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培养工作创新路径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时代信息开放、身份虚拟、文化多元的特征及其匿名化、平等化的社交特点构造出了具有强大影响力量的情境。如今90后的大学生自我、开放的特性,很容易受到群体心理及情境的影响,表现出个体道德意识淡化、易受暗示与轻信进而产生冲动、极端的行为等一系列网络“路西法效应”。高校大学生不仅是网络媒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且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如何消除网络中的路西法效应对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创新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成为高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路西法效应 网络时代 德育 创新路径
  一、概念界定
  (一)“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来的。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简称SPE),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过程中,当原本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换上狱警与囚徒的衣服、进入逼真的模拟监狱中时,角色扮演过程中情境的力量迫使学生快速适应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狱警”们自持管理者的角度,对待囚徒专横且残暴,“囚徒”们处于弱者地位,每天消沉无助,接近崩溃,在实验过程中,狱警和囚徒之间屡屡发生冲突,双方暴力冲突场面无法控制,所以该实验不得不于开始起第6天宣告终止[2]。让人们惊讶的是,在实验开始阶段,作为实验者的两组大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不同,实验过程中,在充分适应其所扮演的角色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了。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周围情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得到了直接且充分的证明。实验者菲利普·津巴多通过该实验结果总结道:“在特定情境下,情境力量远远胜于个体力量,这个力量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到的,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它能在许多情境中塑造我们的行为。”因此本文中所指的“路西法效应”即善恶、是非之间并没有跨越不了的界限,我们要重视情境对于人的影响之大,周围情境的存在及群体的力量的影响之下,“好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如同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为恶魔撒旦[2]。
  (二)网络环境中的“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指的是人处在一定情境或氛围下,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会表现出来与往常不一样的不可思议的一面。如今信息化时代催生的网络社会因其自由的特征塑造出不同于实际生活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网络中的个体会极易受到网络群体的影响。网络环境中大众可以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在社交媒介上发表言论。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环境,具有更深层次的隐蔽性和传播速度的便捷性,大众把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体现得淋漓尽致[1]。网络中的群体形成不受民族、性别等主观及时间地点客观条件的限制,互联网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团体,进而形成心理趋同的群体。从这些看来,人性路西法效应的群体心理特征,在网络这个与以往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很容易地被体现出来。
  网络平台使社会事件得到迅速传播,很容易使网络中的大部分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可能与自己性格、习惯等截然不同的选择。诸如屡禁不止的网络暴力,在对当事人进行批判和攻击的网络群体中,很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在网络这个群体情境的影响下,个体做出了同样的显得正义且不近人情去批判当事人的这一选择,而如果使个体脱离网络群体环境的影响,也许就不会出现如此强烈且亢奋的讨伐现象了。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群体,其群体意识及交往互动的持续性不高,加之网络中的交往具有高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淡化了个体的责任,从而使网络中的个体更加淡化自己言语和行为对网络事件趋势造成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网络中的路西法效应,很容易让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的判断力,让个体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做出与其本身性格不同的善的或恶的行为[5]。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也可以顶住网络群体情境的压力违抗种种“路西法效应”。这也是网络中的个体对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反思的过程,理性思考后的人们会意识到自己过激行为的错误,拒绝盲目地在网络情境中无节制地宣泄,从而可以更冷静地分析网络事件的真相,通过个体能力寻找真正可以合理解决的方法。
  二、“路西法效应”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通过校园文化和环境熏陶,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4]。如今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有效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产生的“路西法效应”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道德观[8]。
  (一)大量网络信息的充斥弱化了大学生主动思辨的能力。
  网络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使网络环境中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浅显、表面化的特征。而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讲,高校教育正是塑造大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关键阶段,网络信息的特征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呈被动化,其思考和批判能力也日益弱化。在这样的情境影响下,大学独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开始被抛弃,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网络上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浅显的筛选,这种浅显的流于表面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又极易造成大学生盲从,更加无法抵御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侵袭。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受并模仿群体无意识的行为。这种无意识的行为阻碍了高校对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自由多元的网络文化环境易引起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
  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作为网络个体的大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个体行为责任感减弱,拜金、利己及享乐主义等思想普遍存在,同时网络环境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管理者对网上的流动信息监控十分困难。这种舆论环境极易使一些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很容易出现一些网络失德行为,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道德失范行为较多集中在网络谩骂、论文抄袭、网络恶搞、侵犯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浏览黄网、黑客攻击等方面[7]。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过于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明显等各种群体无意识的现象,群体情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三)网络虚拟的社交环境减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通过面对面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和沟通,大学生可以塑造符和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素质,如果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就无法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功。如今的许多大学生普遍呈现一种离不开网络的现象,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过度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把网络里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寄托情感之处,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尤其是现在风靡的网络购物等形式都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生患了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每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机。长久以往,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其在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结果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形成了一定阻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创新路径选择
  信息化时代,网络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是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的“路西法效应”。有选择性地开发网络媒体中各种德育资源,更新大学生德育培养观念、创新德育培养方法、营造网络德育培养的氛围,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模式。
  多元的网络文化融合了各种网络媒介技术,通过传输自由、新颖的文化内容,逐渐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德育存在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网络德育是在校园网络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培养的新模式。互联网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国家、民族等不同文化的影响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等现象,高校工作者可以借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契机,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中,高校网络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能,传播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存在,使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学会尊重和信任,用平等和合作的态度面对网络时间,维护自身及他人的权益[9]。同时高校网络德育可以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等多个角度着手,并适时将现实中的活动形式及效果反映到网络文化中,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网络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课堂德育教授的单一性弊端,丰富了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内容,又创新了网络德育发展的新路径。
  (二)融合高校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网络德育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网络环境下存在的一些群体无意识的情境造成的一系列路西法效应需要传统的德育培养方法弱化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课堂教育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渠道,占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中的引导作用是网络虚拟世界中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同时,信息更新之快,多种网上信息资源的筛选、辨别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辨析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多数是在现实实践中形成和培养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灌输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可以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先进有效的活动,如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学涯规划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文体活动融入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中,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不仅可以保证高校大学生德育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强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责任意识,减弱群体无意识情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三)打造校园德育培养品牌网站,拓宽德育培养渠道。
  网络环境下,各种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大部分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目前基本每个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校园网站建设是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站建设还存在诸如经信息源过少、互动性不够、内容时效性不强及网站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12]。所以高校德育品牌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工作者可以通过扩大校园德育品牌网站的覆盖面,建立起各个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网络一体化运作体系和网络资源共享体系。同时不断挖掘各类德育资源,利用学校各级团学社组织把学生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及时反映到网上,同时在德育品牌网站上定期就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交流、讨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品牌网站,通过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德育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中的影响力。
  (四)健全网络德育管理制度护航高校网络德育工作。
  为了保证网络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和系统化。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责任包干制度,至上而下地明确学校相关领导、部门及高校工作者在网络德育管理中的岗位责任,进一步把学生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有关要求贯穿到网络信息的工作中,如果网络德育工作因哪一层面的责任人造成了严重的错误,产生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就按照管理制度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可以强化高校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共同致力于学校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培养工作[13]。同时,由于网络环境路西法效应的存在,网络德育培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比如校园暴力、五困生的教育、评奖评优等较敏感的问题极易在校园网络中引起舆论,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在学生中引起混乱和恐慌的现象,因此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制度中也要建立及时、高校的舆论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搜集辨别危机信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消灭德育培养网络系统中的舆论危机。
  四、结语   信息时代下,各种网络媒介充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不仅改变了大学生学习方式,而且对其思想道德及“三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来说,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把双刃剑,高校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情境中的“路西法效应”的危害,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探索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新路径,总结网络媒介下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规律,有效避免或减弱网络路西法效应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勇于开辟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开创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信息时代下具有较高德育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M].北京:三联书店,2010.
  [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冯昊宇.网络环境中是否存在路西法效应?[J].长沙大学学报,2012(01).
  [6]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柴阳丽.Web2.0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东南传播,2009(9):89-91.
  [8]刘喜全,吴海飞.从“路西法效应”看班主任角色[J].中国德育,2010(11):81-82.
  [9]宋春香.高校对话型全员德育新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10):144-145.
  [11]王健.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2-36.
  [12]王彦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2):128-129.
  [13]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学术论坛,2011(3):201-204.
  [14]吕明.略论网络文化与学校德育[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本文从创客教育角度探讨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思想的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进而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  关键词: 创客教育 创新习惯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日
摘 要: 地方高校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必须达到相应等级。但目前方言区学生成绩偏低,主要原因是:学生语文水平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方言干扰大语音难点多;不了解测试要求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针对性克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推普机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普通话 推广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的要求及工作学习交际的需要,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纵深发展,规范和纯洁祖国语言,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在我国多数
摘 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清楚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一般要求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明扼要。利用文中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可利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利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关键词;方法  近段时间,学校一直开展“学讲”课,在听一位老师上课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老师询问孩
摘 要:随着世界足球的迅速发展,中国足球也在快速地发展,但事实说明我国的足球竞技水平与足球强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中足球后备人才紧缺是最重要的原因。必须高度重视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重视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学生时期是接受足球训练的基础时期,因此,对校园足球运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也是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千灯镇炎武小学为例,基于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足球后备人才;校
摘要:本文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通过利用分部积分法的教学探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等。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对激发预科生学习数学热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预科学生;探究性学习;分部积分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索学习。它通常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针对教学过程的探索而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摘要:身心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就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正面、负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身心发展  一、 研究背景  在中学教育观念上,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一切以应试为目的,学生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在教育思想上,忽视人的个体性存在、自由
说到“探究”,我很愿意用一个不专业的说法解释它——探个究竟。什么时候孩子想探个究竟呢?遇到一个不知名的山洞,看到一口深不可测的井,或者进入一个充满迷幻色彩的迷宫?是的,当一个物象呈现出无穷未知,就会深深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牢牢攫住孩子们的心。此时,孩子们会自觉自愿地深入进去,并在寻觅探索过程中,迸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孩子的学习内容就如那个不知名的山洞,
摘 要: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引导他们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向儿童传道、授业、解惑,巧妙地融入艺术语言,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为进一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运用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成
摘 要: 所谓学导式教学法是把教与学重要点放在“学”字上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是变灌为导,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实现高效生物课堂顺利实现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生物课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学导式教学
剪纸是古老而富于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集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材料的便捷性、艺术表现的创生性于一身,日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和特色活动所青睐。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剪纸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和艺术表现性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何让有意注意时间短、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小班幼儿喜欢上剪纸呢?结合几年教学经验,我谈谈我园小班开展剪纸活动时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减”技术量,“加”情景儿歌,爱上剪纸  小