,也得到了国外艺术家同行们的刮目相看。但总体而言,原生艺术在中国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大众对于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与接受仍需时日,也需要更多机构的参与,才能发掘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艺术。
受到正规艺术教育的艺术家通常会容易受到追捧,因为他们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和绘画技巧,也有更多的曝光机會。但是对于艺术界边缘的艺术创作者来说,他们通常不受关注,甚至因为显得稚拙的技法、狂怪的表达而不被理解。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些存在于界外的原生艺术家身上迸发的艺术创作欲望,也是艺术界所需要的。也如杜布菲所说,原生艺术家并不可能是纯洁无瑕和不受文化影响的,而更多的是对环境或创作条件的坚持与不屈,因此,尽管原生艺术家们是生于界外,但事实上,他们也存于界内,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